儀式過程
① 除夕夜,吃過年夜飯後,在(神)廳神案上燃好香燭。
② 庭院裡早已準備好用以點起火堆的草料——“春草”(稻秸稈)和番薯藤。③ 用春草迅速點火,待番薯藤燒起大火後,一切準備就緒。
④ 家中男丁在庭院起點處等候,由輩分最高的男丁帶頭最先跳過火堆,其他人按長幼順序跳過。
⑤ 跳過火堆,拾階而上,從正門進入“厝內”,一直走到神廳內的“天公燈”下,完成一趟。然後沿原路折回庭院裡的起點處,接著跳。跳幾趟都無所謂。
⑥ 待到火勢漸歇,家中婦女手持火鉗和瓦片(現今瓦片少了,可以用其他容器代替),從火堆里夾出一些未燃盡、帶火星的番薯藤條,放入瓦片上,放到“房內”“眠床”下面。(只是夫妻住的“房內”才需要。單身漢的臥室就免了)
⑦ 還是輩分最高的男丁,手持扁擔,將火堆往大門方向一打,讓火星灰燼散開。
⑧ 燃放鞭炮。(家中沒有扁擔的話,可以直接將鞭炮扔進火堆里,火星頓時四濺。)
寓意
因為沒有考據,所以這裡仍然是大膽猜測:火歷來是驅邪的工具,就像新娘子進門要過火爐一樣,跳火群估計也是為了驅逐邪魔、祛除舊年晦氣而舉行的宗教儀式。夾火星置於床底估計是保留火種的意思。雖說是驅邪祛晦,舊年新年總是要有所傳承,如此才是“群龍無首”的大吉卦象啊~~ 最後的打火堆,應該是想放滿庭滿院火星四濺,象徵著紅紅火火的新年。
封建習俗
“跳火堆”這一習俗嚴重保留了中國封建社會的傳統思想:
(1)重男輕女思想。女性是不允許跳火堆的。小女孩例外,可以由其他人抱著一起跳過,保佑小孩子健康成長。但稍稍長大一些後,如果還想跳火堆,大人就會責備說:女孩子家,還不認分 。外人可能無法理解,但其實傳統就是這樣,大家都習慣了。在跳火群的時候,還要邊跳,邊用閩南語說:“跳出去,好財氣”“跳回來,大發財”
(2)長幼有序思想。參加跳火堆的男丁必須按照長幼輩分的順序跳,切不可顛倒次序。雖然在我們那裡,兄弟姐妹之間大多直呼其名,甚至阿叔、阿姑、阿姨有時候都可以直呼名字,同村人雖為同一宗族,卻大人小孩一律以名字相稱呼,外人總覺得我們那裡是蠻荒之地,其實長幼有序的思想在我們那裡是得到很好的保留。
現今過年的習俗似乎越來越少了。但只要還有“跳火群”,再冷清的除夕我都會很興奮。過年時,晉江那裡經常下雨,俗話叫“濕年到”,就是“濕除夕”的意思。有時候都得搶在雨歇的片刻趕緊“跳火群”——那種情況下雖然不能跳個盡興,卻也是緊張刺激啊……
民間傳說
閱一民間傳說,記述年兜夜放火群為號,一舉消滅元兵的故事。文中所敘,在情在理,唯既是民間傳說,各地所傳所說,難免相異。
長者說古道今,講到“跳火群”時,曾說道:人生在世,歷經劫難。即便享盡榮華富貴尊者,抑或備受折磨貧賤,各有一般煩惱。所以過滿了一年,除守制居喪外,大年夜都要“跳火群”,以示蹈火赴湯,度過一年艱辛晦氣;亦冀來年好運,免滋憂患。躲債者則待年兜夜,回家跳了火群才算過“年關”。跳火群就圖消災消難趨吉利。講到跳火群儀式,他還引述其中燒“燈猴”和敬“灶君”的緣由,訴說了一些帶有迷信色彩的什麼“燈猴”在天庭誣告凡間糟蹋米粟“灶君”上蒼啟奏為民伸冤,以及臘月廿三“送神”,廿五“天神下降”,正月初四“接神”等春節前後閩南民俗活動的故事。
對舉火為號,消滅元兵,老人也講了另一傳說:那是元朝未期,官府欺壓更甚。三家養一元兵,百姓不勝荷負,動輒虜掠鞭笞,民眾無限憤恨。際斯民怨沸騰時刻,一些有識之士,同仇敵愾,共商義舉,約定八月十五日夜起義。事前在大餅中暗藏字條作餡,各家傳送,密示以“燒塔仔”舉火為號,於中秋夜滅盡元兵。果然天應人意,一舉義成。遂有“三家養一元,一夜 完全”之流傳,兼有中秋節吃月餅、燒塔仔習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