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跖骨骨折是常見骨折,多因重物打擊足背、輾壓及足內翻扭傷引起。跖骨幹骨折因相鄰跖骨的支持,一般移位不大。跖骨頸骨折後,跖骨頭易跖屈並向跖側移位,如在此畸形位癒合,則將影響負重,應整復固定。第2、3跖骨頸部易發生應力骨折(疲勞骨折)。第5跖骨基部骨折是由於足突然內翻,腓骨短肌猛烈收縮撕脫造成,很少移位,需與該部未閉合的骨骺相鑑別。
發病機制
跖骨居跗骨與趾骨之間,1~3跖骨與跟,距,舟及楔骨組成足的內縱弓,4,5跖骨,跟骨和骰骨構成外側縱弓,5個跖骨和楔骨在外形上顯示背側寬,而腹側窄,相互連線在一起組成了足的橫弓(形似拱橋狀),諸骨之間相互有堅強的韌帶連線,以維持足的形態和諸足弓的生理功能,基於這一特點,在對跖骨損傷的處理中,必須注意對足弓的維持與恢復。造成跖骨骨折的暴力可因扭傷或傳導而來的間接外力,但更多的病例系重物的直接打擊或撞擊所致,因此,除第一跖骨外,少有單發,且其中不少病例與脫位伴發。
臨床表現
跖骨行軍骨折的臨床表現主要為局部痛、壓痛、疲勞無力感及使繼續行軍受限等症狀;X線平片早期難以顯示,2~3周后方出現骨折線,後期則有骨膜增生反應改變。
分型:
①跖骨頭骨折:多因直接暴力所致,前方關節面亦同時受累,臨床上較為少見。
②跖骨頸骨折:較前者為多,骨折後頭部易向跖側移位,需復位處理。
③跖骨幹骨折:亦多因外力撞擊或擠壓所致,多見,常多根跖骨同時發生。
④跖骨基底部骨折:可因直接暴力或足部扭傷所致,尤其是第5跖骨基底部骨折,90%以上是由於足內翻損傷時被腓骨短肌牽拉所引起,此時應注意與骨骺(兒童患者)及籽骨相鑑別。
⑤跖骨行軍骨折:又稱之為行軍疲勞骨折,多見於第2及第3跖骨骨幹處,以長途行軍的軍人為多見,故多稱之為行軍骨折,由於重複的,超負荷的壓應力作用於足的縱弓處形成骨折,第2及第3跖骨受力最大,而其骨骼強度卻又不如第一跖骨堅韌,因此易在此處出現骨折。
檢查
無相關實驗室檢查。
X線可顯示骨折,但行軍骨折在二周后方能顯示骨折,且有骨膜增生反應。
診斷
跖骨骨折的診斷一般均較容易,其外傷史多較明確,且該骨骼表淺,易於檢查,加之X線片顯示一般較清晰;但跖骨基底部裂縫骨折,可因X線投照角度不當而難以辨認,此時應以臨床診斷為主。
治療
根據骨折有無移位及復位情況,而酌情選擇相應的治療措施。
1.無移位的骨折
可獲得滿意復位者,傷後或復位後患肢以小腿石膏或短靴石膏固定4~6周。
2.有移位的骨折
(1)跖骨頭跖曲移位 可行開放復位,如局部嵌插穩定時,僅輔以石膏外固定;對合後仍不穩定者,則需用克氏針交叉固定,7~10天后拔除,再換小腿石膏制動。
(2)跖骨幹骨折 一般移位勿需手術,嚴重錯位,尤其是影響足弓者則需切開復位,而後視骨折線形態選用鋼絲、克氏針或螺釘固定之。
(3)第5跖骨基底部骨折 僅極個別患者需行切開復位加內固定術(小螺釘或克氏針等),術後仍需輔以石膏制動。
(4)行軍骨折 症狀較輕者可行彈性繃帶固定及適當休息3~4周,骨折線明顯者則需石膏固定。
護理
1、飲食護理
宜
1、高能量、高蛋白膳食:有助於恢復元氣。但宜在骨折2周后食用。骨折初期還應以清淡飲食為宜。
2、維生素d:骨折後若一直在室內休養,曬不到太陽,容易缺乏致維生素d。因此骨折後要多吃富含維生素d的食物(如魚、肝臟、蛋黃等),並儘可能多曬些太陽。
3、維c:富含維生素c的水果有山楂、鮮棗、獼猴桃、草莓、桂圓、荔枝、柑橘等,蔬菜則有黃花苜蓿(草頭)、辣椒、甜椒、油菜薹、花椰菜、抱子甘藍(湯菜)、苦瓜、豆瓣菜、綠花菜、青莧菜等。
4、水:骨折後由於久坐不動,容易引發便秘,此時應多喝些水來保證腸道暢通。
忌
1、骨頭湯:很多人認為骨頭湯可以補鈣,其實骨頭裡的鈣質並不能直接被人吸收。骨頭湯裡面的主要營養是膠原,多吃膠原對骨折病人是有益的,但在骨折後的1-2周內不宜多吃,因為太過於肥膩了,可能會使得瘀血積滯,影響恢復。
2、補鈣:雖然鈣是骨頭的重要成分,但補鈣對治療骨折並無好處,反而可能引起血鈣增高。骨折病人如本身並不缺鈣,只要加強功能鍛鍊就能促進身體對鈣的吸收,加速斷骨的癒合,不應盲目補鈣。
3、不消化之物:骨折病人由於長期在家休養,加上傷處腫痛,因此食慾往往不振。如吃太多有營養、滋膩的食物,不但會更倒胃口,還會引發便秘。故骨折後應多吃利於消化通便的食物,忌食山芋、芋艿、糯米等易脹氣或不消化食物。
4、糖:骨折後如過量食用糖類,可導致鈣被大量損耗,不利於骨折患者的康復。過多的白糖還會使體內維生素b1的含量減少,維生素b1不足,將大大降低神經和肌肉的活動能力,影響功能的恢復。
5、三七片:骨折初期服用三七片能收縮局部血管,治療骨折出血。但骨折恢復一周后,出血已停,傷骨處需要有新鮮的血液供應方能快速復原,如此時還服用三七片會導致血管一直處於收縮狀態,血液運行不暢,對骨折癒合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