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謝有暢長期從事物理化學、結構化學和固體表面化學的教學與研究工作,曾編寫出版過大學基礎課教材“結構化學”。專長於固體表面結構與功能關係的基礎研究和套用開發研究。在催化劑結構機理、石油化工和物理化學家環境保護催化劑、高效CO吸附劑、空分制氧吸附劑和納米氧化物陶瓷等方面的研究和開發工作中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人物生平
謝有暢1934年4月20日生於廣東省廣州市,1937年在日寇侵占廣州前隨父母避難返回原籍廣東合浦縣婆圍圩(現改屬廣西北海市)居住。幼時,其父教其識字,3歲時已認字一千多,6歲時入國小由三年級起讀,8歲讀高小。十歲時以第二名考入合浦縣立第三中學。此中學雖然地處邊陲,但抗日期間有不少名牌大學畢業生避難到此任教,教學質量相當好。他中學時文史和數理各科俱佳,曾獲全校作文比賽冠軍。高二時遇一位化學老師,課講得特別好,使他對化學產生了濃厚興趣。1950年16歲時高中畢業,以第一志願考入中山大學化學系。1953年19歲時以優異成績畢業,被分配到北京大學化學系做研究生,在徐光憲教授指導下從事物理化學研究。
1957年春研究生畢業後,留校在化學系物理化學教研室任教。開始時講授地質系“物理化學”課並指導實驗及本系學生的畢業論文。1958年“大躍進”期間調到無機化學教研室,在校辦工廠從事與原子能工業有關的稀有元素鋯和鉿的分離工作,曾成功用多級分級結晶法和離子交換法分離出光譜純的鋯和鉿化合物。
1960年春下放到北京遠郊勞動鍛鍊。1961年返校後調回物理化學教研室,任唐有祺教授的助教,負責“物質結構”和“結晶化學”兩門課程的教學輔導工作。從此一直在唐教授指導下從事教學和研究。1963年他開始主講“物質結構”課。1964年底全國開展“農村社會主義教育運動”,被派到湖北江陵縣參加社教工作隊。1965 年秋返校又從事教學工作,受高教部委託編寫“結構化學”教材。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教材編寫了一半便被迫停頓,連印刷廠的鉛版也給毀了。1968年冬至1971年春又下放到“五七”幹校勞動鍛鍊,在江西鄱陽湖畔的鯉魚洲農場和德安縣化肥廠跟工人師傅學泥瓦工,從事住房和廠房建築勞動。據師傅評價他的技術已達五級工水平。沒有想到這個技能在搞工業研究開發工作時還派上了用場,設計並親自動手砌造工業窯爐以加快工作進程。
技術成就
1973年謝有暢在唐有祺指導下到北京化工研究院合作研究開發聚乙烯高效催化劑。在利用X光衍射分析研磨法製備的聚乙烯高效催化劑TiCl3/MgCl2時,發現研磨可使載體MgCl2晶粒迅速變小到數納米(因為MgCl2是層型結構,層間結合力是很弱的范德華力),比表面積增大,以致活性組分TiCl3可在載體表面呈單層分散,催化活性達最大值。由此指出聚乙烯高效催化劑高效的根源在於活性組分在載體表面成單層分散。此項基礎研究對該類催化劑在我國的工業化起過重要的指導作用,論文“聚乙烯高效催化劑的結構和機理研究”曾於1979年在《中國科學》發表。
70年代初,我國引進大量先進的石油化工裝置,急需研製出適用於這些引進裝置的催化劑。在唐有祺教授指導下,1974年謝有暢等和一批“工農兵學員”到北京化工研究院,合作研製適用引進的大型流化床裝置的乙烯氧氯化催化劑。在工作中數十人輪流倒班進行流化床中試,但對這箇中試能否解決問題爭論很大。當時國內已研究出一種催化劑在小試評價中活性比進口催化劑高得多,但此催化劑能否用於引進裝置,經中試後大家仍覺得沒把握。因為引進的大型工業流化床高12米,直徑2.8米,內有大量冷卻管,而中試床只是一根高1.5米,直徑只有10厘米的空管。在中試中溫度、壓力、原料氣組成可以模擬生產裝置,但線速和空速是不可能同時模擬生產裝置的。生產裝置中的流化狀態更是不可能在矮得多直徑小得多的中試裝置中模仿的。因此流化床中試時好的催化劑在大型工業裝置中使用不一定也好。為此謝有暢建議減少甚至取消流化床中試,把工作重點放在催化劑動力學性能小試研究和催化劑製備的中試放大上。他認為所研製的催化劑和引進催化劑相比,活性不應過高也不能過低。因為過高會產生過多反應熱使床溫過高,副反應增大;過低則原料轉化率不夠。他通過小試證明,原來研製的催化劑活性過高,在引進裝置的低空速條件下工作,乙烯燃燒產生CO2的副反應非常嚴重。他指出只要所研製的催化劑動力學性能(活性和選擇性)和引進的催化劑相近,其影響流化狀態的關鍵物性如機械強度、比重及粒度分布等也相近,就可代替引進的催化劑用於引進裝置。後來的實踐證明這條路線是正確的,成功地製得適用於引進裝置的氧氯化催化劑。在帶領“工農兵學員”完成氧氯化催化劑研製工作之後,1976年他還曾奉派帶領工農兵學員到西藏“開門辦學”,在一小硫酸廠研究當地貧硫黃礦的流化床焙燒制二氧化硫技術。
90年代國際上興起納米材料研究熱潮。針對一般納米氧化物粉末製造成本高,以及納米氧化物粉末易團聚,燒結成納米陶瓷時易生成孔洞等缺點,謝有暢提出用價格較低且易揮發的SiCl4,TiCl4,ZrCl4,SnCl4,AlCl3,FeCl3等金屬氧化物為原料,經氣相水解制納米氧化物粒子。此種納米氧化物粒子極少團聚,純度高粒度分布窄,且易調節其大小,並發現利用單層分散的Y2O3可控制ZrO2納米粒子全部穩定在四方相。這種納米氧化物粉末可在1150℃燒結到理論密度98.5%以上,比文獻報導的燒結溫度低100度以上,有可能成為塑性陶瓷的重要原料。此項制納米ZrO2粉末技術已申報了專利。
氧氣在工業上有廣泛用途,變壓吸附空氣分離制氧是20世紀70年代發展起來的技術。國外研製出新型空分制氧吸附劑——鋰離子交換低矽鋁比X型分子篩(LiLSX),使變壓吸附空氣分離制氧效率大大提高,制氧成本大大降低。但外國公司壟斷此吸附劑,只有和變壓吸附設備一起才肯賣到中國,價格十分昂貴。此吸附劑製備難度很大,首先合成的是低矽鋁比分子篩(Na,K)LSX,含有大量鈉和鉀離子,需要用鋰離子交換變為LiLSX。鋰離子是鹼金屬離子中最難交換到分子篩上的離子。據國外專利文獻報導,要獲得99%以上交換度的LiLSX分子篩,需要五次離子交換,每次要6.3倍過量,鋰離子利用率很低,分離回收損失很大,生產成本很高。為了解決此難題,謝有暢研究組發明了一種懸浮床高效離子交換新工藝,使鋰的利用率大大提高,生產成本大大降低。為此北大資源集團投資建立了北大先鋒公司將此技術實現工業化。現已建成生產裝置,產品高效空氣分離制氧吸附劑達國際先進水平,已成功用於大規模變壓吸附空分制氧裝置,性能比進口裝置毫不遜色,性能價格比大大高於國外同類產品,有很強的國際競爭力,已開始出口。
謝有暢從事教學和研究工作40多年。他認為大學教師應該做到教學和科研相結合。教學掌握紮實的基礎知識和基本理論對科研大有好處,科研反過來又可使教學內容不斷更新。因此在進行大量科研工作的同時,他從未間斷過教學,先後講授過“物理化學”、“結構化學”兩門基礎課和“表面結構化學”研究生課。他和邵美成同志合作受教育部委託編寫“結構化學”基礎課教材,於1979年出版,供文革後恢復高考入學的大學生使用。此書特點是少而精,基本概念表述準確,難點講解深入淺出,理論密切聯繫實際,深受讀者歡迎。
除教學和科研工作外,謝有暢還做了許多社會工作。他曾先後擔任過高校化學教材編審委員,《化學通報》常務編委,《催化學報》、《分子催化》、《石油學報》、《燃料化學學報》和《天然氣化工》等雜誌編委,以及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催化國家重點實驗室學委會委員和副主任。
他一生中最崇拜的人物是諸葛亮。國小時他讀了三國演義,對“草船借箭”、“華容道”和“空城計”等故事印象很深,啟發他日後在科研中出奇制勝,智慧用在別人不易想到的地方。諸葛亮的座右銘“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也成了他的座右銘。他在工作和生活中淡薄名利,嚴於律己,寬以待人,和同事及學生關係十分融洽。良好的團結合作精神使他的研究組能不斷做出成績。
少年時的國難經歷使謝有暢立志為振興中華貢獻力量。80年代初他和夫人楊駿英曾先後赴美進修,在美長期定居的岳父母曾勸他們留美工作,他們向父母說明國家建設的需要,按期歸國。他後來多次到國外進行專利技術轉讓和合作研究,有一家外國公司曾請他留下工作並許諾為他的孩子安排出國留學機會,也被他婉言謝絕。他決心為祖國的科教事業貢獻自己的畢生精力,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簡歷
1934年4月20日 生於廣州。
1950年7月至1953年7月 中山大學化學系學習。
1953年7月至1957年1月 北京大學化學系物理化學研究生。
1957年1月至1962年11月 北京大學化學系物理化學助教。
1962年1月至1979年4月 北京大學化學系物理化學講師。
1979年4月至1984年5月 北京大學化學系物理化學副教授。
1984年5月至1985年9月 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訪問學者。
1985年9月至今 北京大學化學系、物理化學研究所教授。
1985年12月 被特批為博士生導師。
1990年 被國家人事部授予“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證書。
代表性論著
1 謝有暢,邵美成.“結構化學”上、下冊.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
2 謝有暢,桂琳琳,卜乃瑜,劉萬祺,唐有祺.聚乙烯高效催化劑的結構和機理研究.中國科學,1979(7):665
3 謝有暢,張慧心,王榮華.乙烯氧氯化催化劑的動力學特徵及其機理研究.中國科學,1980:337
4 謝有暢,楊乃芳,劉英駿,唐有祺.某些催化劑活性組分在載體表面分散的自發傾向.中國科學,B輯,1982(3):6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