製作方法
所用原料
主料:豬上肉400克、鮮香菇100克、餃子粉300克;
調料:雞蛋一個、生薑、蔥、胡椒粉、生抽、芝麻油、雞粉、澱粉、料酒各適量;
蘸汁:大蒜、生薑、生抽、醋、芝麻油、油辣椒各適量。
具體步驟
一、餡料:
1、豬肉剁碎成肉末,加入少許澱粉抓勻,再加入適量的鹽、生抽、料酒、雞粉、芝麻油、胡椒粉、打入一個雞蛋後朝一個方向充分攪拌上勁,蓋上保鮮膜醃製二十分鐘左右;
2、香菇洗淨後切成末,姜切成末,蔥切花;
3、將香菇、薑末與蔥花放入醃製好的肉末中,繼續朝一個方向拌勻;
二、包餃子:
1、餃子粉中加入適量的開水,用筷子攪拌成雪花狀,再加入少許冷水,(冷熱水的比例約為1:9)揉成光滑的麵團,蓋上保鮮膜餳二十分鐘;
2、將餳好的麵團放在撒了一層麵粉的案板上揉搓成條狀,再分成均勻的小劑子;
3、在小劑子上撒上一層麵粉,再按扁成小圓餅;
4、一手滾動擀麵杖,一手捏住小圓餅邊緣旋轉,將其擀成中間厚邊緣薄的餃子皮;
5、將拌勻的餡料放入餃子皮中央,包成餃子。
三、煎餃子:
1、蒸鍋中放入適量的水,將餃子放在蒸盤上,,蓋上鍋蓋,大火蒸8分鐘;
2、平底鍋內放油,放入蒸好的餃子,小火將其煎至三面金黃即可;
四、蘸汁:
將生薑、大蒜切成末,加入適量的鹽、生抽、醋、芝麻油、油辣椒,拌勻即可。
餃子歷史
起源
餃子在其漫長的發展過程中,名目繁多,古時有“牢丸”“扁食”“餃餌”“粉角”等名稱。三國時期稱作“月牙餛飩”,南北朝時期稱“餛飩”,唐代稱餃子為“偃月形餛飩”,宋代稱為“角子”,元代稱為“扁食”;清朝則稱為“餃子”。餃子起源於東漢時期,為醫聖張仲景首創。當時餃子是藥用,張仲景用麵皮包上一些祛寒的藥材用來治病(羊肉、胡椒等),避免病人耳朵上生凍瘡。
三國時期
三國時期,餃子已經成為一種食品,被稱為“月牙餛飩”。魏張揖所著的《廣雅》一書中,就提到這種食品。據三國魏人張揖著的《廣雅》記載那時已有形如月牙稱為“餛飩”的食品,和餃子形狀基本類似。
南北朝
到南北朝時,餛飩“形如偃月,天下通食”。據推測,那時的餃子煮熟以後,不是撈出來單獨吃,而是和湯一起盛在碗裡混著吃,所以當時的人們把餃子叫“餛飩”。這種吃法在中國的一些地區仍然流行,如河南、陝西等地的人吃餃子,要在湯里放些香菜、蔥花、蝦皮、韭菜等小料。
唐代
大約到了唐代,餃子已經變得和如今的餃子幾乎一樣,而且是撈出來放在盤子裡單個吃。又稱“偃月形餛飩”。百餃園的229種水餃,分為十大系列,有素餡類、水產類、野菜類、保健類、海鮮類等。
宋代
宋代稱餃子為“角兒”,它是後世“餃子”一詞的詞源。這種寫法,在其後的 元、明、清及 民國間仍可見到。南宋時叫做“燥肉雙下角子”。
餃子在宋代的時候,傳入蒙古。餃子傳到了蒙古,也很快的收到了蒙古
同胞奔放的性格的影響。餃子在蒙古語中讀音類似於“匾食”。餃子的樣式也由原來餡小皮薄變成了餡大皮厚。隨著蒙古帝國的征伐,扁食也傳到了世界各地。出現了俄羅斯餃子、哈薩克斯坦餃子、朝鮮餃子等多個變種。蒙古帝國給中國餃子向全世界的傳播做出了極大的貢獻。明代的書籍也證實了這點。明朝萬曆年間沈榜的《宛署雜記》記載:“元旦拜年,作匾食”。劉若愚的《酌中志》載:“初一日正旦節,吃水果點心,即匾食也。”可見,明代北方地區過年吃扁食已經取代原來的過年吃圓子、年糕等食物。
清朝
清朝時,餃子一般要在年三十晚上子時以前(現晚上23點)以前包好,待到半夜子時吃,這時正是農曆正月初一的伊始,吃餃子取“更歲交子”之意,“子”為“子時”,交與“餃”諧音,有“喜慶團圓”和“吉祥如意”的意思。清朝有關史料記載說:“元旦子時,盛饌同離,如食扁食,名角子,取其更歲交子之義。”又說:“每年初一,無論貧富貴賤,皆以白面做餃食之,謂之煮餑餑,舉國皆然,無不同也。富貴之家,暗以金銀小錁藏之餑餑中,以卜順利,家人食得者,則終歲大吉。”這說明新春佳節人們吃餃子,寓意吉利,以示辭舊迎新。近人徐珂編的《清稗類鈔》中說:“中有餡,或謂之粉角——而蒸食煎食皆可,以水煮之而有湯叫做水餃。”和“其在正月,則元日至五日為破五,舊例食水餃子五日。”隨著商業化和人口流動,南方也正在學習北方的傳統文化。如過節不吃餃子的常州出現了“大娘水餃”品牌。在廣東,一些如珠海、東莞和深圳的移民城市過年也漸漸有了吃餃子的習俗。另外福建、客家地區原本有吃餃子的習俗,但不是過年或者過節的必備品。
正因為中國文化豐富多彩,才會形成各地過年過節習俗文化的多元化。我們應該學會承認差異,尊重差異,促進中國文化的和諧統一發展,使地球的文化更具獨特性,多樣性。
飲食搭配
話說,好吃不如餃子,味道鮮美、餡料豐富的豬肉香菇水餃一直是人們的心中的美味佳肴,尤其是逢年過節,豬肉香菇水餃更是餐桌上必不可少的主角之一。全家人團聚在一起,熱熱鬧鬧的包豬肉香菇水餃、吃豬肉香菇水餃,一種中國人獨有的幸福油然而生,節日的氣氛更是烘托的愈加熱烈了。
豬肉香菇水餃雖然好吃,但也有其不利於健康之處。一般來說豬肉香菇水餃餡多是以肉為主,肉多菜少,吃多了自然會覺得比較油膩,不但口感不適,過多攝入了油膩對人體健康也極為不利。因此很多人在吃豬肉香菇水餃的時候都喜歡蘸點醋來緩解。其實,除了蘸醋外,我們也可以在吃豬肉香菇水餃的同時喝些可以去油膩的健康飲品,同樣能收到不錯的效果。
具有去油膩效果的健康飲品有很多,如茶水、果汁等,但與豬肉香菇水餃搭配最為適宜的還是要數我國的傳統飲品酸梅湯了。酸梅湯是由烏梅、山楂等數種天然原料熬制而成,含有豐富的微量元素、粗纖維等營養物質,尤其是其中富含的花表素更是一種植物化學物質,可以極為有效的幫助身體排出油膩。而且酸梅湯的味道雖酸,但它卻屬於地道的鹼性飲品,肉類等酸性食物吃多了,攝取了過多的油脂,導致血液酸化。喝點酸梅湯還會有助於我們保持體內血液酸鹼值的平衡。而且酸梅湯的味道酸甜可口,比起苦澀的茶水和甜膩的果汁更為適宜搭配菜餚飲用。
除了在健康方面酸梅湯是豬肉香菇水餃的完美搭檔外,酸梅湯還與豬肉香菇水餃同樣是我國的傳統飲食代表。早在周代就已經有了酸梅湯的雛形出現,到了清朝酸梅湯更成為歷代皇族的日常保健飲品。而酸梅湯被九龍齋自宮中流傳到民間後,同樣受到了百姓們的歡迎,成為了京味傳統美食的代表之一。因此,吃豬肉香菇水餃就酸梅湯不但有益健康,更是體現出了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飲食文化精髓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