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儺

跳儺

跳儺,又稱鬼戲,是漢族最古老的一種祭神跳鬼、驅瘟避疫、表示安慶的娛神舞蹈。,是沿襲古代驅鬼逐疫的儀式"驅儺",歷經漫歲月,不斷改革、創新,逐漸演變而來。

簡介

跳儺俗稱儺舞是沿襲古代驅鬼逐疫的儀式"驅儺",歷經漫歲月,不斷改革、創新,逐漸演變而成的民間舞蹈。

儺舞,產生於3000多年前的殷商時期,是古代驅逐疫鬼儀式的一種巫舞,後成為一種流傳於民間的驅邪、祈福、喜慶的舞蹈福建泰寧縣新橋鄉一個小山村至今還保留著這一古老藝術。在農事節慶時,村民常以跳儺舞自娛自樂。
一台儺舞少則十幾人,多則三四十人,主要角色有木魚、跳鼓、打尺板和鑼鼓手4種。儺舞的舞蹈動作原始古樸,以馬步、弓步、擺拳、跳躍為主,有時還穿插翻滾、疊羅漢、排字等,在鑼鼓的強烈節奏中展現出粗獷古樸的舞姿,表達驅邪祈福的願望。

溯源

追本溯源,從中國有文字記載的歷史開始,就有關於“儺”的記錄,殷墟甲骨卜辭中有"寇"字,是在室內以殳(古兵器)擊鬼之形。甲骨文中有關"舞"字的記載中有"魃"字,是一人頭戴假面具的形象;說明商代以前就有戴面具的驅鬼逐疫的儺祭舞蹈。以後《論語》、《呂氏春秋》、《周禮》都有記載。《後漢書·禮儀志》中有關儺儀的記敘較詳細。漢代張衡的 《東京賦》 中也描寫了儺儀儺舞的情形。自漢至唐,儺舞都為驅疫鬼的一種祭祀性舞蹈。宋代後,儺舞增加了娛人成分,並逐漸向戲劇化方向發展。南豐儺舞因其動作簡樸、剛勁,保持較多的原始風格,故被《中國民族民間舞蹈集成·江西卷》譽之為"中國古代舞蹈活化石"。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