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八仙是中國家喻戶曉的道教神仙,自唐以來,八仙有多種組合,到明代小說《東遊記》問世,八仙基本定型為:鐵拐李、漢鍾離、呂洞賓、張果老、藍采和、何仙姑、韓湘子、曹國舅。
八仙雖不是同一時代的人,但具有廣泛的代表性:男女老幼,富貴貧賤,社會各色人等都能找到自己的知音。因而不僅八仙的故事、戲曲、小說都受到民眾的歡迎,而且儺舞“跳八仙”也成為鄉民喜聞樂見的形式。
南豐縣“跳八仙”
南豐“跳八仙”以白舍鎮的石滸村與中和村為代表。石滸揭氏分里外兩堡,各有八仙班,每班10餘人。八仙面具無張果老,但有劉海。每年元宵前後活動,十三日晚“起燈”,兩堡八仙弟子與百多名提柳燈(用草紙、牛膠、柳枝等製成)的男童,到對方堡里“迎燈”,數百盞柳燈蜿蜒于山野,火光閃耀,甚為壯觀。“迎燈”後,八仙班各回本堡為村民表演,祈福送吉。演員頭戴紅布帽,臉戴木雕面具,八人按八仙衣著打扮。
第一段“對仙”:反映李鐵拐度漢鍾離為仙,接著鍾離度呂洞賓、洞賓度何仙姑、仙姑則度曹國舅,先雙雙對舞,後各人獨舞。韓湘子與藍采和則同時上場對舞,舞姿瀟灑飄逸。
第二段“捉蟾”:劉海赤腳上場,三次捉蟾(用布做的小蟾)未獲,在眾仙幫助下才得成功,表演風趣幽默。
第三段“穿陣”:鐵拐李與漢鍾離為首,各方四人,相互穿行結束。以後三天活動基本相同,但十六日晚上“迎燈”後各在本堡福主殿“跳八仙”,舉行“圓燈”儀式,並將諸神送往水口之外,熄滅柳燈,含有大儺驅疫遺意。
中和村劉氏八仙班有十枚面具,除《東遊記》八仙外,加劉海、劉伶,稱“八仙飄海十仙到”。也是在元宵期間與舞龍燈、跳馬燈一起活動。表演與石滸相似,“對仙”中加張果老獨舞,“捉蟾”時先劉海、劉伶釣蟾,後眾仙幫兩人下海捉蟾。南豐八仙班都有樂手,有鑼、鼓、鈸、嗩吶,竹笛、二胡等伴奏,演奏“大過堂”、“大五錘”曲牌。
崇仁縣“跳八仙”
崇仁縣“跳八仙”分布在前河、里河、詹家三村。十年兩屆與迎神賽會一起活動,第七年為楊姓主持,臘月廿七日請神,活動7天;第八年為詹姓主持,臘月廿八日請神,活動8天。楊姓八仙班2個,詹姓1個,8枚面具均無漢鍾離,但有劉海。第1天請民間傳說的戰神“出殿”,八仙班在神廟外台上表演,先四天將演武,後八仙雙雙上場,各執道具而舞,以鑼鼓伴奏,舞姿簡樸。第2天至6天游鄉,遇婚壽喜慶人家,登堂入室“打把戲”,以示祝賀;若遇災喪人家之請,則進屋“驅凶趕煞”。第7天“巡野”,鄉人護送戰神回殿。
贛東兩縣“跳八仙”與《東遊記》的八仙都不盡相同,說明各有來歷,如明人《列仙全傳》無張果老,有劉海蟾,石滸八仙與其相同。《西洋記》八仙無張果老、何仙姑,但有風僧壽、玄壺子。中和“跳八仙”除用《東遊記》八仙外,又加劉海、劉伶,其中劉海就稱風僧,這與《西洋記》的影響不無關係。崇仁“跳八仙”無漢鍾離,用劉海,也應有所根據。
上述八仙班的劉海,原稱劉海蟾,全真道奉為北五祖之一,民間因其號有蟾字,遂訛為劉海戲蟾,民間戲劇與繪畫常用此作題材。兩縣“跳八仙”都著戲裝,受戲劇影響頗大;又因是儺舞,保留一定的驅疫儀式,但更多的是祝福形式與喜慶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