質量成本考核

質量成本考核是對質量成本實施閉環管理的必備環節。為了進行有效的考核,一般要建立各部門、各單位直至班組和個人的簡明考核指標,並與經濟責任制、“質量否決權”等結合起來,制定相應的考核獎勵辦法,定期進行獎勵,保證質量成本管理的實施。


簡介

質量成本考核就是對質量成本責任單位和個人的質量成本指標完成情況進行考察和評價,以達到鼓勵和鞭策全體成員不斷提高質量成本管理績效的目的。

建立

建立科學完善的質量成本指標考核體系,是企業質量成本管理的基礎。實踐證明,企業建立質量成本指標考核體系應堅持以下原則:

(1)系統性原則

質量成本考核系統是質量管理中的一個子系統,而質量管理系統又是企業管理系統中的一個子系統。質量成本考核指標與其他經濟指標是相互聯繫,相互制約的關係。分析子系統的狀態,能促使企業不斷降低質量成本。

(2)有效性原則

有效性是指所設立的指標體系要有可比性、實用性和簡明性。

(3)科學性原則

企業質量成本考核對改進和提高產品質量,降低消耗,提高企業經濟效益具有重要的實際意義,在實際中是企業開展以上工作的依據。因此,質量成本考核指依據、符合實際,真實反映質量成本的實際水平。
為了對質量成本實行控制和考核,企業應建立質量成本責任制,即在將質量成本指標分解落實到各有關部門和個人時,應明確他們的責、權、利,形成統一領導、部門歸口、分級管理的質量成本管理系統。

思路

考核質量成本有兩種思路,一是單獨考核,二是捆綁考核,即將質量成本溶入成本考核。

1.單獨考核。

即將各單位的質量成本進行單獨的歸集、核算,並將其作為一項單獨指標來考核的辦法。
單獨考核可採取兩種方式:

(1)質量成本否決

。應制定一個計畫質量成本指標,如完不成計畫指標則按比例否決該單位的綜合獎,亦可依據超計畫的多少確定否決比例。採取這種質量成本否決方式,一般是“只否不獎”,也可以“有否有獎”。但作為否決指標,實施獎勵可考慮使用非物質獎勵形式,並應在較長的時間跨度內兌現。

(2)質量成本扣獎制。

採用這種形式,既可制定計畫指標也可不定計畫指標,以“零缺陷’為原則,只要發生就扣獎。比如,單位質量成本完成5元以下時,按質量成本的10%扣綜合獎;5-10元,按其質量成本的15%扣綜合獎;10元以上,按質量成本的20%扣綜合獎。當然,5元以下也可以不扣,5元以上分段(或不分段)確定扣獎比例。這種考核方式可不考慮累計完成問題,且扣獎金數額直觀,只反映質量成本完成好壞,考核容易控制。而“比例否決辦法”會隨綜合獎的多少影響否決的力度,綜合獎多時,力度可能過大;少時,力度可能過小,而各單位的最終獎金可能反映不了其綜合業績。

2.捆綁考核。

即將質量成本納入生產成本中或考核利潤時體現在產品價格中。這種思路源於這樣的認識。質量成本也是成本,只要能夠較準確地計量它,則可將其視為各工序的一個成本項目,容人其總成本中。對公司來說,要求的是總成本最低,不管它某一項成本的高低波動。這一辦法發揮效用的好處和前提是:
(l)要準確、全面地以貨幣形式計量質量問題給下道工序或公司帶來的損失;
(2)對各工序的總成本和利潤有相當的考核力度
(3)只對利潤實施考核時,利潤基準水平(利潤率)不宜太高,因為那樣會使產量對利潤的影響遠遠大於成本降低對利潤的影響,進而影響其對成本(包括質量成本)的控制力度;
(4)制定成本(利潤)計畫時,對質量成本額的估計要科學合理。
在“捆綁考核”辦法下,質量成本進入考核的途徑有二:一是調整產成品價格,二是直接進成本。兩種辦法可同時用,但不能重複。在只考核成本的情況下,只能用第二種辦法實現對質量成本的考核。如二級品損失,如果實行了優質優價,則二級品的質量損失就不能再進入生產成本。

3.兩種考核辦法比較

按照上述分析,對兩種考核辦法得出如下結論:
(1)單獨考核的最大優點是,它能防止“質量成本”溶於生產總成本的“大鍋”之中。之所以把總成本當成個“大鍋”,是由於降總成本有各種途徑,對這個“總成本”到底還有多大潛力心裡沒底。
(2)單獨考核的難度,主要是如何控制質量成本與利潤(或成本)考核力度的比值。也就是說,質量成本的考核含金量控制在什麼水平上合適。
(3)“捆綁考核”的優缺點正好與“單獨考核”相反。
1.如何處理好質量成本與利潤(成本)考核的關係。
所謂處理好質量成本考核與利潤考核的關係,主要是確定好質量成本的含金(獎金)量,把握好質量成本的考核力度,這是正確引導生產廠質量行為的關鍵。同時,也不會引導生產廠花費遠大於質量損失的成本去控制質量成本,以保證公司整體利益的最最佳化。比如,對原料部的質量成本考核,目的有兩個:一是促使其將不達標的損失從供應商處收回;二是防止其以“質低價低”的辦法來實現降成本之目的,實際上是對考核降成本的修正和補充。在這一目的下,若採用大比例否決其“降成本”得獎的辦法,勢必導致採購向“質高價高”的方向發展,而以過大的花費來取得原料質量的絕對穩定或過高的質量,對公司整體利益同樣是一種損害。
2.全面引入“內部質量異議”處理辦法
內部質量異議是指內部各單位對其接受的產品(原、燃、輔料、備件、設備及各項資產)和勞務(運輸等)的質量問題,提出異議並要求得到一定的經濟補償的行為。它應在建立合適仲裁機構的基礎上逐步實施,將物資採購部門納入質量成本考核範圍,使質量成本的考核向更深更廣的質量領域推進。

新產品的質量損失考核

對此有兩種思路:一種是新產品的質量損失不納入考核,一種是對新產品的質量損失單獨核算、單獨考核。過去,採用第一種模式,現若採用第二種思路,必須與新產品考核相銜接,並深入研究其考核的特殊性。新產品開發的最大特性是階段性,也就是說新產品從研製、開發、試生產到轉為正常的生產具有階段性。在這一階段,它不具備市場化產品質量相對穩定性(或穩定提高性)的特點。對新產品開發的考核,最好採用階段性、整體性、全流程的“預算制 ”考核,不宜人為地將其切割成年月,並分散對各單位進行考核。新產品開發很可能跨年度,那就要編跨年度的新產品開發計畫與費用預算,這在預算管理中叫“項目預算法”,它在美國軍事國防預算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徹底打破了“常現預算”的時間導向式預算模式。

質量損失的估計

在質量損失計價中,我們遇到了一些麻煩:首先,在制定質量缺陷的損失價時,一般是考慮該產品給用戶讓步的價值量,當然還有其他給企業帶來損失的方面,如資金占用時間的增加等,但這些因素產生的損失具有不確定性。其次,同級別的質量缺陷產生的損失可能不一樣。另外,在產品銷售過程中,有相當的質量問題不是通過質量異議處理辦法來解決的,而是通過銷售過程中價格的適當讓步來處理的,這塊質量損失現在還無法收集、核算、考核。

對試生產期間的質量成本考核

試生產期損失可能來自於:(l)生產的不連續。作業率低帶來的損失,主要表現為產品單位固定費用的上升,以及燃料費用和修理費上升。(2)廢品量大、成材率低產生的損失,廢品損失可能會超過其他各項損失。(3)增加資金占用、減緩整個企業資金周轉速度帶來的損失。生產不連續、不穩定、質量事故多,必然引起半成品及產成品的資金占用,並增加銷售過程的難度。當然,損失還可能來自其他不確定性因素的影響,但作為主要的損失之 ———質量損失,其考核應與其他一併考慮。這裡同樣可套用對新產品開發的特點分析,論證試生產的階段性特性決定了它以整體“項目預算”形式進行損失控制是適用的。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