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虎離山[成語]

調虎離山[成語]

調虎離山,設法使老虎離開原來的山岡;比喻用計謀調動對方離開原來的有利地位;“三十六計”中的一計。目的在於削弱對方的抵抗力,減少自己的危險。在軍事上指,如果敵方占據來有利的地勢,並且兵力眾多,這時我方應把敵人引出堅固的據點,或者把敵人引入對我方有利的地區,才可以取勝。在政治鬥爭中,這一計用得最多,且亦漸神化。從其套用中可見,此計是一個陰險的謀略。

基本信息

詞語信息

【繁體】調虎離山

【英文】[lure the tiger out of the mountains;(fig) lure the enemy away from his base]

【基本解釋】設法使老虎離開山岡。比喻誘敵離開原來的地方,以便於乘機行事

【近義詞】聲東擊西、圍魏救趙

引證解釋

比喻為了便於乘機行事,設法引誘對方離開原來的地方。


示例

《西遊記》第五三回:“我是個調虎離山計,哄你出來爭戰。”

《三俠五義》第十三回:“苗恆義猛然想起待客廳上還有三百兩銀子,連說:“不好!中了賊人調虎離山之計了。”說罷,向前飛跑。苗秀聞聽,也就跟在後面。到了廳上一看,哪裡還有銀子咧!父子二人怔了多時,無可如何,惟有心疼怨恨而已。

《封神演義》:子牙公須是親自用調虎離山計,一戰成功。

《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一○六回:“ 彌軒 見調虎離山之計已行,便向 龍光 動手。”

這自然是~之計,鄧和武漢派都是不同意的。(郭沫若《海濤集·南昌之一夜》)

詞語用途

作謂語、定語;用於軍事等。

英文故事

調虎離山 調虎離山

【英文】lure the tiger out of the mountains < lure the enemy away from his base> (luring the tiger out of his den)

例句

1. So this had been a trick to lure the tiger from the mountain! Zhu Laogong's lungs nearly burst with rage. 朱老鞏明白過來, 是調虎離山計,一時氣炸了肺。

2. What if Carlo had put Sonny an the spot, fingered him. 要是卡羅搞調虎離山,把桑兒引進埋伏圈,讓人家去打,那你又怎么想?

【日文】敵(てき)をおびきだして,その虛(きょ)をつく

【法文】attirer par ruse un adversaire hors de son domaine

【德文】den Tiger vom Berg weglocken

【俄文】выманить на открытое мéсто

用法示例

西遊記.第五三回

卻說那沙和尚提著吊桶,闖進門去,只見那道人在井邊擋住道:“你是甚人,敢來取水!”沙僧放下吊桶,取出降妖寶杖,不對話,著頭便打。那道人躲閃不及,把左臂膊打折,道人倒在地下掙命。沙僧罵道:“我要打殺你這孽畜,怎奈你是個人身!我還憐你,饒你去罷!讓我打水!”那道人叫天叫地的,爬到後面去了。沙僧卻才將吊桶向井中滿滿的打了一吊桶水,走出庵門,駕起雲霧,望著行者喊道:“大哥,我已取了水去也!饒他罷!饒他罷!”

大聖聽得,方才使鐵棒支住鉤子道:“你聽老孫說,我本待斬盡殺絕,爭奈你不曾犯法,二來看你令兄牛魔王的情上。先頭來,我被鉤了兩下,未得水去。才然來,我是個調虎離山計,哄你出來爭戰,卻著我師弟取水去了。老孫若肯拿出本事來打你,莫說你是一個甚么如意真仙,就是再有幾個,也打死了。正是打死不如放生,且饒你教你活幾年耳,已後再有取水者,切不可勒掯他。”那妖仙不識好歹,演一演,就來鉤腳,被大聖閃過鉤頭,趕上前,喝聲:“休走!”那妖仙措手不及,推了一個蹼辣,掙扎不起。大聖奪過如意鉤來,折為兩段,總拿著又一抉,抉作四段,擲之於地道:“潑孽畜!再敢無禮么?”那妖仙戰戰兢兢,忍辱無言,這大聖笑呵呵,駕雲而起。

示例說明

「調虎離山」指引誘老虎離開盤踞的山頭,藉機進入此山。此成語見於《西遊記》。《西遊記.第五三回》中,提到唐三藏一行人西行取經時,唐三藏、豬八戒因誤飲子母河照胎泉的水,腹痛成胎,於是孫悟空經由當地老婆婆指點想要尋求落胎泉水救治兩人。但落胎泉被妖道如意真仙占據,要收禮才給水。且如意真仙是牛魔王的兄弟,與唐僧一行人有冤仇,不願意讓他取水。孫悟空於是叫沙和尚當他的助手,再一次來到聚仙庵。孫悟空想出辦法,先把如意真仙引出聚仙庵交戰,沙和尚再乘機進去,探井取水。這個方法果然奏效,沙和尚已取了水,告訴孫悟空事已成功。孫悟空一聽,就告訴如意真仙,這次用「調虎離山」的計策,已經順利取了水,且念在他之前不曾犯法,於是就放了他一馬,並且警告他以後再有人來取水,不可以再有要挾、勒索的行為。後來「調虎離山」就用來比喻用計誘使對方離開他的據點,以便趁機行事,達成目的。

書證

西遊記.第五三回:「先頭來,我被鉤了兩下,未得水去。才然來,我是個調虎離山計,哄你出來爭戰,卻著我師弟取水去了。」

明.無名氏《英烈傳.第一三回》:「太祖顧徐達曰:『此君弼調虎離山之計,引我入湖,頓兵圍繞,奈何,奈何!』」

清.石玉昆《三俠五義》第十三回:“苗恆義猛然想起待客廳上還有三百兩銀子,連說:“不好!中了賊人調虎離山之計了。”說罷,向前飛跑。苗秀聞聽,也就跟在後面。到了廳上一看,哪裡還有銀子咧!父子二人怔了多時,無可如何,惟有心疼怨恨而已。

清 《封神演義.第八八回》:「取城只用哪咤、雷震子足矣。子牙公須是親自用調虎離山計,一戰成功。」

清《九命奇冤.第三六回》:「至於爵興、喜來二個,當時是用調虎離山之計,暫時把他調開,又怕他聞風遠揚,所以不等大人駕到,先移提回來,以備歸案的。」

清.梁紹壬《兩般秋雨盦隨筆.卷八.妒律》:「一副狠心辣手,早定調虎離山,拔去眼釘,推入火坑,辱當壚而不惜。」

周而復《上海的早晨》第三部二六:“表面上是為了關懷 朱延年 和 馬麗琳 ,實際上是調虎離山,好讓 林宛芝 出面招待客人。”

其他

明·許仲琳《封神演義》第八十八回:“子牙公須是親自用 調虎離 計,一戰成功。”

清·孫錦標《通俗常言疏證·水火》:“《夢筆生花·杭州俗語雜對》:‘拖人落水, 調虎離山。’”

郭沫若《海濤集·南昌之一夜》:“這自然是 調虎離山之計,鄧和武漢派都是不同意的。”

歷史典故

虞詡平羌

虞詡的兵馬在武都休息一整天后 虞詡的兵馬在武都休息一整天后

東漢末期,北邊羌人叛亂。朝廷派虞詡平定叛亂,虞詡的部隊在陳倉崤谷一帶受到羌人阻截。這時,羌人士氣正旺,又占據有利地勢,虞詡不能強攻,又不能繞道,真是進退兩難。虞詡決定騙羌人離開堅固的據點,他命令部隊停止前進,就地紮營。對外散布行軍受阻,向朝延請派增援部隊。羌人見虞詡已停止前進,等待增援部隊,就放鬆了戒備,紛紛離開據點,到附近劫掠財物去了。

虞詡見敵人離開了據點,下令部隊急行軍,日夜兼程,每日超過百里,通過山谷。他命令在急行軍時,沿途增加灶的數量,今日增灶,明日增灶,敵人誤以為朝廷援軍已到,自己的力量又已經分散,不敢輕易出擊。虞詡順利地通過陳倉崤谷,轉入外線作戰,羌人在時間和空間上都轉入被動局面,不久羌人叛亂被平定。

取盧江

孫策 孫策

東漢末年,軍閥並起,各霸一方。孫堅之子孫策,年僅十七歲,年少有為,繼承父志,勢力逐漸強大。公 元199年,孫策欲向北推進,準備奪取江北盧江郡。盧江郡南有長江之險,北有淮水阻隔,易守難攻。

占據盧江的軍閥劉勛勢力強大,野心勃勃。孫策知道,如果硬攻,取勝的機會很小。他和眾將商議,定出了一條調虎離山的妙計。針對軍閥劉勛,極其貪財的弱點,孫策派人給劉勛送去一份厚禮,並在信中把劉勛大肆吹捧一番。信中說劉勛功名遠播,今人仰慕,並表示要與劉勛交好。孫策還以弱者的身份向劉勛求救。他說,上繚經常派兵侵擾我們,我們力弱,不能遠征,請求將軍發兵降服上繚,我們感激不盡。劉勛見孫策極力討好他,萬分得意。上繚一帶,十分富庶,劉勛早想奪取,今見孫策軟弱無能,免去了後顧之憂,決定發兵上繚。部將劉曄極力勸阻,劉勛哪裡聽得進去?他已經被孫策的厚禮、甜言迷惑住了。

孫策時刻監視劉勛的行動,見劉勛親自率領幾萬兵馬去攻上繚,城內空虛,心中大喜,說:“老虎己被我調出山了,我們趕快去占據它的老窩吧!”乾是立即率領人馬,水陸並進,襲擊盧江,幾乎沒遇到頑強的抵杭,就十順利地控制了盧江。劉勛猛攻上繚,一直不能取勝。突然得報,孫策已取盧江,情知中計,後悔已經來不及了,只得灰溜溜地投奔曹操。

騙曹爽

司馬懿 司馬懿

三國魏少帝時,皇族曹爽為大將軍,司馬懿為太尉。曹爽無論資格、能力都遠遠比不上司馬懿,他擔心司馬懿遲早會篡奪曹氏江山,就讓魏少帝提升司馬懿為太傅,實際上是剝奪了他的兵權。司馬懿十分清楚曹爽的意圖,為了不上曹爽進一步加害於他,他乾脆裝病不入朝。曹爽又派親信李勝去探聽虛實,司馬懿故意裝瘋賣傻:僕人侍候他喝粥,他不能用手接,而是直接把嘴放到碗邊喝,只見粥順著碗邊流下來,把他的衣物全打濕了。李勝見此情景,覺得司馬懿病的不輕,回去全告訴了曹爽,曹爽大鬆了一口氣。

公元249年1月,“病”中的司馬懿乘機派人提醒魏少帝去祭祖,少帝果然領著他的王族及親信全部出城去祭祖。司馬懿聽報少帝一行剛出皇城,見“虎”已調出,立即披甲帶槍,同他的二個兒子,率領兵馬搶占了城門和兵庫,並假傳丘太后的詔令,撤了曹爽的軍職。曹爽一行得知城裡情況,一時慌了陣腳,同時,他們都是些吃喝玩樂之輩,經司馬懿輪番的利誘與威逼,曹爽只得繳械投降。後來,司馬懿以“謀反罪”,殺了曹爽一干人,如此,魏國的軍、政大權盡歸於司馬懿一族人的手上。

刺殺吳王

吳國的公子光,早就想除掉吳王僚,取而代之。但是,吳王僚有三個驍勇非常的兒子時刻在身邊,使公子光難以下手。

公子光為此事暗中著急。伍子胥看出了公子光的心思,打算幫助他,便獻計說:“目前胥國動亂不安。如果你向吳王僚建議,乘胥國發生危機的時候,向胥國發動進攻,吳王僚一定會同意。然後你藉口自己的腳被扭傷,推舉吳王的兒子掩余和燭庸帶兵前去。同時建議吳王派他的另一個兒子慶忌出使鄭國和衛國,目的是說服這兩個國家共同伐楚。這樣,就可以除去吳王僚的三個羽翼,剩下一個吳王僚就好對付了。”

吳王僚果然聽從了公子光的所有建議,把他的三個兒子都派了出去。公子光見時機已到,便派一個勇士刺死了吳王僚,自己做了吳王。吳王僚的三個兒子見國內發生變故,不敢再回來,只好亡命他國。

在這個故事裡,吳王僚的三個兒子如同三隻猛虎,使公子光無法刺殺吳王僚。公子光採用伍子胥的計謀,調走了這三隻猛虎,吳王僚成了孤家寡人,在這時對付吳王真可謂易如反掌。

周旋國軍

1936年3月間,毛澤東率領中央總部機關從延安轉移到晉西一帶。紅軍主力則分兵南下北上。總部身邊只有一個特務團和少數參謀、警衛人員,一共不到500人。

此後,這隻小部隊在毛澤東的指揮下幾乎天天行軍,每到一地,就發動民眾打土豪,擴充紅軍。一天,毛澤東召集大家開會,他說:“左、右兩路軍已經勝利地打出去了,我們這支‘中路軍’隊伍雖小,但要做大事情。我們暫時還不準備回陝北,而要在晉西一帶兜圈子。你們要做好多跑些路的思想準備啊!”毛澤東說完,臉上露出了意味深長的笑容。

不久,“中路軍”與敵人交上火。以後,這支小部隊牽著敵人的鼻子,在孝義、靈石以西,中陽以南,石樓、隰縣以東的範圍內轉來轉去。當敵人的追擊部隊推至黃河邊時,毛澤東率領“中路軍”從敵人的縫隙里,猛然向東穿插,急行軍一天半,一下子把敵人甩出老遠。

此時,前方不斷傳來紅軍勝利的訊息。北上紅軍主力十五軍團與紅二十八軍會師,在康寧鎮、金羅鎮殲滅了閻錫山十幾個團。一軍團沿同蒲路南下一直打到侯馬,沿途消滅了許多敵人,紅軍的隊伍不斷壯大。

至此,大家才明白了毛澤東調虎離山的計謀:用“中路軍”調動敵人,牽制敵人,緩解前線紅軍的壓力,使左、右路軍順利發展。

長平之戰

戰國時,秦國出兵攻打趙國。趙國名將廉頗憑藉長平關易守難攻的險要地勢,屢次挫敗秦軍。

秦國把堅守長平關的廉頗視為眼中釘、肉中刺,精心策劃了反間計,使趙王對廉頗起了疑心,將廉頗撤換下來,派去了無實戰經驗、只會紙上談兵的趙括。

秦將白起為了引誘趙括離開長平關,故意打了幾個敗仗後退走。趙括求勝心切,輕易殺出長平關,出城追擊秦軍,結果進入了秦軍的埋伏圈。白起將趙括的40萬大軍斷成兩段,分而制之。

趙括只好就地築起營壘,等待援兵。其實援兵早被白起悉數全殲。趙括在營壘里苦等了40餘天,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這時秦軍故意網開一面,引誘趙括強行突圍,結果趙括輕易離開營壘,再次進入秦軍的埋伏圈。這一次趙括回天無力,全軍覆沒。

在這裡,秦軍三次使用調虎離山之計。第一次用反間計調走了廉頗這隻虎,第二次調趙括離開易守難攻的長平關,第三次誘騙趙括離開臨時營壘。值得稱奇的是,秦軍使用調虎離山之計連連得手,趙括一而再、再而三地上了秦軍的圈套。

攻打艾城

約書亞攻打艾城 約書亞攻打艾城

被達尼爾·萊歇爾稱作為“戰爭手冊”的《舊約·約書亞記》中,記述了公元前13世紀約書亞攻打艾城的故事。

約書亞在攻打艾城時,把以色列軍隊分成兩部分,約書亞率領一部分人先沖向艾城,佯裝要門平對方。艾城人出城迎戰。約書亞佯裝戰敗,向遠處的曠野逃跑。於是,艾城人傾城出動,猛追逃敵。等追到距城相當遠的地方,以色列入突然掉頭,向追來的敵人發動了反攻。而在此之前,另一支以色列軍隊已趁著夜色,在離城不遠的地方隱蔽下來。在艾城人傾城出動,去追擊“逃跑”的以色列人之後,這支以色列軍隊從隱蔽處沖廠出來,他們沒費多大週摺就占據了城池。隨後,他們接到了約書亞發來的信號:立即出動去支援在曠野中與敵人作戰的同伴們。艾城人受到兩面夾攻,最後被全部消滅。

然而達尼爾·萊歇爾在他的《運動性與不確定性》 (瑞士軍事部門出版的研究文獻第5冊,伯爾尼,1986)一書中強調,約書亞的勝利並不僅僅歸功於計謀。

商場案例

●王經理用誘人之計低價購進大理石

王經理經營的“珠光商場”、“珠光酒店”、“珠光賓館”系列號稱“珠光城”。珠光城在省城是“城”上之明珠,商場、酒店、賓館三位一體,經營有方,獲利可觀,王經理也是省城的知名人士。王經理爭得一地,準備再建一個“珠光夜總會”,並打算從本市的大發大理石加工廠購進一批大理石。

珠光城的王經理跟大發大理石廠韓經理商定,3天后進行談判。

韓經理知道,珠光城的王經理之所以選擇他們大發大理石廠,是因為附近只有他們廠生產的大理石質量最好,足以和進口大理石媲美,當然價格要比進口大理石便宜得多。韓經理是一個很有野心的人,他想在談判時提出一些要求作為銷售大理石的交換條件,他不是想抬高價格,而是想入股“珠光城”。

第四天,談判開始了,寒暄之後,王經理轉入正題,提出大量購進一批大理石。韓經理當即同意,並提出自己想入股珠光城的想法,否則將不把大理石賣與珠光城。 王經理沒有同意,談判不歡而散。

王經理回去後,正為大理石一事發愁,一個剛成立的大理石廠經理找上門來,要以較低的價格賣給珠光城大理石。王經理知道,這個剛成立的大理石廠的產品質量肯定不如大發大理石廠,但他還是穩住這個人,並約定次日見面。

韓經理知道這事後,立即著了慌,他沒料到珠光城會和別的廠家交易,只好立即答應一切條件,並再不提入股珠光城一事。

上例談判,王經理成功地運用了“調虎離山”之計,調開了韓經理投資珠光城的野心,促使他為保住銷路而和自己做這筆大理石生意。

詞語由來

來源

“調虎離山”一語可能源於《管子·形勢解》 。該篇中有一段這樣的話:“虎豹,獸之猛者也,居深林廣澤之中則人畏其威而載之。人主,天下之有勢者也,深居則人畏其勢。故虎豹去其幽而近於人,則人得之而易其威。人主 去其門而迫於民,則民輕之而傲其勢。故曰:‘虎豹托幽而威可載也。’”意思是說,虎豹是獸類中最威猛的。當它們居住在深山大澤中時,人們就會因懼怕其威風而敬畏它們。君主是天下最有勢力的人,如果深居簡出,人們便會害怕他的勢力。虎豹若是離開它們居住的深山大澤而走近人類居住的地方,人們就可以將它捕捉使它失去原來的威風。做君主的若是離開王宮的門而與普通的人混在一起,人們就會輕視他而以傲慢的態度看待他。所以說,虎豹只有不離開它們居住的深山幽谷,其威風才會使人感到畏怯。 這裡雖然尚未使用“調虎離山”一語,但已經包含只有將老虎調離深山,才能將其制服的意思。後來在民間語言、文學作品中便逐漸出現了“調虎離山”的說法。

如明代吳承恩的《西遊記》第五十三回,孫大聖對如意真仙說:“才然來,我是個調虎離山計,哄你出來爭戰,卻著我師弟取水去了。”清代錢彩著《說岳全傳》第三十四回也寫著:“吉青道:‘我前回在青龍山,中了這番奴調虎離山之計。”

賞析

常言道:龍游淺水遭蝦戲,虎臥平陽被犬欺。說的是叱吒風雲的巨龍,出了深潭大淵便無法施展本領,連蝦蟹都鬥不過;而威振山林的百獸之王,離了大山森林,便威風盡失,連犬羊之類的小傢伙也奈何不得。反過來,蝦蟹入龍潭鬥龍,犬羊入虎穴擒虎,縱使攻得進去,也只是白白送死。

軍事較量、政治鬥爭以及社會生活的其他方面,情形不是十分驚人地相似么?

軍事上,敵人勢力強大,又占據堅固陣地和天然屏障,因此,如龍在潭虎在穴,硬攻是白費精力。所以,孫子以為攻打這類堅固城池是下等戰策。上策是引龍離潭,調虎出山,然後消滅它們。虞詡以小計引誘羌敵離陳倉崤谷,予以全殲;赤風子反覆挑釁,激原伯貫帶兵出城,然後生擒;鄭莊公誘大叔段出據地京城,然後克之,等等,都是高招。

歷史上各種勢力集團,無時不在營造地盤或勢力範圍,並且倚仗地盤進行較量與爭鬥。而調虎離山,一直是一個集團消滅或兼井另一個集團最常用的手法。它的套用,方式也很多,或將最關鍵、最重要或最危險的敵手引出他的地盤,使他失去反抗的屏障。

在現代經商活動中,當自己和對手共同爭奪一塊市場時,如果用協商的方法不能解決,就可以考慮攻擊對手的另外一個市場,以分散對手和自己競爭的精力,使其首尾難以兼顧,迫使對手做出讓步,以達到自己成功的目的該核心內容:

a)將虎引至平地後加以制服。

b)將虎從山中引開,為的是不費力地占領此山(必要時也要將虎除掉。

c)除掉虎的最重要的幫手,以削弱其實力。

d)將虎與它的被保護者們分開,然後就可以更容易地除掉它們。孤立計。

早在《管子》一書中,就有這樣的話:“虎豹去其幽,而近於人,則人得之。”“虎豹托幽,而威可載也。”(《形勢解》)有一句成語至今在中國還很流行,即:“虎落平陽被犬欺。”

韓非說:“虎之所以能伏狗者,爪牙也;使虎釋其爪牙而使狗用之,則虎反服於狗矣。”

在第十五計計語中.“虎”指敵人,這是一種形象化說法;“山”則是指對敵人有利的地點、條件,也是一種形象化的表達方式。運用第十五計的目的在於:將“虎”從其盤踞的“山”上引開,尤其在對付一隻強壯的“虎,時,更需如此。如果人們面對本來就強壯的“虎”,還要讓它處在有利於它的鬥爭場合中,那不就像另一句中國成語所說的那樣:“為虎添翼”了嗎?這樣,一個強敵就會更強。

當然也有這樣的“虎”,它們不光是以純粹的蠻力和兇猛為標誌,還富於智慧。要把這樣的虎引下“山”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就像希臘神話中的奧德賽,有一次,他乘船經過一個海妖塞壬所在的小島,它以施了魔法的歌聲引誘所有駛近它的海員投海,然後吞食他們。奧德賽為抵抗引誘,用蠟堵住船上所有海員的耳朵,又讓人把自己綁在桅桿上,這樣,他和海員們就不會受到海妖歌聲的引誘,從而保證了航行的平安。第十五計有各種不同的變體,下面就舉一些這方面的例子。

三十六計

簡介

三十六計之調虎離山 三十六計之調虎離山

《三十六計》[第十五計] “調虎離山”,指設法使老虎離開山頭。比喻為了便於行事,想法子引誘人離開原來的地方。《三十六計》或稱“三十六策”,是指中國古代三十六個兵法策略,語源於南北朝,成書於明清。它是根據我國古代卓越的軍事思想和豐富的鬥爭經驗總結而成的兵書,是中華民族悠久文化遺產之一。

原文

待天以困之①,用人以誘之②,往蹇來返③。

注釋

①待天以困之:天,指自然的各種條件或情況。此句意為戰場上我方等待天然的條件或情況對敵方不利時,我再去圍困他。

②用人以誘之:用人為的假象去誘惑他(指敵人),使他向我就範。

調虎離山 調虎離山

③往蹇來返:語出《易經·蹇》九三爻辭。“九三:往蹇來反。六四:往蹇來連。”蹇,卦名。本卦為異卦相疊(艮下坎上)。上卦為坎為水,下卦為艮為山。山上有水流,山石多險,水流曲折,言行道之不容易,這是本卦的卦象。蹇,困難;返,易經古文為“反”,通假“返”,李鏡池《周易通義》註:返,猶反反,廣大美好貌。這句意為去時艱難,來時美好。

此計運用這個道理,是說戰場上若遇強敵,要善用謀,用假象使敵人離開駐地,誘他就我之范,喪失他的優勢,使他處處皆難,寸步難行,由主動變被動,而我則出其不意而致勝。

按語

兵書曰:“下政攻城”。若攻堅,則自取敗亡矣。敵既得地利,則不可爭其地。且敵有主而勢大:有主,則非利不來趨;勢大,則非天人合用,不能勝。漢末,羌率眾數千,遮虞詡於陳倉崤谷。詡即停軍不進,而宣言上書請兵,須到乃發。羌聞之,乃分抄旁縣。翔因其兵散,日夜進道,兼行百餘里,令軍士各作兩灶,日倍增之,羌不敢逼,遂大破之。兵到乃發者,利誘之也;日夜兼進者,用天時以困之也;倍增其灶者,惑之以人事也。

出處

《調虎離山》選自《三十六計》

“三十六計”一語,先於著書之年,語源可考自南朝宋將檀道濟(?—公元436年),據《南齊書·王敬則傳》:“檀公三十六策,走為上計,汝父子唯應走耳。”意為敗局已定,無可挽回,唯有退卻,方是上策。此語後人賡相沿用,宋代惠洪《冷齋夜話》:“三十六計,走為上計。”。及明末清初,引用此語的人更多。於是有心人採集群書,編撰成《三十六計》。但此書為何時何人所撰已難確考。

原書按計名排列,共分六套,即勝戰計、敵戰計、攻戰計、混戰計、並戰計、敗戰計。前三套是處於優勢所用之計,後三套是處於劣勢所用之計。每套各包含六計,總共三十六計。其中每計名稱後的解說,均系依據《易經》中的陰陽變化之理及古代兵家剛柔、奇正、攻防、彼己、虛實、主客等對立關係相互轉化的思想推演而成,含有樸素的軍事辯證法的因素。解說後的按語,多引證宋代以前的戰例和孫武、吳起、尉繚子等兵家的精闢語句。全書還有總說和跋。

三十六計是我國古代兵家計謀的總結和軍事謀略學的寶貴遺產,為便於人們熟記這三十六條妙計,有位學者在三十六計中每取一字,依序組成一首詩:金玉檀公策,藉以擒劫賊,魚蛇海間笑,羊虎桃桑隔,樹暗走痴故,釜空苦遠客,屋樑有美屍,擊魏連伐虢。

按語譯文

虞詡 虞詡

《孫子兵法》說:“攻城是下策。”如果去強攻堅固的城池,就可能自招失敗或滅亡。敵人既已占據有利地形,就不能去同他爭奪這塊地盤;況且敵人還居於主動地位,而力量又占優勢。敵人既是居於主動地位,如果不是對他有利,是不會離開駐地向我進攻的;敵人既是在力量上占優勢,我方若不綜合運用天時地利人和等條件,就難以取勝。東漢末年,羌人首領統率數千兵馬,將武都太軍虞詡的部隊圍困在陳倉崤谷中。虞詡便讓部隊停止前進,同時揚言要請求朝廷派援兵來,而且一定要等援兵到來後再進軍。羌人聽到這個訊息後,認為援軍一時到不了,便將部眾分散到近旁各縣去搶掠財物。虞詡便乘羌兵分散之機,日夜進軍、每晝夜以加倍的速度行軍百餘里。又今軍士在駐軍作飯時,同時做兩個灶,並使灶的數目每天增加一倍。羌人誤以為援軍已陸續到達,便不敢追逼攻擊,結果虞詡大破羌兵。虞詡揚言要等候援軍到後再進軍,就是故意讓羌人分兵抄掠,用利誘的辦法將其調開;他不分晝夜地急行軍,就是要爭取時間,出其不意,置敵於困境;而加倍修灶,就是用人為的假象迷惑敵人,使之誤以為援軍已陸續到達。

評析

鄭莊公 鄭莊公

調虎離山計,用在軍事上,是一種調動敵人的謀略。它的核心在一個“調”字。“虎”和“山”都是形象化的表達方式。“虎”,指敵方;“山”,指敵方占據的有利地勢,如堅固的城池等。如果敵方占據了有利地勢,並且兵力眾多,防範嚴密,就如龍在潭、虎在穴,威力可得到最大的發揮。此時我方不可硬攻。若硬攻,則如蝦蟹入龍潭鬥龍,犬羊入虎穴擒虎,縱使攻得進去,也只是白白送死。所以,孫子認為攻打堅固城池是下等策略。我方正確的方法應是引龍離潭、調虎出山,設計把敵人調出堅固的據點,引入對我軍有利的地區,然後消滅它們。赤風子反覆挑釁,激原伯貫帶兵出城,然後生擒;鄭莊公誘大叔段出封邑京城,然後克之;赤風子反覆挑釁,激原伯貫帶兵出城,然後生擒;虞詡引誘羌敵離開陳倉崤谷,予以全殲,等等,都是高招。

調虎離山計,不僅常用於軍事,而且有時也用於政治鬥爭以及社會生活的其他方面。

三十六計簡介

六六三十六,數中有術,術中有數。陰陽燮理,機在其中。機不可設,設則不中。《三十六計》是根據我國古代卓越的軍事思想和豐富的鬥爭經驗總結而成的兵書,是中華民族悠久文化遺產之一. 原書按計名排列,共分六套,即勝戰計、敵戰計、攻戰計、混戰計、並戰計、敗戰計。前三套是處於優勢所用之計,後三套是處於劣勢所用之計。每套各包含六計,總共三十六計.

中國《三十六計》略表

三國百科
更多三國百科知識,詳見微百科001:三國百科。
概述瞞天過海、欲擒故縱、調虎離山、美人計、苦肉計、走為上……這些中國人耳熟能詳的兵法計策都出自我國古代的著名兵學著作— 《三十六計》,但《三十六計》的作者和成書年代卻一直是個謎。
第一套[勝戰計] 第一計:瞞天過海| |第二計:圍魏救趙| |第三計:借刀殺人| |第四計:以逸待勞| |第五計:趁火打劫| |第六計:聲東擊西
第二套 [敵戰計] 第七計:無中生有| |第八計:暗渡陳倉| |第九計:隔岸觀火| |第十計:笑裡藏刀| |第十一計:李代桃僵| |第十二計:順手牽羊
第三套 [攻戰計] 第十三計:打草驚蛇| |第十四計:借屍還魂| |第十五計:調虎離山 第十六計:欲擒故縱| |第十七計:拋磚引玉| |第十八計:擒賊擒王
第四套[混戰計]第十九計:釜底抽薪| |第二十計:混水摸魚| |第二十一計:金蟬脫殼| |第二十二計:關門捉賊| |第二十三計:遠交近攻| |第二十四計:假途伐虢
第五套 [並戰計]第二十五計:偷梁換柱| |第二十六計:指桑罵槐| |第二十七計:假痴不顛| |第二十八計:上屋抽梯| |第二十九計:樹上開花| |第三十計:反客為主
第六套[敗戰計] 第三十一計:美人計| |第三十二計:空城計| |第三十三計:反間計| |第三十四計:苦肉計| |第三十五計:連環計| |第三十六計:走為上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