趕降節

趕降節即趕降霜降節活動之意,每年10月舉行。流行於大新縣下雷鄉一帶的傳統節日活動。

編輯本段簡介

趕降節即趕降霜降節活動之意,每年10月舉行。流行於大新縣下雷鄉一帶的傳統節日活動。
每年霜日前夕,方圓數十里的男女老少盛裝艷服,帶著糍粑等食品、土產貨物及香燭供品,趕到下雷鄉來聚會。此日舉行祭祀“莫懷將軍廟”儀式,趁此進行社交會友或易貨買賣,夜裡青年男女對歌作樂,交友談愛,故又稱為“霜降歌圩”。前後熱鬧三天才“散降”。

編輯本段霜降歌圩

歌圩 壯語稱旦圩。
解放前,各地均有定期的歌圩有:中和街霜降、小山四月十五、把荷街三月十二、都康念向屯杜鵑坡三月初四、松山街三月二十九、江岸街瞞嶺四月十三、天等街二月初二、鎮結馬鞍坡二月初二。鎮結一帶歌圩在民國30年(1941年)前後自然消失。天等街歌圩在解放初期自行消失。大部分定期歌圩於“文革”中被禁止,70年代後期逐漸恢復。
向都中和街霜降歌圩規模大,時間長,霜降期間連續三個街日之夜均為歌圩。它既是歌圩,又是物資交流盛會。解放前,趕歌圩的客商不下幾百。解放後,商業部門舉辦大型物資交流。清晨,往中和街的行人不絕,人們穿上節日盛裝,姑娘們打扮得格外妖艷,腳登新花鞋,手拎金色竹籃,背帶竹臘帽,雙雙哼著歌步入中和街。街上生意興隆。入夜,燈火通明,街頭巷尾,湖邊樹下,擠滿唱歌人,歌聲如潮,通霄達旦。對歌雙方各兩人,同性配唱上下聲部。青年男女對歌程式一般為初試、盤考、交情、別離。初試、試控是否有意盤考,探測對方才華,內容從風土人情以至天文地理,無所不包,交情,相互傾訴衷腸,歌唱中夾有末倫清唱及散體韻白;一對異性相互中意後,多另尋一僻靜處對詠散體韻白。別離,深沉而纏綿地互道有情有意者來日相見。有不少年輕人經歌圩結下純真的愛情。
天等的歌圩,壯語稱“旦圩”或“龍洞”。解放前,各地均有定期或不定期的歌圩,不定期歌圩多隨"做齋"舉行。較為定期的歌圩有:向都中和街“霜降節歌圩”把荷農曆三月十二日的“把荷旦”,小山農曆四月十五的“小山龍洞”和農曆四月初六的“江南龍洞”,福新農曆三月二十九的“松山農柳龍洞”、農曆四月初二的“江岸龍洞”和農曆四月初八的“救漢龍洞”,龍茗農曆四月初五的“橋皮龍洞”,上映農曆四月初二的“叫列旦”和農曆三月初四的“伏慢黑穀旦”,華隆農曆正月十五的“地州旦”和農曆三月初四的“田村龍洞”,都康農曆二月初二的“塘補歌圩”。其中至今仍盛行的有:霜降節歌圩、小山龍洞、江南洞、把荷旦、松山農柳龍洞、橋皮龍洞、田村龍洞。在這些歌圩中,以向都中和街"霜降節歌圩"最為隆重,規模大,時間長,一般連續三個街日;它既是歌圩,又是物資交流盛會。

編輯本段向都人霜降節

八方賓客聚歌圩,年年霜降歌如海”
向都人把每年霜降後的9天定為“霜降節”,全程共分頭降、中降、尾降三個階段,而“霜降歌節”自古以來就是“霜降節”的重頭戲,歌圩以向都鎮中和街為中心。
“山歌不唱心不開,道路不走起青苔。”一句開台歌之後,鑼鼓敲響了,龍獅高舞起,歌聲動地來,瞬時間,向都鎮便成了山歌的海洋、歡樂的海洋,四面八方的歌手以歌為言,或是傾訴衷腸,或是互道離情,初秋的向都,歌聲成為最美、最暖的陽光。
而在中和街街心歌台,15對分別來自全縣把荷鄉、都康鄉、向都鎮等8個鄉鎮的山歌手“掀起”天等縣山歌擂台大賽的“蓋頭”,山歌手們分別以情歌、生活歌、勞動歌、儀式歌、時政歌及雜歌等對壘,採用比喻、對偶、排比、問答等方式互答,台上歌詞妙語連珠,台下民眾如痴如醉,不時為歌手們的精彩對答拍手叫好……最終,把荷鄉女隊榮升“歌王”、男隊則為“歌聖”,龍茗鎮男隊位列“歌仙”。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