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馬瑞爾·古斯塔夫·勒·克萊齊奧

讓·馬瑞爾·古斯塔夫·勒·克萊齊奧

讓·馬瑞爾·古斯塔夫·勒·克萊齊奧:有著“在世的最偉大的法語作家”美譽的法國作家勒·克萊齊奧,於瑞典時間9日13時左右(台北時間10月9日19時左右),一舉奪得了2008年度諾貝爾文學獎的桂冠。瑞典文學院在頒獎公告中說,克萊齊奧獲獎是因為他是“一位注重新曆程、詩歌歷險、感官享受的作者,是一個超越目前主導文明和探求主導文明低層的探索者”。克萊齊奧將獲得1000萬瑞典克朗(約合140萬美元)的獎金。

基本信息

人物簡介

讓·馬瑞爾·古斯塔夫·勒·克萊齊奧(Jean-Marie Gustave Le Clézio )法國作家,2008年度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2008年10月9日當地時間13時左右(台北時間19時左右),瑞典皇家科學院諾貝爾獎委員會宣布將2008年度諾貝爾文學獎授予法國作家讓·馬瑞爾·古斯塔夫·勒·克萊齊奧(Jean-Marie Gustave Le Clézio )。頒獎詞中稱,他是文學新領域的開拓者,他的作品具有詩意般的神秘,它是舊習俗的死亡,新生命的誕生,探索著在當代文明掩蓋下的人性,他的作品標誌著現實主義和現代主義的交融。 克萊齊奧1940年4月13日生於法國尼斯,遷到英屬地非洲的模里西斯。父親在奈及利亞擔任英軍醫生,8歲那年,隨父母前往奈及利亞。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他一家人與父親失去了聯絡。當時他正在尼斯文學院修讀法國文學。中學畢業後,他到布里斯托大學學習英語;其後,在法國一所大學獲得碩士學位,又在佩皮尼昂(Perpignan)大學獲得博士學位。是20世紀後半期法國新寓言派代表作家之一。

主要作品

1963年出版了第一部小說《訴訟筆錄》,並獲得勒諾多文學獎。此後他相繼出版了三十餘部作品,包括小說,隨筆,翻譯等。1980年,勒克萊齊奧獲得保爾·莫朗文學獎。1994年,他在法國《讀書》雜誌作的一次讀者調查中,被評選為在世的最偉大的法語作家之一,是當今法國文學的核心之一。與莫迪亞諾、佩雷克並稱為“法蘭西三星”。 克萊齊奧的代表作有《訴訟筆錄》、《尋金者》、《羅德里格島遊記》。他的早期作品,諸如《訴訟筆錄》、《可愛的土地》等,多尋找一種空靈與寂靜,人物時常在形式、色彩與物質的海洋中搖擺不定,人和物的界限變得模糊不清。而他的後期作品,諸如《尋金者》、《羅德里格島遊記》等,則更關注心理空間,向著自然與人這兩個“宇宙”同時進行巨觀與微觀的探索。 

勒·克萊齊奧曾三次來中國 喜歡老舍的小說 2008年1月28日,勒·克萊齊奧在北京被人民文學出版社授予2006年度最佳外國作家獎。他的很多作品都被翻譯成中文,例如《訴訟筆錄》(上海譯文出版社,1998)、《金魚》(百花文藝出版社,2000)、《流浪的星星》(花城出版社,1998)、《少年心事》(灕江出版社,1992)、《戰爭》(譯林出版社,1994)、《烏拉尼亞》(人民文學出版社,2008)。

勒·克萊齊奧曾經三次來過中國。他說自己一直保留了學習中國文化和中國文學的興趣,“對我來說,它代表了東方思想的搖籃。閱讀中國的古典文學,鑑賞中國的京戲和國畫對我產生了很深遠的影響。我尤其喜歡中國現代小說,比如魯迅和巴金的小說,特別是北京小說家老舍的小說。我發現老舍的小說中的深度、激情和幽默都是世界性的,超越國界的。”

有關語錄

諾貝爾獎官網對讓-馬利·勒克雷奇奧的評語為:“author of new departures, poetic adventure and sensual ecstasy, explorer of a humanity beyond and below the reigning civilization.”

■ 我不知道是否會得諾貝爾獎,但我知道我要公開說些什麼。我想提出殺害兒童的戰爭。我認為這是我們時代最可怕的事情。文學也是一種提示這個悲劇的手段,將其置於舞台的前方。在巴黎,人們最近將婦女雕像掩蓋,以譴責對阿富汗婦女的自由權利的踐踏。這很好。也可以在所有的兒童雕像的心上畫上一個大紅點,提醒大家在巴勒斯坦、在拉丁美洲、在非洲某地,一個兒童被子彈打死了。而大家對此都默不作聲!

■ 現在已經不是薩特的時代,狂妄地以為一部小說能改變世界了。今天的作家只能承認他們在政治上的無能為力。

■ 西方文化已經變得過於鐵板一塊。西方文化過於突出其城市性,技術性,妨礙了其他表現形式,如地方性、情感性的發展。人類的整個不可知的部分被理性所掩蓋了。正是這種認識促使我轉向其他文明。

■ 小說確實是一種資產階級的行當。在整個十九世紀,小說出色地表現了資產階級的歡樂與不幸。然後電影出世了。電影奪取了小說的冠軍地位,而且顯示出是更為有效地表現世界的工具。

■ 我自認為是一個流亡者,因為我的家庭完全是模里西斯人。我們好幾代人都受到模里西斯的民俗、飲食、傳說和文化的薰陶。那是一種強烈的混合文化,印度、非洲和歐洲交織在一起。我生在法國,在法國文化中長大。在長大時我對自己說有另外一個地方代表著我的真正祖國。總有一天我要到那裡去,然後知道是怎么一回事。在法國,我總認為自己是一個“舶來品”。但是,我很喜愛法國語言,也許這是我的真正國度!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