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自楚

謝自楚

謝自楚,1937年1月30日出生於湖南衡南,冰川學家、中國雪崩學初創者,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蘭州冰川凍土研究所原所長,研究員、博士生導師,現兼任湖南師範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 。 謝自楚的專業領域為:冰川學、極地地理。

基本信息

人物經歷

謝自楚 謝自楚

1960年,畢業於莫斯科大學地理系,是中國第一個“極地冰川”專業的留學生。

1960年01月-1962年01月,蘭州大學,助教

1962年01月-,中國科學院蘭州冰川凍土研究所,

1984年01月-1991年01月,中國科學院蘭州冰川凍土研究所,所長

1986年01月-,中國科學院蘭州冰川凍土研究所,研究員; 博導

1992年01月-1993年01月,日本國立極地所,訪問教授

1999年為中國科學院候補院士。

社會兼職

兼任1984年-1991年中國地理學會冰川凍土分會副理事長,1987年-1991年國際冰川學會理事,中國山地研究會副理事長,甘肅省滑波土石流協會長,登山協會理事長,湖南地理學會名譽理事長,上海極地研究所客座研究員,中科院山地災害與環境研究所客座研究員,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評審,1987年-1991年國際社會兼職有國際雪冰委員會副主席、國際水文協會及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所屬國際水文計畫的中國代表,日本國立極地所客座教授,俄羅斯科學院西伯利亞分院烏布蘇國際生物圈試驗中心學術委員。

學術或專業團體任職:

198701-199101,國際雪冰委員會,副主席

198701-199101,國際冰川學會,理事

198401-199101,中國地理學會冰川凍土分會,副理事長

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國際冰雪委員會副主席,湖南師範大學教授。

第一個到北極考察的中國科學家

談到自己之所以選擇極地冰川這個專業時,謝自楚教授告訴記者,是受了竺可楨的影響。

1957年秋,謝自楚從敖德薩大學轉校到莫斯科大學地理系學習,他想根據自己的愛好選擇極地冰川專業,但又擔心回國後無用武之地,正在猶豫時,適逢中國科學院副院長竺可楨教授來訪。竺可楨勉勵他:“中國應該有人學極地專業。中國是個大國,應該有研究全球極地的氣魄。現在可以先學冰川,將來中國總會到兩極去考察的。” 當他在志願表上寫下“極地冰川”四個字時,便注定了自己和荒涼、寒冷、冰雪相伴的人生。

1958年和1959年的夏天,謝自楚兩次奉派赴北極實習。這使他有幸領略了北極的風光,並成為中國北極科考第一人。

1960年回國後,謝自楚分配到了蘭州大學地理系任助教。1962年,他調到了中國科學院地理所冰川凍土研究室工作。25歲的謝自楚擔任了天山冰川考察隊隊長。1966年,謝自楚登上了世界屋脊——珠穆朗瑪峰。此後,他又兩次登上珠峰,是中國為數不多的三次登上珠峰的科學家 。

中國南極科考的倡導者

去南極考察,是謝自楚痴心等候了25年的夢想。他一有機會就蒐集國外科學家考察南極的資料,再也沒有比有關南極的訊息更令他興奮的了。

為了把南極考察推上中央和國家的議事日程,謝自楚窮盡了辦法。

謝自楚清楚地記得,那是1977年冬,他赴京參加中科院地學部組織的一次工作會議。地學部一位負責同志問他:“我們搞西藏綜合考察,影響很大,你下一步抓什麼大課題?”他不假思索就回答:“抓南極。”話音未落,這位負責人笑著說:“抓南極,談何容易,蘇聯當年考察南極是海軍護送的。”誠如其言。當時文革剛結束,國家百廢待興,南極考察還提不上日程。

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召開,謝自楚借科學春風,不失時機向大會提出了“考察南極刻不容緩”的書面建議。從此,國家科學規劃中首次出現了南極這個字眼。此後,他每次到北京出差,都要到國家自然資源綜合考察委員會、中科院地學部和國家科委呼籲,希望國家及早著手準備南極考察。

1979年,謝自楚又利用出國參加學術討論會的機會向澳大利亞同行提出與澳方進行冰川合作研究的意向。他的不懈努力終於有了回音:1980年初,中科院地學部打電話到蘭州冰川凍土研究所,詢問謝自楚是否可以立即參加澳大利亞的南極考察。正在珠峰承擔科教電影《中國的冰川》一片的科學顧問的謝自楚,急匆匆趕到北京。但為時已晚,有關部門已選定張青松和董兆前作為中國第一批赴南極考察人員。此次意外落選讓他抱撼至今。

他的南極之行為建長城站提供了藍本

1981年11月,謝自楚終於以冰川學家的身份參加澳大利亞南極考察隊,他在日記中寫到:“如果我在南極遇到不幸,請求不要把我的屍體運回國內,我願意讓南極的冰把我封凍起來,讓祖國未來的考察者能有一天突然發現我,讓他們為我的獻身而驕傲。

1982年1月24日,謝自楚的雙腳實實在在地踏在了南極大陸上。為了這一刻,他準備了整整25年!

在冰蓋上考察的400多天,他時刻都要面臨極地環境的嚴酷考驗。有一天,謝自楚獨自一人正鑽在觀測車內進行冰川溫度的觀測,暴風雪光臨了,當觀測結束後他想回到相距不過20米的生活車時,被卷進了茫茫的暴風雪中,從高約兩米的硬雪丘上摔下,全身麻木。當他睜開雙眼重新看到光亮時,才知道是幾個隊友將他抬進了生活車。所幸傷勢不重。他在日記上寫道:“冰川勝利了!瘟神戰敗了!我永遠屬於冰川。醫生今天宣布我可以參加戶外考察活動了。剛才我用這隻倒霉的腳跳了50下,以示慶祝……”

“在南極設站過冬,是一個國家在南極考察的標誌。”謝自楚很注意了解凱西站的建築、設備、運行機制、後勤保障和各種規章制度,向澳大利亞隊友了解將來中國建站的可能地點,“凱西站架空的建築結構類似我們在天山設計的防治風吹雪的下導風板,後來中國長城站正是採取這種結構形式。”

謝自楚還在距凱西站約20公里的南里奧交匯點建立了一個觀測場,被澳大利亞隊員譽為“中國觀測場”。謝自楚心想,總有一天,中國也會到南極建立自己的考察站。

拉開了中國獨立考察南極的序幕

1984年7月,謝自楚赴京參加竺可楨野外科學獎的頒獎大會。他利用這個絕好的機會,向黨中央和國務院上書,呼籲早日進行中國自己獨立的南極考察。由他親自起草的這份倡議書,得到劉東生、孫鴻烈等32位科學家的聯名簽名。書中痛陳中國考察南極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提到南極條約即將滿期,如現今中國再不考察南極,在我們這一代人手中丟失進軍南極的好機會,我們將愧對子孫後代。

謝自楚說:“會後,方毅同志派他的秘書找到了我,詳細詢問了倡議書中的細節。中央很重視這份倡議書,許多領導作了批示。8月12日,中央正式批示同意中國建站考察,拉開了中國獨立考察南極的序幕。”

不久,新華社正式發表了中國進行南極考察的訊息。11月20日,中國首次南極考察隊乘坐“向陽紅10號”考察船在海軍“J121”號打撈救生艦的支援下,橫渡太平洋。於12月30日在西南極的喬治王島登入,建立中國第一個南極考察站——長城站。

謝自楚因剛剛任蘭州冰川凍土研究所所長不久,沒能參加中國科學史上這次壯舉,但他心裡無限喜悅,中國獨立考察南極的理想終於實現。

培養了著名的南極探險家兼科學家秦大河

1990年,秦大河橫穿南極大陸成功。但人們或許並不了解,發現這匹極地“千里馬”的伯樂,正是謝自楚。1974年,秦大河慕名找到當時已經很有名氣的謝自楚教授毛遂自薦。求才若渴的謝自楚騎輛腳踏車四處奔忙,共花了4年才把秦大河從偏僻的和政縣一中調進冰川所。第一次赴南極考察期間,謝自楚又極力推薦秦大河作為中、澳南極冰川合作研究項目的後繼人選。對秦大河橫穿南極,謝自楚向南委會作了推薦,所里也對秦大河出發前的準備給予了全力的支持。

中國科考隊成功登上南極冰蓋最高點的訊息,讓正在加拿大探親的謝自楚興奮不已,他在給中國南極考察委員會的賀電中稱:這一壯舉在中國南極冰川科考史上,是繼首次南極冰川科考和秦大河橫穿南極之後的第三個里程碑。

當國人將欽敬的目光投向這些“登頂”的英雄們時,卻很少有人知道謝自楚這位幕後英雄為中國南極科考做出的巨大貢獻;感悟他執著一生的冰川人生和南極情緣。

研究成就

1981 0101-1989 0101,南極冰川學研究,主持

1964 0101-1974 0101,青藏高原綜合考察,參與

1975 0101-1979 0101,祁連山冰川變化及水資源研究,主持

1985 0101-1991 0101,中蘇,中日青藏高原冰川學聯合考察,主持

獲獎

先後獲得中國科學院竺可楨野外科學獎、中國地理學會冰川凍土優秀理論獎、國家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獲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1次,三等獎1次,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特等獎1次,二等獎3次,省(自治區)科學進步獎3次。

19660101,青藏高原隆起……及其研究,國家科學技術委員會,自然科學獎,一等

19900101,中國冰川概論,中國科學院,二等獎

19940101,中國冰川水資源及其變化,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獎,二等

19740101,珠穆朗瑪峰冰川基本特徵,中國科學(1974-6),

19640101,中國現代冰川基本特徵,地理學報(Vol.30,No.3),

19850101,南極洛多姆冰帽成冰作用和冰結構,Annals of Glaciology,No.6,

國家有突出貢獻專家

成果

(站內)

1、南極地區晚更新世以來氣候與環境演變及現代環境背景

主要貢獻

先後主持國家、中科院、省(自治區)和國際合作科研項目20餘項,在國內外重要刊物發表論文180餘篇,其中《中國現代冰川的基本特徵》、《中國冰川的分布特徵及變化》、《冰川穩定性係數的初步研究》等重要的論文,對中國冰川特徵、成冰作用和冰川物質平衡、冰物理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有創見性的理論原理,成為中國冰川學的奠基之作,為開創中國的冰川科研事業作出了卓越的貢獻。出版學術專著12部。先後到20餘個國家作訪問學者、參加國際學術會議及訪問約30餘次。

最新論著

小冰期以來羌塘高原中西部冰川變化圖譜分析,《冰川凍土》2009年 第1期

近期東西天山冰川變化的對比研究,《冰川凍土》2008年 第6期

周期性升溫下冰川系統的變化預測研究——以長江流域冰川系統為例,《冰川凍土》2008年 第4期

冰川系統模理及其套用——以金沙江流域為例,《乾旱區地理》2008年 第4期

塔克拉瑪乾沙漠周邊地區暖季氣溫、降水的變化特徵及其回響分析,《石河子大學學報》2008年 第1期

變化世界中的地理學,《經濟地理》2006年 第S1期

長江流域冰川系統面積結構特徵,《國土與自然資源研究》2007年 第3期

高原區氣溫垂直遞減率的分布及其特點分析——以青藏高原及其周邊地區為例, 《石河子大學學報》2006年 第6期

西崑侖山冰芯記錄指示的塔克拉瑪乾沙漠南緣對流層中上部近百年大氣塵埃變化趨勢,《冰川凍土》2006年 第6期

恆河-雅魯藏布江流域雪線場的建立及其環境意義,《冰川凍土》2006年 第6期

塔里木河源區冰川系統變化趨勢預測,《山地學報》2006年 第6期

中國冰川徑流的評估及其未來50 a變化趨勢預測,《冰川凍土》2006年 第4期

基於GIS的西藏南部雪線場的建立及其空間分布特徵,《雲南地理環境研究》2006年 第3期

中國冰川系統變化趨勢預測研究,《水土保持研究》2005年 第5期

長江源區冰川對氣候變化的回響,《冰川凍土》2005年 第4期

《Glaciological Study of Collins Ice Cap King George Island Antarctica》一書評介,《冰川凍土》2004年 第1期

傑出的俄羅斯冰川及地理學家科特梁可夫院士,《冰川凍土》2004年 第5期

冰川系統高度結構計算研究——以塔里木盆地水系冰川為例,《冰川凍土》2004年 第5期

塔里木河流域冰川系統平衡線的計算及其分布特徵,《冰川凍土》2003年 第4期

雪崩危險度評價的類型、特徵和方法,《自然災害學報》2003年 第2期

邁入新世紀的中國冰凍圈科學——第六屆全國冰川凍土學大會側記,《冰川凍土》2003年 第1期

冰種系統變化的模型研究—以西藏南部外流水係為例,《冰川凍土》2002年 第1期

貢嘎山海螺溝冰川物質平衡,水交換特徵及其對徑流的影響,《冰川凍土》2001年 第1期

青藏高原可可西里地區馬蘭山冰川的初步研究,《湖南師範大學自然科學學報》2000年 第1期

《世界冰雪資源地圖集》評介,《冰川凍土》2000年 第3期

高亞洲地區冰川物質平衡變化特徵研究,《冰川凍土》2000年 第2期

人物評價

中國雪崩學初創者,是中國最早到北極進行科學考察的科學家,也是中國南極科學考察的倡導者。他在冰川科學領域取得突出成果,被譽為“冰川之子”。他二次登上地球北極,二次登上南極大陸,三次登上珠穆朗瑪峰,一次登上希夏邦馬峰,五上青藏高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