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
陳墨,安徽省望江縣人。1960年生,1982年畢業於安徽大學中文系,1988年畢業於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文學系。現為中國電影藝術研究中心研究員。 1986-1990年間發表過大量文學評論文章。著作有“評金庸系列”,以及《新武俠二十家》、《新武俠五大家導讀》、《新武俠之趣》、《海外新武俠小說論》、《細讀神鵰:問世間情為何物》、《<碧血劍>拍攝秘笈》、《武俠文宗:金庸小傳》、《中國軍事精粹》、《妙悟心禪》以及《劉心武論》、《張藝謀電影論》、《陳凱歌電影論》、《黃建新電影論》、《費穆電影論稿》、《中國武俠電影論》、《中國武俠電影史》、《中國百年電影閃回》、《影壇舊蹤》、《半間齋影話》、《中國電影十導演》。
內容提要
文學大家之所以稱之為大家就在於他既不重複別人,也不重複自己,做到前一點固不容易,而要做到後一點無疑更難。
金庸則正是這樣一個大家。
內容目錄
引言
一、《書劍恩仇錄》:開頭是錯,結尾還是錯
1.江湖與江山
2.武術與藝術
3.奇人與奇情
4.開頭是錯,結尾還是錯
二、《碧血劍》:亂世情仇亂世哀
1.歷史與傳奇熔於一爐
2.開頭結尾,歪打正著
3.“三國”情仇,大異《三國》
4.亂世情仇亂世哀
三、《雪山飛狐》:人間自有真情在
1.一日與百年
2.胡苗與范田
3.寶刀與死嬰
4.人間自有真情在
四、《飛狐外傳》:寶刀相見歡,柔情恨無常
1.俠士、英雄與人
2.行俠、報仇與人生
3.愛美、鍾情與冤孽
五、《射鵰英雄傳》:為草莽英雄作“春秋”
1.射鵰論劍大漠華山
2.為國為民俠之大者
3.開頭結尾字裡行間
六、《神鵰俠侶》:問世間,情是何物
1.風月無情說開篇
2.離合無常道楊龍
3.問世間,情為何物
七、《倚天屠龍記》:從英雄神曲到人性傳奇
1.倚天與屠龍
2.英雄與凡人
3.功業與性情
八、《連城訣》:拔劍四顧心茫然
1.貪婪與人性
2.俠義與忠貞
3.拔劍四顧心茫然
九、《白馬嘯西風》:天鈴鳥依然在歌唱
十、《鴛鴦刀》:趣中有趣,曲里藏曲
1.江湖諧趣圖
2.謎底俠士曲
十一、《天龍八部》:無人不冤,有情皆孽
1.段譽、蕭峰、虛竹
2.無人不冤,有情皆孽
3.大悲大憫,破孽化痴
十二、《笑傲江湖》:達非兼濟天下,窮難獨善其身
1.辟邪劍法與獨孤九劍
2.“笑傲江湖”與“一統江湖”
3.人在江湖身不由己
十三、《越女劍》:歷史情懷與人性悲歌
十四、《俠客行》:敘事迷宮與寓言世界
1.奇事
2.奇境
3.奇學
4.奇人
5.奇書
十五、《鹿鼎記》:非武非俠,亦史亦奇
1.非武非俠,亦史亦奇
2.從妓院走向宮廷
3.大皇帝與小流氓
4.“通吃伯”與“鹿鼎公”
5.“雜種”與“純種”
6.結語
後記
書籍前言
“凡是有中國人的地方,都有人知道他的名字。”
這“他”是指武俠小說的大宗師金庸。乍看起來似乎有些誇張,其實只怕仍嫌不太夠。凡是有中國人的地方,固然都有人知道金庸的名字,在東亞、西歐、南洋、北美莫不如此。正如宋代有水井的地方就有人歌詠柳永的詞。其實沒有中國人的地方也有不少的外國人知道金庸,並且樂意談論金庸。二十年前的“南越”國會中居然有人以金庸小說中的人物及其所代表的特有的形象類型來互相進行指責,說某某是岳不群(偽君子)、某某是左冷禪(企圖建立霸權者)便是一例。
中國內地原是中國人的根本之地,所以金庸的名字廣為人知,金庸的作品席捲南北, “金迷”(金庸愛好者)不分男女老少、高雅通俗,這一切應是不足為奇。
如果要說奇怪的話,那就是,仍有不少人並不看金庸——不看金庸這並不稀奇——卻對金庸表示不屑一顧,而有些人對金庸的作品顧了一顧,甚至三顧四顧、五顧六顧,卻仍然還是不置可否,叫人莫測高深。整個內地文學評論界及文化研究界,對金庸作品風靡內地這一明顯而又值得研究的文學現象及文化現象仍舊保持著一種不置可否的態度,謹慎地沉默著,叫人莫測高深。
好在,畢竟有不少的“金迷”已開始打破這種奇也怪哉的沉默,置種種“不屑”、“不值”、“不便”、“不顧”於一旁,開始講評金庸,談論金庸。國內報刊,偶有文章發表,雖依舊不多且萬不夠與“讀金庸”及“金庸熱”相適應,然而畢竟有了,至於坊間宅下乃至公共場合,茶餘酒後,早起會前乃至深更半夜徹夜不眠地談論金庸者,已是不勝枚舉。這也不必多說。
至於筆者本人,則首先是一個“金迷”。其次是堅信金庸小說值得一讀,值得一論,值得專門地研究——相信“金學”將會像當年“紅學”一樣,由“俗”而“雅”,由“私”而“公”,由“少”而“多”,由“淺”而“深”,以至於成為一個非同一般的文學研究及文化研究的課題。再次是筆者既是“金迷”又愛“金學”,因而願為大陸“金學”鳴鑼開道,願意撰文著書以為金庸小說及其“金學”正名,並願以此為廣大的金學愛好者相互切磋。
……
——截選自《引言:陳墨評金庸——賞析金庸》
書籍後記
這是我寫的第一本談論金庸小說的書。17年前在百花洲文藝出版社出版,以後在台灣雲龍出版社以《賞析金庸》之名出版過。
每次看到這本書,我都會情不自禁地想到這本書的責任編輯藍力生老師。19年前,我很榮幸地應邀到江西南昌參加兩位當代作家的長篇小說研討會。會議期間,東道主代表、時任《百花洲》主編藍老師出於客氣,到賓館看望包括我在內的幾位遠道而來的與會者。談笑之中,偶然談及金庸小說,我們都認為金庸小說是中國文學史上的奇蹟和瑰寶,從而成為知音,交流歡悅。
藍老師突然問我:你為何不寫金庸小說的評論和研究文章呢?這一問,使我大吃一驚:是啊,為何不寫金庸小說的評論文章呢?我當時的回答大約是:我寫,哪個雜誌會發表這樣的文章啊?藍老師說:你寫,我發。
我當時並沒有當真。直道幾個月後,藍老師打來電話,問我的稿子寫得如何?我問什麼稿子啊?藍老師說評論金庸的稿子啊!如是,我才知道藍老師是把金庸小說的評論和研究這話當真了。於是,我寫了一篇數萬字的《金庸賞評》交給藍老師,很快就在《百花洲》雜誌上發表了。知道我還有話說,藍老師就讓我寫書,第一本,就是這部《金庸小說賞析》。藍老師在百忙之中,親自擔任了這部書的責任編輯,並且為這部書寫下了一篇《編後記》,希望這本書“能夠引起對於通俗文學中武俠小說這一粗大支脈的研究與評論的關注”。
此後,藍老師又代表出版社與我簽訂了一系列“金庸小說研究”的出版契約,對我的金庸小說評論和研究工作給予了最有力的鼓勵和支持。尤其讓我感動的是,即使後來藍老師工作變動,已經不再是《百花洲》的主編,而是調出了文藝出版社而出任江西美術出版社的社長兼總編輯,但他還是堅持擔任我的金庸小說研究系列的責任編輯,在繁忙的工作之餘抽出大量時間來審讀書稿,並且確保這一系列能夠按照契約計畫出版。
毫無疑問,沒有藍力生老師的熱情鼓動和一以貫之的支持,就不會有這本書,當然也不會有我的“金庸研究系列”。
實際上,藍老師已經退休多年,但至今仍然在關注金庸小說研究和評論,仍然關注我的學術人生的計畫和實踐。藍老師不但是我的金庸小說評論的入門之師,而且成了我的無話不談的忘年之交。
17年後重看這本書,老實說,我有很多不滿。但我沒有對本書多加改動,只是在一些標點符號和個別語句上做了一些小小的修訂。這樣做,一個原因是尊重歷史,當時這樣寫,現在還保留原樣,畢竟,那也是一種看法,或者說,那畢竟是一個層次的看法。另一個原因,是後來我又寫了《浪漫之旅——金庸小說神遊》即《金庸小說重評》一書,那是多年後的另一些看法。
這次人民出版社要重新出版我的金庸評論系列,由於當年沒有使用電腦,所以當然沒有保留電子文檔,我的內弟朱一多先生為我承擔了《金庸小說賞析》等9本書的掃描工作。因為要與我的工作進度一致,一多老弟經常要在自己的工作之餘加班加點。我的催促,想必常常讓他苦惱不堪。對此,我固然衷心感激,同時也深感抱愧。
最後,我想藉此機會向人民出版社的有關領導表示感謝!向這個系列的責任編輯孫興民先生表示感謝!
陳 墨
2007年3月於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