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多芬C大調三重協奏曲

《三重協奏曲》(即《C大調鋼琴、小提琴與大提琴協奏曲》),是貝多芬運用小提琴、大提琴、鋼琴三件樂器的組合與交響樂隊相對置形式寫成的一首協奏曲,創作於1803年。它的問世及音樂表現力的充分展現, 為以後的浪漫主義創作拓寬了思路、樹立了典範.

《三重協奏曲》簡介

貝多芬小提琴大提琴鋼琴樂隊而作的《三重協奏曲》(作品56號) 與那些具有反映歷史重大題材與博大精深充滿人類至愛、每個音符都迸發著思想火花的交響曲相比有著很大的差別。
這首《三重協奏曲》創作於1803年。當時憤世嫉俗的貝多芬在寫作他的《英雄交響曲》的同時, 又要為取悅於他的一位貴族學生同時也是他的主要經濟贊助人魯道夫公爵而創作.這位魯道夫公爵曾經當了貝多芬20多年的鋼琴學生, 在此期間他曾經給予過貝多芬以極為豐厚的報酬與物質資助, 從而使貝多芬能得以減輕生活的重負而專心從事作曲並為世人留下了眾多的驚世駭俗之作.從這個意義上講, 魯道夫公爵的善舉確實值得稱頌.貝多芬為了感謝公爵遂決定創作一首作品題獻給他, 以示回報.運用什麼體裁寫作使貝多芬大傷腦筋, 雖然當時公爵已做了貝多芬多年的學生, 但據資料證實, 魯道夫公爵的琴藝仍屬極為一般.貝多芬為了讓這位特殊的學生能在當時的上流社會社交場所中具有顯山露水公開上台演奏的機會與能力, 於是在反覆思量後便決定採用以三重奏協奏曲的形式來進行音樂創作.

重奏形式與大型交響性協奏曲形式有機結合

《三重協奏曲》(即《C大調鋼琴、小提琴與大提琴協奏曲》),是貝多芬運用小提琴、大提琴、鋼琴三件樂器的組合與交響樂隊相對置形式寫成的一首協奏曲.在這首作品中, 貝多芬將室內樂纖細溫暖的重奏形式與大型的具有磅礴氣勢的交響性協奏曲形式有機地結合在一起, 從而產生出一種生機盎然的新形式.雖然這一形式並非由貝多芬所創立, 並且這首樂曲的藝術成就和音樂價值在音樂史上也不能算做是經典之作, 但是它的問世及音樂表現力的充分展現, 卻為以後的浪漫主義創作拓寬了思路、樹立了典範.
貝多芬選用三重奏協奏曲的形式來寫作道理很簡單, 如果依照傳統的形式由鋼琴家主奏, 樂隊協奏的套路來寫, 魯道夫公爵的琴技恐怕實難招架, 但是如果以三重奏的面目出現, 只要鋼琴獨奏的分量不要過重, 相信他還是能夠勝任的.為了能讓這位公爵過一把演奏癮, 而且音樂聽起來還能唬得住內行人的耳朵, 於是貝多芬便別出心裁地寫了這首組合奇特的三重協奏曲, 其中鋼琴部分是最為簡單的, 而小提琴與大提琴聲部的演奏則正相反, 技巧艱深、複雜, 一般水平根本無法演奏, 從這一點我們便可看出貝多芬用心之良苦.如果仔細琢磨, 我們還會發現一個有意思的現象, 那就是在這首協奏曲中沒有通常的華彩樂段, 這在當時風行的演奏中必定要有器樂家大展其絢麗技巧的年代簡直是不可思議.這也是由於貝多芬怕華彩樂段使魯道夫公爵尷尬, 故而索性不寫.為了能讓公爵在演奏中享受到一種眾星捧月的感覺, 而不是你來我往互相配合彼此呼應的重奏平等合作關係, 貝多芬又煞費苦心地以二重奏的效果來處置這三件樂器的水平對置.他在寫作中獨具匠心地將鋼琴單獨為一聲部, 小提琴與大提琴二者合為一部的安排, 在音樂表現中就形成了二重奏的結構, 這樣, 鋼琴就有不少的獨奏樂段得以傲視群雄, 盡情地自我表現.其實, 這樣的布局雖在構思時曾讓貝多芬大傷了一通腦筋, 但是在寫作時卻又相對簡單了許多, 因為如果要三種樂器等同對待, 那么每件樂器單獨呈現的機會就要求是對等的, 那樣或許音樂非常好, 但是魯道夫公爵卻無法演奏.如若公爵無法演奏, 寫作此曲不是也就沒有任何意義了嗎?

演奏難度的三重奏

貝多芬為了既能遮掩魯道夫公爵的演奏缺憾, 又不讓樂曲聽來技術過於簡單, 於是他便來了個重心偏移, 將鋼琴演奏技術不足的份量統統強加給了小提琴與大提琴使之得以彌補, 特別是大提琴聲部, 為了要能讓大提琴的琴音不被樂隊及兩位重奏樂器壓住, 貝多芬還特意在寫作時將大提琴的音域置於高音區, 這樣演奏上的難度無形之中便加大了許多, 真是代人受過啊!
儘管貝多芬在創作此曲時, 所有的中心環繞都是為了能取悅於魯道夫公爵, 但不知為什麼當樂譜於1807年出版時, 扉頁上的題獻卻是羅布高維茲公爵而非魯道夫公爵.另外在1808年的首演時, 魯道夫公爵也沒有出現, 其中的原由我們現在已無從查考, 但事實上從這首作品首演失敗之後直到貝多芬去世這19年間, 這首《三重奏協奏曲》就不曾再被演奏過, 即便在今天貝多芬的錄音製品比比皆是的唱片市場中, 這首作品的錄音也不是很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