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語言

死語言,即絕跡語言,又稱滅絕語言、滅亡語言、死語,指一種已經不再有人以之作為母語的語言。根據估計,每兩星期就有一種人類的語言滅亡,變成絕跡語言。

簡介

死語言,即絕跡語言,又稱滅絕語言滅亡語言死語,指一種已經不再有人以之作為母語的語言。由於時代環境變化,當一種語言不再有人運用時就變成了死語言,並逐漸成為沒有人能夠看懂或說出的語言及文字。根據估計,每兩星期就有一種人類的語言滅亡 ,變成死語言。

到後來,死語言會就此湮滅。但在一些特殊情況中,比如某些帝國需藉助之前已滅亡帝國的威名來保持自己的勢力,跟這個已滅亡帝國有關的語言就得以持續被使用在科學、律法、或宗教等各種方面,即使它已經是死語言,這樣的死語言就仍然會被保存下來,並繼續以非母語的方式使用,例如拉丁語古希臘語被用來造科學方面的新詞,而其他如古教會斯拉夫語阿維斯陀語科普特語及吉士語則仍然用於宗教儀式上。
其他有些組織則會為了特定情境、文化的氣氛營造,而偶爾使用這些絕跡語言,例如美國童子軍就會在他們一個童軍儀式“聖箭盟”里使用一種北美印地安人的絕跡語言倫尼萊納佩語

種類

死語言的種類包括佉盧文、粟特語、突厥語、于闐語、波斯語、敘利亞語、 吐火羅語、古普魯士語、峨特語、高盧語、奧斯乾語、溫布利安語、涅希特語、巴比倫語、古迦南語、腓尼基語、古希伯來語、古埃及語、科普特語、女真語等。

語言破譯

吐火羅文

吐火羅文發現自中國新疆龜茲和焉耆地區,據說其使用時間是公元6-8世紀。發現時,沒有人能夠閱讀。但西克教授和另兩位語言學家通過比較文字的方法,讀通了這種古文字。

敘利亞語

吐魯番為代表的西域地區,是中華文明、印度文明、伊斯蘭文明、古希臘羅馬文明匯聚的地方,也是世界上古代宗教傳播最為活躍的地方之一。吐魯番地區作為古絲綢之路重鎮,東西方文化積澱厚重,地上地下文物遺蹟豐富,近年來仍有大量非漢語文書出土。從20世紀初起,一些探險家在吐魯番地區發現大量文獻與文物,隨後吐魯番學在學術界日漸興起。
近年來越來越密切的國際學術交流合作,也使東西方學者聯手破譯“死語言”成為可能。

2010年10月,通過破譯從中國新疆吐魯番出土的2件藥方殘片,英國學術院院士、倫敦大學東方學院教授辛姆斯·威廉士宣布他的結論:敘利亞語的《醫經》所代表的醫藥傳統曾被傳播到吐魯番盆地。
辛姆斯·威廉士是當今世界上少有的粟特語專家,他花費40年時間用於研究吐魯番地區出土的非漢文文書,在他看來,吐魯番學研究對東西方學術界意義重大。

推測

英國倫敦大學亞非學院教授、敘利亞語景教文獻專家艾麗嘉·亨特描繪出過去人所不知的情景:大約9世紀時,許多景教徒來到今天的吐魯番葡萄溝附近,建起寺院進行隱修。她還推測,兩河流域的教會傳統在這裡得到了繼承。支撐她觀點的正是吐魯番出土的大量寫本殘片。
北京大學中古史研究中心主任榮新江教授指出,新疆10世紀前的歷史在中西方史書記載中十分有限,而近代從新疆地下的墓葬、遺址、洞窟中出土的大量非漢文文書表明,這個地區的歷史是非常豐富多彩的,翻譯這些未經修飾的、原始的“第一手檔案”,可以生動地再現當時社會風貌和世俗文化,甚至可以用來校勘傳世文獻。
在榮新江教授的“還原”下,人們得知,唐朝統治時期的于闐地區,政府下發的令文、收稅的文書和老百姓之間買賣物品的契約,是用漢語于闐語寫成的雙語文本,使不懂對方語言的人們均能了解其內容。

意義

“死語言”常常是“活語言”的祖先,它們記錄著人類曾經的文明。更重要的是,每一種語言背後,折射出的都是一種思維模式。比如中文在本質上是一種象形文字,而印歐語系卻通過對象形文字的揚棄,發展出了字母單詞。無法比較孰優孰劣,但語言的使用者卻從牙牙學語之時,就開始接受了這種語言背後所蘊含的思維模式。

語言系屬分類

在地球村概念的環境下,許多母語不是英語的人,在國際場合說的是一種不講究文法的簡化版英語,卻能毫無障礙的溝通。有人認為這種英語已是一種新的國際性語言,可稱為“全球語(Globish)”,就是 Global(全球的)和English(英語)組合成的新字。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