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背景
這個故事大約發生在趙孝成王元年(公元前265年)。公元前266年,趙國國君惠文王去世,他的兒子孝成王繼承王位,因為年紀輕,故由太后執政。趙太后即赫赫有名的趙威后。當時的趙國,雖有廉頗、藺相如、平原君等人輔佐,但國勢已大不如前。而秦國看到趙國正在新舊交替之際,國內動盪不安,孝成王又年少無知,認為有機可乘,於是派遣兵將“急攻之”,一舉攻占了趙國的三座城池,趙國危在旦夕,太后不得不請求與趙國關係密切的齊國增援。齊王雖然答應出兵,但提出趙國必須派太后的幼子長安君到齊國去作人質。文中的趙太后曾是一位青史留美名的人物,在《戰國策齊策》里,有一段“趙威后問齊使”的佳話。她先問收成,後問百姓,最後才問候君王,致使齊使不悅,說她是“先賤而後尊貴”。趙威后據理以對,道出“苟無歲,何有民?尚無民,何有君”的千古名言。但在這篇文章中,她溺愛少子而置國家安危於不顧,簡直到了蠻橫不講理的地步,全不像一個開明君主的樣子,這才引出了觸龍說趙太后的一段故事。這個故事說明了一個深刻的道理:國君和居高位的執政者應該讓自己的子女去為國家建功立業,以取得人民的擁戴,決不能使子女安享由父母的權勢而得到的尊位、高薪和寶器。安富尊榮,坐享其成,不僅業無繼者,就連已有的財富也將蕩然無存。文章原文
趙太后(1)新用事,秦急攻之。趙氏求救於齊,齊曰:“必以長安君(2)為質,兵乃出。”太后不肯,大臣強諫。太后明謂左右:“有復言令長安君為質者,老婦必唾其面。”左師(3)觸龍言:願見太后。太后盛氣而揖(4)之。入而徐趨,至而自謝,曰:“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不得見久矣。竊自恕,而恐太后玉體之有所郄(5)也,故願望見太后。”太后曰:“老婦恃輦而行。”曰:“日食飲得無衰乎?”曰:“恃粥(6)耳。”曰:“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強步,日三四里,少益耆(7)食,和於身。”太后曰:“老婦不能。”太后之色少解。
左師公曰:“老臣賤息(8)舒祺,最少,不肖;而臣衰,竊愛憐之。願令得補黑衣(9)之數,以衛王宮(10)。沒死(11)以聞。”太后曰:“敬諾。年幾何矣?”對曰:“十五歲矣。雖少,願及未填溝壑(12)而托之。”太后曰:“丈夫亦愛憐其少子乎?”對曰:“甚於婦人。”太后笑曰:“婦人異甚。”對曰:“老臣竊以為媼之愛燕後(13)賢於長安君。”曰:“君過矣!不若長安君之甚。”左師公曰:“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媼之送燕後也,持其踵(14),為之泣,念悲其遠也,亦哀之矣。已行,非弗思也,祭祀必祝之,祝曰:‘必勿使反(15)。’豈非計久長,有子孫相繼為王也哉?”太后曰:“然。”
左師公曰:“今三世以前(16),至於趙之為趙(17),趙王之子孫侯者,其繼有在者乎?”曰:“無有。”曰:“微獨(18)趙,諸侯有在者乎?”曰:“老婦不聞也。”“此其近者禍及身,遠者及其子孫。豈人主之子孫則必不善哉?位尊而無功,奉厚而無勞,而挾重器(19)多也。今媼尊長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於國,—旦山陵(20)崩,長安君何以自托於趙?老臣以媼為長安君計短也,故以為其愛不若燕後。”太后曰:“諾,恣君之所使之。”
於是為長安君約車百乘,質於齊,齊兵乃出。
子義聞之曰:“人主之子也、骨肉之親也,猶不能恃無功之尊、無勞之奉,已守金玉之重也,而況人臣乎。”
文章譯文
趙太后剛剛執政,秦國就加緊進攻趙國。趙太后向齊國求救。齊國說:"一定要用長安君來做人質,援兵才能派出。"趙太后不答應,大臣們極力勸諫。太后明白地告訴身邊的近臣說:"如果有再說讓長安君去做人質的人,我一定朝他臉上吐唾沫!"
左師觸龍希望去見太后。太后氣勢洶洶地等著他。觸龍緩慢地小步快跑,到了太后面前向太后道歉說:"我的腳有毛病,連快跑都不能,很久沒來看您了。私下裡自己原諒自己。又總擔心太后的貴體有什麼不舒適,所以想來看望您。"太后說:"我全靠坐車走動。"觸龍問:"您每天的飲食該不會減少吧?"太后說:"吃點稀粥罷了。"觸龍說:"我現在特別不想吃東西,自己卻勉強走走,每天走上三四里,就慢慢地稍微增加點食慾,身上也比較舒適了。"太后說:"我做不到。"太后的怒色稍微消解了些。
左師說:"我的兒子舒祺,年齡最小,不成才;而我又老了,私下疼愛他,希望能讓他替補上黑衣衛士的空額,來保衛王宮。我冒著死罪稟告太后。"太后說:"可以。年齡多大了?"觸龍說:"十五歲了。雖然還小,希望趁我還沒入土就託付給您。"太后說:"你們男人也疼愛小兒子嗎?"觸龍說:"比婦女還厲害。"太后笑著說:"婦女更厲害。"觸龍回答說:"我私下認為,您疼愛燕後就超過了疼愛長安君。"太后說:"你錯了!不像疼愛長安君那樣厲害。"左師公說:"父母疼愛子女,就得為他們考慮長遠的利益。您送燕後出嫁的時候,拉著她的腳後跟為她哭泣,這是惦念並傷心她嫁到遠方,也夠可憐的了。她出嫁以後,您也並不是不想念她,可您祭祀時,一定為她祝告說:'千萬不要被趕回來啊。'難道這不是為她作長遠打算,希望她生育子孫,一代一代地做國君嗎?"太后說:"是這樣。"
左師公說:"從這一輩往上推到三代以前,甚至到趙國建立的時候,趙國君主的子孫被封侯的,他們的子孫還有能繼承爵位的嗎?"趙太后說:"沒有。"觸龍說:"不光是趙國,其他諸侯國君的被封侯的子孫的後繼人有還在的嗎?"趙太后說:"我沒聽說過。"左師公說:"他們當中禍患來得早的就會降臨到自己頭上,禍患來得晚的就降臨到子孫頭上。難道國君的子孫就一定不好嗎?這是因為他們地位尊貴而沒有功勳,俸祿豐厚而沒有功勞,占有的象徵國家權力的珍寶太多了啊!現在您把長安君的地位提得很高,又封給他肥沃的土地,給他很多珍寶,而不趁現在這個時機讓他為國立功,一旦您去世之後,長安君憑什麼在趙國站住腳呢?我覺得您為長安君打算得太短了,因此我認為您疼愛他比不上疼愛燕後。"太后說:"好吧,任憑您指派他吧。"
因此就替長安君準備了一百輛車子,送他到齊國去做人質,齊國的救兵才出動。
子義聽到這事說:“國君的孩子,可算是國君的親骨肉了,尚且還不能憑靠無功的尊位、沒有勞績的俸祿來守住金玉寶器,更何況是人臣呢!”
注釋
(1)趙太后:趙惠文王威後,趙孝成王之母。用事:執政,當權。(2)長安君:趙太后幼子的封號。質:古代諸侯國求助於別國時,每以公子抵押,即人質。(3)左師:春秋戰國時宋、趙等國官制,有左師、右師,為掌實權的執政官。觸龍言:原作“觸讋”二字,據《史記·趙世家》改。(4)揖:辭讓。《史記·趙世家》“揖”作“胥”,胥為等待之意。義較勝。(5)郄(xì戲):通“隙”。有所郄,是身體有所不正常的委婉說法。(6)鬻(zhù注):粥的本字。(7)耆(shì試):通“嗜”,喜愛。(8)賤息:對自己兒子的謙稱。(9)黑衣:趙國侍衛所服,用以指代宮廷衛士。(10)宮:原作“官”,從《史記·趙世家》改。(11)沒死:冒著死罪。臣對君的謙卑用語。(12)填溝壑:對自己“死”的謙稱。自比為賤民奴隸,野死棄屍於溪谷。(13)燕後:趙太后之女,遠嫁燕國為後。(14)踵:足跟。女嫁乘輿輦將行,母不忍別,在車下抱其足而泣。(15)反:同“返”。古代諸侯嫁女於他國為後,若非失寵被廢、夫死無子、或亡國失位,是不回國的。(16)三世以前:指趙武靈王。孝成王之父為惠文王,惠文王之父為武靈王。(17)趙之為趙:前“趙”指趙氏,周穆王賜造父以趙城,始有趙氏;後“趙”指趙國。公元前376年,魏、韓、趙三家滅晉分其地。趙國有今山西中部、陝西東北角、河北西南部等地。經趙武靈王至惠文王時,疆域又有所擴大。(18)微獨:非獨,不僅,不單。微,非,不;(19)重器:指象徵國家權力的貴重器皿。(20)山陵:喻帝王,此處指趙太后。崩:喻帝王死。(21)子義:趙國賢人。
逐字解釋
1.選自《戰國策`趙策》。觸龍,人名。說,勸說。趙太后,趙慧文王的妻子趙威后。
2.新用事,剛執政。
3.以長安君為質:把長安君作為人質。
4.乃:才。
5.強諫:竭力勸說。
6.明謂左右:明確地對大臣說。左右,指代身邊的大臣。
7.有復言……者:有再說……的人。
8.老婦:趙太后自稱。
9.左師:官名。
10.盛氣而揖之:氣沖沖地等著他。
11.徐趨:徐步,徐行。意思是一步一步向前慢走。
12.謝:道歉。
13.竊自恕:私下裡自己原諒自己。
14.玉體:貴體。
15.郄:同“隙”,病痛。
16.恃輦:依靠車子。
17.日食飲得無衰乎:每天的飲食該不會減少吧。
18.今者:近來。
19.殊:很。
20.乃自強步:自己只勉強走走。強:勉強
21.少益耆食:稍微漸漸喜歡吃東西。耆:通“嗜”,喜愛。
22.和:安適,舒服的意思
23.色少解:怒色稍微消解了一些。
24.賤息:對別人謙稱自己的兒子。
25.不肖:不賢,不成材。
26.竊愛憐之:私意寵愛他。
27.沒死以聞:冒著死罪把這話告訴您。
28.願及未填溝壑而托之:希望趁我還沒死的時候把他託付了。
29.丈夫:男子。
30.媼:對年老婦人的尊稱。
31.賢:勝過,超過。
32.計深遠:做長遠打算。
33.持其踵為之泣:握著她的腳後跟為她哭泣。
34.念悲其遠也:為她遠嫁而傷心。
35.祝:祈禱。
36.必勿使反:一定不要讓她回來。“反”通“返”,返回、回來。
37.繼:繼承人。
38.微獨:非獨,不僅,不單。微,非,不;
39.奉:俸祿。
40.勞:功勞。
41.挾重器:擁有珍貴的器物。
42.山陵崩:古代用來比喻國王或王后的死。
43.自托於趙:使自己在趙國立身。
44.恣君之所使之:任憑您派遣他。
45.約車百乘:置辦一百輛車子。
46.及:趕上,趕到。
文章鑒析
從《觸龍說趙太后》看說話藝術開口說話,看似簡單,實則不容易,會說不會說大不一樣。古人云:“一言可以興邦,一言也可以誤國”。蘇秦憑三寸不爛之舌而身掛六國相印,諸葛亮靠經天緯地之言而強於百萬之師,燭之武因勢利導而存鄭於危難,觸龍循循善誘而救趙於水火。言語得失,小則牽繫做人難易,大則連及國家興亡,非常重要。下面就以《觸龍說趙太后》為例,談談說話的藝術。
1、察言觀色,避其鋒芒。
趙太后剛剛執政,秦國就急攻趙國,危急關頭,趙國不得不求救於齊,而齊國卻提出救援條件――讓長安君到齊國做人質。溺愛孩子、缺乏政治遠見的趙太后不肯答應這個條件,於是大臣竭力勸阻,惹的太后暴怒,“有復言令長安君為質者,老婦必唾其面”。面對此情此景,深諳說話藝術的左師觸龍並沒有像別的朝臣那樣一味地犯顏直諫,批逆龍鱗,而是察言觀色,相機行事。他知道,趙太后剛剛執政,缺乏政治經驗,目光短淺,加之女性特有的溺愛孩子的心理,盛怒之下,任何談及人質的問題都會讓太后難以接受,使得結果適得其反。所以觸龍避其鋒芒,對讓長安君到齊國做人質的事隻字不提,而是轉移話題。先問太后飲食住行,接著請託兒子舒祺,繼之論及疼愛子女的事情,最後大談王位繼承問題。不知不覺之中,太后怒氣全消,幡然悔悟,明白了怎樣才是疼愛孩子的道理,高興地安排長安君到齊國做人質。
2、關心問候,緩和氣氛。
面對怒氣沖沖、盛氣凌人的趙太后,首要的問題是讓她能夠心平氣和,平心靜氣,給人以勸說的契機,從而引起她談話的興趣,一步步進入正題。觸龍拜見太后並不難,但見到太后談什麼卻很關鍵。話不投機,三言兩語也許就會被拒之於千里之外。因此,觸龍反覆揣摩太后的心理,選擇了老年人都共同關心的飲食起居話題,先從自己腳有毛病(也許是假的)、不能快走談起,以己推人,關心起太后的身體情況,自然而然,合乎情理。別人發自內心的真誠的問候,老年人同病相憐的真實的感受,讓趙太后冰冷的內心有了一絲的感動,她無法拒絕觸龍提出的問題,於是“色少解”,和觸龍交談了起來。緊張的氣氛得到緩和,談話有了良好的開端。
3、大話家常,拉近距離。
觸龍和太后接上了話,此時還不能步入正題,因為談話才剛剛開始,太后也只是“色少解”,此時如果談及人質問題,太后馬上會翻臉不認人,必定會唾觸龍滿面。但誰都知道,觸龍晉見太后不可能只是為了問寒問暖,談話還要繼續,怎樣才能讓談話既顯得合情合理,又自然會引到人質問題上呢?觸龍於是想到了人性中最合乎人之常情的一面――求請安排孩子。自己雖然腳有毛病,太后雖然怒氣沖沖,但為了孩子將來能有一個好的歸宿,進宮求見太后,這是非常自然的。因此,觸龍和太后談起了孩子,拉起了家常,無形之中拉近了兩人之間的距離,使得談話得以繼續,事情向著觸龍預先設計好的方向發展。
4、投其所好,請君入甕。
應當說,觸龍問候起居、關心孩子,都切中了趙太后的心理,但最能打動趙太后的恐怕不是這些,而是觸龍的一句話,“老臣竊以為媼之愛燕後賢於長安君”。孩子是娘的心頭肉,做父母的誰不疼愛自己的孩子呢?趙太后溺愛孩子,眾人皆知,觸龍從請託孩子談起,欲擒故縱,故意誘導趙太后談及“丈夫亦愛憐其少子乎?”,從而自然引到趙太后疼愛孩子問題上,這一對話深深地打動了趙太后。它道出了趙太后疼愛孩子的事實。此時,作為母親的趙太后的心中也許會湧現出哺養長安君、持燕後踵哭泣、祭祀必祈禱的一幕幕往事。她的思想、感情已完全為觸龍所控制,自然也就完全聽由他擺布了。
5、曉之以理,循循善誘。
說話技巧再高,它高不過“理”字。《十善業道經》說,“言必契理,言可承領,言則信用,言無可譏”,意思是說,言論一定要合理,要讓別人能接納領受,要有信用,要令人無懈可擊。說話的前提要講一個“理”字,觸龍的話之最終所以能夠讓趙太后欣然信服,願意安排長安君到齊國做人質,關鍵在於他能夠在動之以情的基礎上,以理服人。誰不疼愛自己的孩子,愛孩子就要為孩子考慮的長遠一些,就要讓孩子有立身之本,不要僅僅依靠權勢、父母。站在客觀事實的角度,觸龍步步誘導,旁敲側擊,明之以實,曉之以理,全部對話無一字涉及人質,但又句句不離人質。迂迴曲折之中盡顯語言奧妙,循循善誘之餘凸現事情必然。
說話是一門藝術,為人處事離不開說話,要想把話說好,不妨多跟古人學學。
從齊趙關係看《觸龍說趙太后》史實之偽
《觸龍說趙太后》出自《戰國策*趙策四》,《史記》將此文繫於《趙世家》孝成王元年(當周赧王五十年、齊襄王十九年)。後世學者對此定位無異議,因為只有這個時間才有可能出現趙太后新用事的情況。對於《觸》文,後世也並非沒有爭議,遺憾的是,其爭議的著眼點多半集中在左師官職、太后年齡及身份方面,而對整個事件的發生可能絲毫沒有觸及。筆者以為,事件的焦點,好趙送長安君入質於齊、以乞齊援、解秦攻之事,並不符合齊趙兩國當時的實際關係。試論如下。
首先,齊趙兩國於事件發生時勢同敵國。齊與趙為鄰,兩國間齟齬甚多。在五國破齊前幾年,齊與趙已連年交兵而且都是趙居主動地位(參見《史記*趙世家》惠文王十二、十三年)。五國破齊,又以趙的作用最重要。燕的最初盟友就是趙。據樂毅《報燕王書》,樂毅為燕昭王獻策曰:“與天下圖之(齊),莫若結趙。------趙若許而約四國攻之,齊可大破也。”樂毅出使趙國,趙國拜樂毅為相國,並代燕聯秦伐齊,終於大破齊國(參見《樂毅列傳》)。甚至在齊襄王復國後,趙還有三次伐齊舉動,分別為趙惠文王二十三年(當齊襄王八年,參見《廉頗藺相如列傳》)、二十五年(當齊襄王十年)、二十八年(當齊襄王十三年,參見《趙世家》)。前兩役均以齊失地而告終。此外,襄王復國前,趙取之於齊的靈丘、麥丘、昔陽數地,未聞還之於齊。事實上也不可能歸還。七年後,秦圍邯鄲,趙為乞楚援,將靈丘授封楚相春申君,即為明證。由此可見,齊趙不僅結怨頗深,而且還有土地糾葛。在此背景下,若趙受秦攻,乞援於齊已屬可疑;在齊僅提出長安君入質的要求而不及其地,更令人不解。
其次,齊國保守消極的國際立場決定了其不可能涉足於國際糾紛。《觸》文的最終結局是,長安君入齊,齊兵乃出。此事不見於《田齊世家》。《田齊世家》自齊湣王之後事跡甚少。如能確認發生過這件值得稱道的事情,司馬遷不會漏過不書。自五國破齊後,齊便一蹶不振。齊襄王復國後,齊也絕少介入列國事務。如果在這段時間齊與列國有什麼瓜葛,齊也都是居於被動挨打的境地,實在卑弱得很。如果齊出兵援趙,當可視為一強悍之舉。但是,即便齊國君臣表現出無心乘人之危索還失地的大度,他們也必須會考慮援趙的災難性後果,從而不敢輕舉妄動。齊對秦素有畏懼之心,而秦也確實能對齊造成直接傷害。原秦相穰侯的封地陶就與齊為鄰,齊襄王十四年,秦取齊綱、壽的戰役就是直接從陶發動的。一旦齊與秦進入戰爭狀態,原先從齊鎩羽而歸的燕或將再度攻齊,劉沒有力量兩線作戰。此外,齊襄王即死於此年。《資治通鑑》將《觸》文放置於齊襄王死前,其實這種判定是很難下的。如援趙發生在襄王生前,襄王也該是病入膏肓之人,以他的為人,不當在臨終之前突然變得強悍起來。如發生在襄王病逝之後,齊國君臣忙於治喪,也不會有心情援趙。襄王之子齊王建繼承了其父不介入國際糾紛的治國方略,在被秦滅之前的44年中始終沒對列國予以任何軍事支持。那么,齊王建也不太可能於守喪期間去援助趙國。所以,齊襄王復國後的卑弱國勢及其國際行事準則,決定了齊不會出援任何國家,遑論與其有深仇大恨的趙國。
其三,齊人田單的歸屬進一步惡化了齊趙關係。據《田單列傳》田單為齊效力的事跡截止於驅燕復國。之後,田單在齊便無所事事,其原因或許是他受到襄王的猜忌(參見《戰國策*齊策六》)。否則,趙斷不至於肆無忌憚地屢屢掠地於齊。以田單之才具,立身於不想有所作為的齊襄王之朝,一定寂寞得很。如田單欲有所為。唯一的出路就是離開齊到他國發展。按錢穆先生《先秦諸子系年》的劃分,田單所處時代正值秦趙爭強階段。趙與齊為鄰,田單去趙很方便。田單于趙孝成王元年將趙師攻燕,翌年,趙拜田單為相。或許會有人將田單相趙與樂毅為趙相國之事相提並論,視作為齊援趙之佐證。其實田樂二人相趙的背景大不相同。趙拜樂毅為相是其圖霸東方的重要步驟。齊破後,趙即為東方第一強國。趙拜田單為相時,趙在東方的地位已十分穩固,兼之趙國將材濟濟,廉頗、藺相如、趙奢均健在,無須從他國引進將材,亦沒有更大的圖謀。田單拜相的唯一解釋是其來趙日久,或多有建樹。否則,拜田單為趙相有挖齊牆角的嫌疑。如果田單因在齊受猜忌而為趙所用,齊對趙的怨恨只會更進一層。另外,樂毅失勢於燕,也投奔趙並受重用一事,對齊的刺激也相當可觀。此兩事迭加,將增大齊不援趙的決斷。
除了齊趙關係不利於《觸》文涉及之史實外,秦國當時的戰略目標也與事件相左。秦於此時期的戰略打擊對象是韓國(參見《范雎蔡澤列傳》、《秦本紀》、《白起王翦列傳》)。趙國是當時第二軍事強國,前不久有獨力勝秦之紀錄,秦不能以一次打擊將趙擊滅,趙是否有必要求援當屬疑問。總之,綜合齊趙關係及當時的國際爭鬥格局,《觸龍說趙太后》所涉史實於情勢不合,缺乏可信性,完全可以斷其為偽。
良藥苦口利於病,忠言順耳利於行──談《觸龍說趙太后》的勸諫藝術。
先秦歷史散文著作《戰國策》,以記敘戰國時期謀臣策士縱橫捭闔的外交鬥爭為主要內容。這些縱橫家們,能說會道,長於論辯說理。其言論,內容精闢,啟人心智,形式巧妙,入情入理,給人留下了極深的印象。至今,還放射著燦爛的藝術光芒。新編高中教材第一冊入選的《觸龍說趙太后》一文,就是這類散文的代表。細細研讀,其藝術性讓人回味無窮;其思想性使人倍受啟迪。現就文章的語言藝術作簡要分析。
一、避其鋒芒、欲擒故縱
公元前266年,趙惠文王去世,趙孝成王繼承了趙國的王位。因年幼,於是由趙太后執政。此時的趙國,新舊更替,動盪不安;野心勃勃的秦國又乘機攻趙,連克三座城池。趙國禍不單行,處於危難之中。靠自己的力量無法拒秦,趙太后只得求救齊國,共同抗秦。而齊國提出條件,讓趙太后幼子長安君到齊國做人質方才出兵。作為母親,趙太后心理的天平傾斜到了個人的私情一邊。國難當頭,群臣心急如焚,竭力勸諫,均遭斥責。趙太后甚至蠻不講理的揚言:“有復言令長安君為質者。老婦必唾其面!”事情陷入了僵局,“勸諫趙太后”成了一塊難啃的硬骨頭。面對此情,老臣觸龍自願擔當此任,出面勸諫太后。太后得知觸龍進見,知道他為勸說長安君做人質一事而來,思想上已有了充分的警惕和準備。她怒氣沖沖,專等觸龍提出此事,罵他個狗血噴頭,吐他一臉唾沫。心裡話:好一個大膽的傢伙,竟敢頂風勸諫,自找沒趣。然而,當老臣觸龍邁著急促而蹣跚的步子進見時,太后等來的不是勸諫之辭,而是親切而又溫暖的問候和關心,這使她大為感動,隨之心裡那根繃得很緊的警惕之弦不自覺的放鬆了,怒氣也漸漸消除了。其實趙太后正中了觸龍的欲擒故縱之計,這也是觸龍勸諫策略的第一步。
二、巧妙布陣、誘其上鉤
趙太后怒色少解,但觸龍仍未提及讓長安君做人質一事,而是順著拉家常的線索,向太后提出給自己的小兒子安排差使的請求,以趁自己健在之時為兒子作長遠打算。這就表現出了對小兒子的特別疼愛。這個請求實際上是在向自己的目標──勸諫長安君做人質慢慢靠近,也是繼續誘太后上鉤的關鍵一步。這一請求非但未遭拒絕,而且還引起了太后感情上的同情和共鳴:可憐天下父母心,哪個親人不愛子?於是她爽快答應了。而且她好象找到了同盟,找到了“不讓長安君做人質”的理解者和支持者。她哪裡知道,這實際上是邁進了觸龍的圈套。
三、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正當兩人就“愛子”問題不謀而合的站到同一戰壕里的時候,觸龍順勢將話題引向了“誰更愛自己的子女”的論爭,並巧妙的運用激將法:明知太后更愛長安君,卻說她愛燕後甚於長安君。這便又引起了新的爭論,於是觸龍擺出自己的觀點:“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並以太后送女兒燕後出嫁時,擔心女兒的長遠利益的事實,使太后深深認識到:要真心愛子女,就要為子女做長遠打算。太后承認了這一觀點,緊接著,觸龍步步進逼,從趙國的歷史說開去,列舉了一系列反面的事實:“今三世以前,至於趙之為趙,趙王之子孫候者,其繼有在者乎?微獨趙,諸候有在者乎?”他們都不存在了。這是為什麼呢?於是觸龍順理成章的指明了其中的原因:“豈非人主之子孫則必不善哉?位尊而無功,豐厚而無勞,而挾重器多也。”至此,言歸主題已到火候。觸龍便因勢利導、水到渠成的指出了太后的做法:“尊長安君之位,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令令有功於國”的危害。從而也解釋了他認為太后愛長安君不若愛燕後的理由。這樣,就使趙太后陷入了既疼愛長安君,又不讓他出使齊國,為他作長遠打算的這種自相矛盾之中。使她深刻的明白了自己對長安君的愛只是一種只顧眼前不顧長遠的溺愛而已,這種溺子驕子就等於殺子。於是,趙太后答應讓長安君出使齊國,觸龍達到了預期的目的,也挽救了趙國。
《觸龍說趙太后》語用分析
[內容提要]話語交際是一種雙邊的或多邊的語言行為。其基本因素是:交際目的、交際對象、語言背景、話語場景、語體風格、美學情趣。為保證交際的順利進行,交際者必須共同遵守一些原則:合作原則、禮貌原則、接話原則。以語用學知識來分析《觸讋說趙太后》的話語交際,我們更能體會到觸龍高超的話語交際藝術。
[關鍵字]《觸龍說趙太后》語用分析話語交際
[作者簡介]
話語交際是一種雙邊的或多邊的語言行為。其基本因素是:交際目的、交際對象、語言背景、話語場景、語體風格、美學情趣。為保證交際的順利進行,交際者必須共同遵守一些原則:合作原則、禮貌原則、接話原則。以語用學知識來分析《觸龍說趙太后》的話語交際,我們更能體會到觸讋高超的話語交際藝術。
《觸龍說趙太后》這個故事發生在趙孝成王元年。當時,趙惠文王剛死,孝成王初即位,因年紀太小,故由太后執政。新舊交替之際,國內動盪不安。秦國認為有機可乘,發兵東下,趙國危在旦夕。迫不得已,趙求救於齊。按慣例,齊提出一個苛刻的條件:即趙國必須派太后幼子長安君質於齊。此時面對家國之難,趙太后束手無策。面對大臣強諫,趙太后更是惱怒異常。觸龍正是在此時出場的。
在封建時代,等級制度森嚴。因此,對大臣來說話語交際更需要倍加小心,如履薄冰,可以說,只能成功,不能失敗。對此時的觸龍來說,更是如此,稍有失誤,便有飛來之禍。既要保全性命,又要成功說服太后,保全趙國,觸讋稍有不慎,就會全功盡棄,沒有高超的遊說藝術是難以想像的。
太后一出場,便違反話語交際中的基本原則——“合作原則”。話語交際的各方總是相互合作的,通過合作才能保證談話的順利進行。違反合作原則也是日常交際常見的現象。違反合作原則的情況主要有如下幾種:(1)說話人宣布不願合作,因而違反了合作原則。外交場合中的“無可奉告”、平時說話的問而不答等就是如此。(2)顧左右而言他,違反合作原則。(3)說話人有意違反合作原則,並且相信聽話人會覺察出,如打呵欠、看錶等。違反合作原則導致的後果必然是話語交際的中斷。違反合作原則者身份也是制約交際雙方合作的重要因素。一是雙方地位平等的條件下,對方採取不合作態度。一是雙方地位不平等的條件下,對方採取不合作態度。對於前者,往往可以採取無視對方態度,繼續所要完成的任務。或者迂迴曲折,旁敲側擊。總之,可以作到不達目的不罷休。對於後者,則有兩種情形。一是放棄說服。如《扁鵲見蔡桓公》中的扁鵲,反覆說服無作用,只能離開。二是力諫。力諫的結果有兩種:或被殺,如比干諫紂王;或遇見明君,成為一代諍臣,如魏徵。
趙太后違反話語交際合作原則不是採用以上方法,而是採用違反話語交際的禮貌原則來達到目的。禮貌是古今中外普遍存在的交往規範。話語交際必須遵從這種規範,才能順利進行。但對一個國君來說,在和大臣人格根本不平等的情況下,禮貌原則也形同虛設。趙太后“有復言令長安君為質者,老婦必唾其面”不但違反了話語交際的禮貌性原則,還帶著殺機,話語交際只能中斷。因此,在當時,對一般大臣來說,是很難打破僵局,去說服太后的。除非有魏徵、比干類的諍臣來以死相拼,力諫太后。
趙太后還違反了接話原則。接話原則的常見形式是會話,輪流會話使話語交際得以進行。當然,接話原則在大臣這一方面是無條件執行的,否則,會帶來殺身之禍的。對君主則不然,大臣不可能違君主之意,勉強其接話。而趙太后“盛氣而揖之”,根本不打算接話,自然難以使交際繼續。
面對趙太后的不合作、不禮貌、不接話,觸龍緊緊把握住制約話語交際的最主要因素:交際目的、交際對象、語言背景、話語場景、以自己獨特的語體風格層層深入,娓娓道來,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喻之以義,最後,水到渠成,說服太后。
觸龍首先把握好交際目的和交際對象這兩個要素。人們都是帶著一定的交際目的來參加話語交際的。或陳述事件,說明道理;或提出問題,請求幫助;或道歉、致謝、問候,情感宣洩等。雖然觸龍以說明道理作為交際目的,但倘太明顯,後果是難以想像的。觸龍很聰明,改變了交際目的,前去問候。針對太后盛氣,觸龍有意識的顯出老態,“入而徐趨,至而自謝”說明自己不良於行,所以少來謁見;但對太后的健康又表示關切,仿佛再不來謁見太后就放心不下了。同時,他還把握住交際對象的特點,從老年人普遍關心的養生問題談起,使太后接話“恃輦而行”“恃鬻耳”“老婦不能”。這也符合語言背景這一制約話語交際要素的要求。在同一年齡談同一話題,自然不會“話不投機半句多”,而是“酒逢知己千杯少”。由於把握好了交際目的和交際對象及語言背景等要素,原來怒氣沖沖的趙太后此時自然“色少解”,觸龍的話語交際能夠順利進行。
當然,這樣談“養生之道”顯然不是觸龍的真正的交際目的。如何達到真正的交際目的“質長安君於齊”呢?觸龍的辦法是運用制約話語交際的另一因素——話語場景。交際都是在一定的場合進行的。交際場合所在的地方、景物、參加的人物、交際的話題、交際使用的媒介、交際的氣氛等,構成了各種各樣的話語場景。不同的話語場景決定了不同的話語交際。俗話說:“到什麼山上唱什麼歌”,說的就是講究切情切景。觸龍偷偷地改變了話語交際的場景,話題轉為為兒子求職。這同時使太后產生一種錯覺。第一,她以為觸龍是為兒子“走後門”的,不是為長安君的。第二,她感到這個年老的大臣跟自己的想法相同,都痛愛小兒子,不但應該彼此關切,而且志同道合了。這樣,交際話題就轉到“子女”問題上來,再談長安君,自然水到渠成了。最後,在這一特定的話語場景下,觸龍實現了自己的交際目的,說服趙太后“質長安君於齊”。
觸龍的語言風格和美學情趣是獨特的。他以自己的睿智、嚴密的邏輯、發自內心的愛國情感深深打動了一時糊塗的趙太后。二人情趣相投,風格一致,自然話語投機。恐怕這也是別的老臣難以做到的。觸龍抓住太后愛子情切,將心比心,充滿了智慧和情感。在談到燕後時,說到太后“持其踵,為之泣”,祈禱時“必勿使返”,條分縷析,感情真摯。指明太后對女兒的前途是有長遠的考慮的,從對燕後的態度來看,太后是深明大義的。最後從“三世以前”“趙之為趙”,談到“雖曰愛之,其實害之”“一旦山陵崩,長安君何以自托於趙”,欲擒故縱,擊中對方要害。趙太后當然也不是不懂政治的女人,因此就痛快地答應了。
《觸龍說趙太后》讓我們領略了觸龍話語交際的魅力。今天,我們的語文教學日益重視語用,新增了口語交際內容。《觸龍說趙太后》就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很好的範例。語文教師如果能重視語用學方面的教學,發掘語文教材的語用教學價值。這樣不斷能豐富教學內容,對提高學生語言套用能力也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課文知識點
《觸龍說趙太后》知識點解析(一)詞的古今異義
古今傳承的義異詞同指的是由於詞義的新陳代謝使古今詞義產生了或大或小的差距。概括起來,大致有如下幾種情況:
(1)詞義擴大。如“江”,古代專指長江,現在泛指一切大的河流;“好”,古代指女子相貌好看,現在泛指一切美好事物的性質。
(2)詞義縮小。如“臭”,古代表示好壞氣味均可,現在只表示壞氣味;“讓”,古代既表示辭讓、謙讓之意,又可表示責備之意,現在後一個意思不用了。
(3)詞義轉移。如“涕”,古代指眼淚,現在指鼻涕;“偷”,古義是苟且、馬虎、刻薄、不厚道,今義轉移為“偷竊”。
(4)詞義弱化。如“很”,古義同“兇狠”的“狠”,表示程度很高,現在“很”,表示的程度不怎么高了。
(5)詞義強化。如“恨”,古代表示遺憾、不滿意,現在則表示仇恨、懷恨之意。
(6)感情色彩變化。如“卑鄙”,古時表示地位低下,見識淺陋,並沒有貶化,現在則指品質惡劣,變成貶義詞了。
(7)名稱說法改變。如“目”改稱“眼睛”,“寡”改稱為“少”等。
(二)敬稱、謙稱、賤稱及其他
敬稱:陛下、大王、皇上、君(稱皇帝);子、夫子、師、先生、吾子(稱師);公、將軍、大夫(稱官);君、足下(稱尊重的人);令尊、令母、令堂(稱別人的父母);令郎、令愛(稱別人的兒女);媼(稱老年婦女)。
謙稱:寡人、孤(先秦王侯自稱);仆、不才、不佞、小人、愚、不肖(一般人自稱);妾(女子自稱);臣(臣子的自稱);賤息、賤妾(“賤”謙稱自己)。
賤稱:小子、豎子、小豎子。
其他:爾、汝(上稱下或不客氣的平輩之間的稱呼);先(已逝的尊長前加“先”);從(表叔伯關係);舍弟、舍妹(稱自己的弟妹);家父、家母(稱自己的父母)。
(三)難解詞語
①徐趨:是一個詞,與“疾趨”相對。據古書記載,古代行禮時的步伐有“疾趨”和“徐趨”兩種,當行禮人“執龜玉”和“與屍行”的時候,用“徐趨”,其特點是步子較小,腳跟不抬起來。一般情況下,包括臣見君,用“疾趨”,其特點是步子較大,腳跟離地。觸龍見太后應“疾趨”,但因為他腳有毛病,只能按“徐趨”的步子走,用前傾快步走的姿勢,一步一步向前慢走。
②趨、走、步辨析
趨:指小步快走。
走:跑,比“趨”速度更快,例“走馬觀花”。
步:特指慢慢地走。例“亦步亦趨”。
③身和體辨析
身:原指人或動物的軀幹,後詞義擴大,引申為全身、生命。如“少益耆食,和於身”。
體:指構成身體的各個部分,也泛指全身。如“恐太后之玉體有所郄也”。
④輦和車辨析
“輦”,用人力推拉,“車”,用馬牽引;“輦”在秦漢之後為帝王專用。不能用作兵車,而“車”可以用作兵車。
(四)通假字
太后盛氣而揖之(揖作胥,胥通須,等待)
而恐太后玉體之有所郄也(“郄”通“隙”、病痛)
少益耆食(通“嗜”,喜歡)
必勿使反(通“返”)
奉厚而無勞(通“俸”,俸祿)
(五)古今異義
觸龍說趙太后(說,shuì勸說。今為“說話”“講話”)
太后明謂左右(左右,侍從、近臣。今為方位名詞)
老臣賤息舒祺(賤息,古代指兒子。今為嘆息、休息)
竊愛憐之(憐,疼愛、喜愛,今為可憐、憐憫。)
丈夫亦愛憐其少子乎(丈夫,古代指男子的統稱。今僅指婦女的配偶)
至於趙之為趙(至於,到、上推到。現多作副詞,表示另提到一事)
至而自謝(謝,告罪、道歉。今為感謝)
(六)詞類活用
日食飲得無衰乎(日,名詞作狀語,每天)
沒死以聞(聞,使動用法,使……聽到)
趙王之子孫侯者(侯,名詞作動詞,稱侯)
今媼尊長安君之位(尊,形容詞使動用法,使……尊貴)
猶不能恃無功立尊(尊,形容詞用作名詞,尊顯的地位)
其繼有在乎(繼,動詞用作名詞,繼承人,後嗣者)
(七)一詞多義
(1)及
介詞:趁、趁……的時候。願及未填溝壑而托之
連詞:和、與若有作奸犯科及為忠善者
動詞:
A.到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B.比得上、趕得上而不及今令有功於國
(2)為
動詞(wéi)
A.治理:為川者決之使導
B.作為:必以長安君為質,兵乃出
C.製造:不以木為之者,文理有疏密
D.研究:為學
介詞(wèi)
A.替、給: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
B.對、向:不足為外人道也
C.被:升死,其印為余群從所得
(八)特殊句式
(1)判斷句
非弗思也(表否定判斷)
(2)賓語前置
長安君何以自托於趙(疑問句,代詞作賓語提前)
(3)狀語後置
趙氏求救於齊
甚於婦人
賢於長安君
和於身
而不及今令有功於國
而封之以膏腴之地
(4)固定句式
日食飲得無衰乎(表推測,“恐怕……吧?”“莫非……吧?”)
教學教案
一、關於課文觸龍用委婉曲折的方式勸說、啟發趙太后:父母應為子女作長遠打算,而不能只考慮他們眼前的安樂,不能讓他們養尊處優、無功食祿。觸龍的勸說最後終於打動了太后,欣然同意讓長安君去齊國做人質,換來了齊國的救援。觸龍抓住老年婦女溺愛幼子的心理特點,設身處地替她打算,將長安君的利益和趙國利益密切聯繫在一起,把利害關係說得具體生動,曲折委婉,層層深入,巧妙地達到了勸說的目的。
課文寫的是歷史事件,作者運用生動的語言,細緻地描繪了人物的行動和對話,形象地揭示了人物內心變化的發展過程,是一篇藝術感染力很強的文學作品。
二、內容分析
第1段,“說”的前因。
課文一開始,作者只用簡要的幾筆,就交代了故事發生的背景。“新”“急”,恰如其分地寫出了趙國所面臨的危機。“必以長安君為質”和“老婦必唾其面”中的兩個“必”字,說明矛盾已經達到不可調和的程度。趙太后那么任性,誰還敢去冒犯她呢?因此,讀者很希望了解下一步事情究竟怎樣解決。這一段用字不多,卻極精練地描繪出觸龍所面臨的局面。一系列的困難,為觸龍施展其特有的才能提供了機會。
第2段,“說”家常。
“左師觸龍願見”這一急轉直下的反接,為下文開闢了廣闊的境界。面對強秦急攻,國破家亡迫在眉睫的形勢,觸龍憂心如焚,但他的身份和閱歷,又使他不能像其他大臣那樣“強諫”,遭“唾面”之辱。所以,他必須找到一種太后能接受的方法。這是全文展開的條件,也是作者所要表達的主題之一,即辦事情要講究動機、方法和效果的統一。這一段看似日常閒聊,實際上卻是觸龍同太后在解決矛盾正式交鋒的第一個回合,因而是這篇課文最主要、最精彩的部分。聽說觸龍要來見她,趙太后“盛氣而揖之”,說明她非常清楚觸龍見她的用意,已做好了反唇相譏的精神準備。哪知這位左師公深諳太后的心理,一出場,就有意識地顯出蒼老的神態。“入而徐趨”生動地刻畫出觸龍應當快走偏不走快的神態。“至而自謝”的一席話,又完全出乎太后的意料,說明觸龍的態度是那樣從容不迫。他那溫和親切的口吻,和太后的“盛氣而揖”形成了鮮明的對照。幾句寒暄之後,觸龍就不厭其煩地向太后介紹了自己的養生之道。雖然得到的回答仍是“老婦不能”,但“太后之色少解”,緊張的神色有點鬆懈了。而這正是矛盾轉化的契機。
第3段,“說”愛子。
敵對情緒逐漸消失了,緊張場面緩和了,觸龍便不失時機地提出讓自己的小兒子“得補黑衣之數”,即入宮當禁衛軍。這就給太后造成了一種錯覺,以為他此番來,不過是想“走後門”而已。
既然兩人在愛幼子這一點上達成了默契,在“男人還是女人更愛幼子”的爭辯中,太后情不自禁的“笑”,說明他們在感情上又接近了一步。不僅能互相理解,而且還互相寄予了深深的同情。幼子雖然“不肖”,但還是“竊愛憐之”。由於愛,必然要為他的前途考慮。這是人之常情,當然也完全符合太后的心理。這就引出怎樣才算對子女真正的愛這一話題。觸龍明知太后更愛幼子,卻故意反話正說,說她更疼愛女兒,逼得太后趕緊聲明:“君過矣,不若長安君之甚!”觸龍就勢接過話茬,從她對待燕後的態度,分析了她對女兒的前途是有長遠考慮的,表明她深明大義,能用理智戰勝感情,對子女也有不溺愛的時候。這就論述了連她也沒想清楚的問題,也與她自己溺愛長安君的事實形成鮮明對照。然後,觸龍又用欲擒故縱的手法,說到趙國及其諸侯國的子孫因“位尊而無功,奉厚而無勞”而沒能長保富貴這一事實,講清了只有令長安君“有功於國”,才能使他“自托於趙”的道理,最終完全說服了趙太后。還沒等觸龍說完,就痛痛快快地答應了。
第4段,“說”的後果。
故事的結局,長安君到齊國去作人質。
三、人物形象
觸龍:
觸龍是趙國一個忠心耿耿的老臣,他敢於在其他大臣勸說失敗的情況下,出面勸說頑固的太后。他具有豐富的人生經驗,能體會婦女溺愛幼子的心理,更懂得怎樣才能消除這種溺愛的偏執。所以他見到太后,先談健康問題,表示對太后的關懷,消除了她的怒氣。繼而談愛子問題,用激將法,說她愛燕後超過了愛長安君,逼著她吐露溺愛長安君的心事。然後又用趙王和諸侯的子孫為例,暗示太后的溺愛對長安君並沒有好處,並最終打動了太后。他之所以能勸說成功,除了高超的語言藝術外,還在於他深切地了解對方的心理;另一方面,也由於他立論的正確,確實是出於為國家的真誠,確實是為長安君作長遠打算。
趙太后:
作為一國之主,她掌握著趙國的最高領導權。當國家安全受到威脅時,她急忙向齊國求救,希望齊國能夠幫助她度過危機,說明她有一定的政治頭腦和魄力。作為一個母親,她又有著善良、慈愛的一面。疼愛幼子,本也無可厚非,但當國家利益需要她作出暫時的犧牲時,她卻不肯聽從大臣的“強諫”,又表明她有自私和任性的一面。至於她“有復言令長安君為質者,老婦必唾其面”的聲明,則表現了她作為一個統治者的頑固和專橫。從“色少解”到“諾。恣君之所使之”,一方面從反面表現了觸龍雄辯的論說才能,另一方面,也說明她最終還是能以國家利益為重,心悅誠服地接受了觸龍的勸說。
四、寫作特色
1.縱橫捭闔的遊說特色。
課文充分體現了《戰國策》的縱橫家思想。觸龍雖不是縱橫家,但畢竟是以說客的身份出現的,加之《戰國策》作者的“縱橫”意識,使得他的勸說不同於一般的進諫。全文幾乎都是在人物對話中展開的,“其繼有在者乎”以下一連串的反詰句,表現了縱橫家巧舌如簧、縱橫捭闔的遊說特色,用語精闢而簡約。
2.筆調輕鬆,刻畫細膩。
本文的另一個特點,是筆調輕鬆,刻畫細膩。這也是《戰國策》與《左傳》《國語》在藝術上的不同之處。究其實,來源於作者使用了恰當的藝術誇張。說客們一旦口若懸河地遊說起來,不僅會滔滔不絕,似乎天下大事都可以憑他們的三寸不爛之舌而取勝。作者還善於用精當的細節描寫,來展示人物的內心變化。如“入而徐趨”“盛氣而揖之”“色少解”等等。
五、教學建議
這篇課文情節生動,人物形象鮮明,語言平易曉暢,容易引起學生的閱讀興趣。教學時,可讓學生藉助注釋自讀課文,教師著重介紹背景材料,對課文內容稍加點撥即可,不必面面俱到。
有關資料
一、補充注釋1.關於“觸龍”
觸龍,人名,《戰國策》的各種傳本均作“觸讋”,王念孫《讀書雜誌·戰國策雜誌二》曾據《史記·趙世家》等史料訂正為“觸龍”,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的《戰國策》殘本記此事均作“觸龍”。另外,有人認為“觸龍”後還有“言”字,因尚有不同看法,故未取。
2.關於“質”
春秋戰國時代,各諸侯國之間互相攻伐,常常由幾個國家結盟,共同對付另外的一個或幾個國家,結盟的憑據就是派王子或世子到別處或別國作抵押,叫“質”或“質子”。
3.關於“盛氣而揖之”
據王念孫《讀書雜誌·戰國策雜誌二》,“揖”是“胥”字之誤。因為在隸書中“胥”字作“”,因訛而為“”,後人又加“扌”,誤作“揖”字。趙太后也不會對大臣作揖,尤其是在“盛氣”的時候。“胥”為“等待”義。這一點,也已為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的《戰國策》所證實。
4.關於“三世以前”和“趙之為趙”
趙國是從趙烈侯一代稱侯立國的,經過趙敬侯、成侯、肅侯,到趙武靈王時始稱王,然後傳至惠文王,再傳至孝成王。文中所說的“三世以前”,是指趙肅侯時代,即趙國未稱王的時代;“趙之為趙”,則指趙烈侯開國之時。
二、《古文觀止》對本文的總評
左師悟太后,句句閒語,步步閒情。又妙在從婦人情性體貼出來。便借燕後反襯長安君,危詞警動,便爾易入。老臣一片苦心,誠則生巧。至今讀之,猶覺天花滿目,又何怪當日太后之欣然聽受也!
三、戰國形勢簡圖
史記
,太后用事,秦急攻之。趙氏求救於齊,齊曰:“必以長安君○索隱孔衍云:“惠文后之少子也。趙亦有長安,今其地闕。”□正義長安君者,以長安善,故名也。為質,兵乃出。”太后不肯,大臣彊諫。太后明謂左右曰:“復言長安君為質者,老婦必唾其面。”左師觸龍言原見太后,太后盛氣而胥之。入,◇集解胥猶須也。穀梁傳曰:“胥其出也。”徐趨而坐,自謝曰:“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不得見久矣。竊自恕,而恐太后體之有所苦也,故原望見太后。”太后曰:“老婦恃輦而行耳。”○索隱按:束皙雲“趙惠文王子何者,吳廣之甥,娃嬴之子也”。如系家計之,則武靈王十六年夢吳娃而納之,至二十七年王薨,及惠文王三十二年卒,孝成王元年遣長安君質於齊,若娃年二十入王宮,至此亦年六十左側,亦可稱老。而束廣微言太后才三十有奇者,誤也。曰:“食得毋衰乎?”曰:“恃粥耳。”曰:“老臣間者殊不欲食,乃彊步,日三四里,少益嗜食,和於身也。”太后曰:“老婦不能。”太后不和之色少解。左師公曰:“老臣賤息舒祺最少,不肖,而臣衰,竊憐愛之,原得補黑衣之缺以衛王宮,昧死以聞。”太后曰:“敬諾。年幾何矣?”對曰:“十五歲矣。雖少,原及未填溝壑而託之。”太后曰:“丈夫亦愛憐少子乎?”對曰:“甚於婦人。”太后笑曰:“婦人異甚。”對曰:“老臣竊以為媼之愛燕後賢於長安君。”太后曰:“君過矣,不若長安君之甚。”左師公曰:“父母愛子則為之計深遠。媼之送燕後也,持其踵,為之泣,念其遠也,亦哀之矣。已行,非不思也,祭祀則祝之曰‘必勿使反’,豈非計長久,為子孫相繼為王也哉?”太后曰:“然。”左師公曰:“今三世以前,至於趙主之子孫為侯者,其繼有在者乎?”曰:“無有。”曰:“微獨趙,諸侯有在者乎?”曰:“老婦不聞也。”曰:“此其近者禍及其身,遠者及其子孫。豈人主之子侯則不善哉?位尊而無功,奉厚而無勞,而挾重器多也。今媼尊長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多與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於國,一旦山陵崩,長安君何以自託於趙?老臣以媼為長安君之計短也,故以為愛之不若燕後。”太后曰:“諾,恣君之所使之。”於是為長安君約車百乘,質於齊,齊兵乃出。
主旨
主旨是“君子之澤,三世而斬”。這是講不能吃老本,靠先人沒用,功業只能自己掙。被刪除語文教材的課文
近日有媒體報導稱,9月6日,編劇劉毅在其新浪微博上發帖稱,“開學了,各地教材大換血”——他列舉了20多篇“被踢出去”的課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