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經歷
1959年畢業於清華大學工程力學研究班,獲碩士學位。
1956年8月~1957年2月在中國科學院水工研究室工作,任研究員;
1959年2月~1969年12月在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工作,技術員;
1969年12月~1978年10月在中國水利水電第四工程局任工程師;
1978年10月~1995年10月在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工作,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個人成就
高壩、大流量泄洪消能新技術及新型消能工
在高壩、大流量泄洪消能新技術及新型消能工的研究和發明方面做出了重大的創造性成就和貢獻,是我國首創的《堰頂收縮射流及其聯合消能裝置》(《寬尾墩聯合消能工》)的主研人員及主要發明人之一。該項新技術在我國水利水電工程中已經得到廣泛套用,解決了一批大、中型工程中,由於複雜的地質和水文條件而難以解決的高壩、大流量的泄洪消能問題。先後為安康、五強溪、岩灘和百色等水電站研究成功多種形式的《寬尾墩聯合消能工》,均為設計所採用,這些新技術已經推廣套用於大朝山、碗米坡、桃林口等大、中型工程,創造了巨大的經濟社會效益。1985年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991年獲國家發明三等獎。同年獲國家發明獎《寬尾墩消力池聯合消能工》。1989年為岩灘水電站研究新型消能工《寬尾墩戽式消力池聯合消能工》獲得成功並為工程設計所採用,獲1989年能源部科技進步二等獎。岩灘水電站的新型消能工於1996年建成,並經原型觀測證明是成功的,2002年雲南大朝山水電站再次建成《寬尾墩戽式消力池聯合消能工》。1998年五強溪水電站的《寬尾墩—底孔—消力池聯合消能工》建成並通過安檢,1999年以《五強溪水電站新型聯合消能工的研究和套用》獲國家電力公司科技進步套用三等獎;2001年開工建設的百色水利樞紐表孔消力池的設計,再次套用五強溪新型消能工模式。2002年5月授權《堰頂收縮射流及其聯合消能裝置》為國家發明專利。
水工建築物流固耦合(水彈性)力學
在水工建築物流固耦合(水彈性)力學的研究及工程套用方面做出了突出的、創造性成果和貢獻,是我國在這一研究領域的開創者之一。發展了水工建築物的流體彈性(水彈性、流固耦合)力學理論,並套用於解決水利水電工程中壩、閘門、管道等水工建築物的流固耦合及流激振動問題。首次提出了《閘門振動的流體彈性理論》和由水力瞬變誘發水工閘門流激振動的水彈性理論。80年代以來,發展了閘門動力特性及動力回響的水彈性模擬技術。研製成功特殊的高容重、低彈模模擬試驗材料,從而首創金屬結構的“完全水彈性模擬”方法。這些研究成果分別套用於解決三峽底孔、導流底孔、永久船閘以及岩灘、五強溪、二灘等工程的巨型弧形工作門和凌津灘巨型平面工作閘門等工程流激振動問題,為工程設計及安全運行提供依據。在混凝土水工建築物紊流誘發振動的研究和模擬試驗研究方面,成功地解決了三峽、劉家峽、二灘、五強溪、安康、大化、岩灘、小浪底、拉西瓦、烏江渡、漫灣等數十個工程中的水工建築物的流固耦合動力分析和流激振動問題,為工程設計及保證工程的安全運行作出了重大貢獻。獲省、部級獎3次,國際獎1次。
主要論文
長距離調水工程虛擬仿真系統開發研究,《水利水電技術》2008年 第3期
摻氣水流摻氣濃度縮尺影響的估計,《水利學報》2005年 第12期
惠南莊泵站前池流道模型試驗研究,《南水北調與水利科技》2005年 第4期
惠南莊泵站前池水力特性三維紊流數值模擬,《南水北調與水利科技》2005年 第1期
龍抬頭式泄洪洞反弧末端邊牆摻氣減蝕設施的研究,《水力發電》2005年 第4期
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北京段管涵輸水方案的技術經濟比較,《水利水電技術》2004年 第2期
地震時殼體內外的異重流體壓力,《海洋工程》2003年 第1期
三峽船閘輸水隧洞反弧門後廊道體型空化模型試驗,《四川大學學報:工程科學版》2000年 第2期
城市洞形及馬蹄形輸入隧洞內的水躍,《水利學報》2000年 第7期
寬尾墩聯合消能工在百色水利樞紐的研究和套用,《紅水河》1998年 第2期
高拱壩壩身泄洪流激振動水彈性模擬研究,《水利學報》1997年 第12期
寬尾墩聯合消能工在我國的發展(續),《紅水河》1996年 第1期
水工結構流固耦合動力特性分析,《水利學報》1995年 第1期
寬尾墩聯合消能工在我國的發展,《紅水河》1995年 第3期
三維紊流模型的開發及其在環境工程中的套用,《水利學報》1994年 第4期
孤立閘墩流固耦合振動問題的研究,《水利學報》1992年 第2期
寬尾墩消力池聯合消能工的消能機理及其水力計算方法,《水力發電》1991年 第1期
廠房頂溢流隨機振動分析的原型驗證,《水利學報》1991年 第2期
安康水電站泄洪消能新技術的研究與套用,《水力發電》1990年 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