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區位置
西峽縣位於伏牛山腹地,豫、鄂、陝交界地區,東臨南陽盆地,西嵌秦嶺,南襟荊襄平原,北負八百里伏牛山。歷史沿革
西峽歷史源遠流長。西周時,今境西部為若 國地 ,中部名白羽,春秋後期改稱析,為楚邑。秦、漢置析縣,縣域延及今淅川縣南部。南北朝後期,西魏於今域置中鄉縣。隋統一中原後,改中鄉為內鄉。唐玄宗開元二十四年(736年),在今西峽境內設內鄉、菊潭二縣。後周世宗顯德三年(956年),廢菊潭入內鄉,縣域由西峽延至今內鄉縣城一帶。由秦迄金,縣治均在今西峽縣城,元初縣治由今西峽縣城遷至渚陽鎮(今內鄉縣城),原縣城改名峽口鎮,設巡檢司。明、清沿襲舊制。民國廢巡檢司,於西峽境設區(鎮)、鄉,仍為內鄉縣屬。1948年西峽解放,從內鄉分出建立西峽縣。1949年1月撤銷西峽縣建置,復併入內鄉。同年12月,西峽重新建縣,含原屬淅川縣之西坪區。地理氣候
西峽境內地形複雜,北部是海拔高、坡度大的中低山地,南部是鸛河谷地,兩側是起伏大的低山丘嶺。全縣最高山峰犄角尖海拔2212.5米,最低點位於丹水鎮馬邊村,海拔181米,自然坡降為33%。西峽處於亞熱帶向暖濕帶過渡地帶,屬北亞熱帶季風區大陸性氣候,氣候溫和,雨量適中,光照充足,年均氣溫15.1℃,年均降雨量800毫米左右,年均無霜期為236.2天,年均日照2019小時。素有“春前有雨花開早,秋後無霜葉落遲”之稱。境內河流眾多,屬長江流域丹江水系的鸛河縱貫全縣南北,並與526條大小河流呈羽狀分布於崇山峻岭之中。主要河流有鸛河、淇河、峽河、雙龍河、丹水河等。
自然資源
一是植物資源。活立木蓄積量661.9萬立方米,經濟林面積88萬畝,是河南省第一林業大縣。盛產林副土特產品128種,中藥材1380種,其中獼猴桃、山茱萸、油桐、生漆被譽為西峽“四大寶”。二是礦產資源。已探明有開採價值的礦藏有38種,其中石墨總儲量1.6億噸,為亞洲四大礦床之一;紅柱石、金紅石、鎂橄欖石儲量上億噸,均居全國首位,是全國最大的冶金保護材料生產基地。三是水資源。年均水資源總量13.9億立方米,人均是全省的6倍;水力資源可開發量10.4萬千瓦,居全省縣級第二位,是國務院確定的電氣化試點縣。四是旅遊資源。境內有河南省面積最大的老界嶺國家自然保護區,被譽為“世界第九大奇蹟”的恐龍蛋化石群、中原第一峰——雞角尖、“中原九寨溝”——龍潭溝瀑布群、天下奇觀——雲華蝙蝠洞、樊岩探險聖地——五道幢風景區以及石門湖風景區、寺山國家森林公園、哪吒故里等自然人文景觀100多處,是河南省重點旅遊縣。人口就業
全縣總人口429317人。其中,城鎮人口83235人,占19.4%;鄉村人口346082人,占80.6%。社會保障事業全面發展。2003年末全縣參加失業保險職工23811人,月平均領取失業保險金人數2985人;21396人參加了基本養老保險;17757人員參加了基本醫療保險。全年共發放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55.8萬元,享受最低生活保障3987人。
社會福利事業取得新的成效。全縣各類收養性社會福利院床位達480張,收養420人。建立起各種城鎮社區服務設施72處,其中社區服務中心31個。
勞動就業工作力度加大。全年共安置下崗失業人員1126人,城鎮登記失業人員1400人,登記失業率4.2%。
(六)綜合實力
2003年西峽縣生產總值32億元,比上年增長11.8%。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9.6億元,增長8.1%;第二產業增加值15.4億元,增長15.6%;第三產業增加值7.0億元,增長10.1%。三次產業結構由上年的30.9:47.3:21.8變化為30.0:48.1:21.9。
城鄉居民生活繼續改善。2003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510元,比上年增長8.1%;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支出3725元,增長2.8%。全年農村居民人均現金收入2076元,比上年增長5.0%;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2271元,增長6.3%;農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1619元,增長4.1%。居民居住條件繼續改善。全年城鎮竣工住宅面積59223平方米,農村竣工住宅面積42188平方米。
市場物價穩中有升。全年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比上年上升1.1%,其中食品價格上漲1.2%,醫療保健及個人用品價格上漲4.1%,居住價格總水平上升1.4%,衣著價格上升2.8%。商品零售價格上升2.2%。農業生產資料價格上漲2.1%。
農業經濟
西峽是以林為主的深山縣,在農村經濟發展上,形成了“菌、果、藥”三大主導產業。一是以香菇為主導的食用菌產業。香菇產量現已穩定在4000萬袋左右,約占全國總產量的1/10,成為全國十大商品香菇基地縣。境內雙龍鎮香菇市場是全國最大的香菇市場和產品信息、價格形成中心,年交易額10億元。二是以獼猴桃為主導的林果產業。人工栽培面積8.5萬畝,總產量突破3萬噸,位居全國第二,是國家林業局命名的“中華獼猴桃之鄉”。是全國唯一的“科技興林示範縣”。三是以山茱萸、天麻為主導的中藥材產業。西峽連翹是全國首位,山茱萸獲得國家“原產地域保護產品”認證,是“中國山茱萸之鄉”。山茱萸占全國總產量的2/3。天麻人工栽培500萬穴,是全國最大的天麻基地。特色農業穩步發展。“藥果菌”三大產業特色更加明顯,已經成為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的重要支柱。糧食生產由於退耕還林,播種面積銳減,產量減少。夏糧獲得較好收成。單產達248公斤/畝,增長9.8%,由於播種面積減少5.45萬畝,下降27.3%,夏糧總產35988噸,下降20.2%;秋季氣候異常,陰雨天多,導致秋糧減產。秋糧單產為246公斤/畝,下降6.8%,播種面積19.53萬畝,減少4.58萬畝,下降19.0%,秋糧總產48532噸,下降24.5%。全年糧食總產量85420噸,減產22.7%。油料總產量2915噸,增長22.6%。
林業、水利建設取得新成效。全年完成綠化造林10.6萬畝,其中工程林7.3萬畝,飛播造林2萬畝;示範帶動林業育苗1.6萬畝;四旁植樹200萬株。退耕還林工作全面實施,退耕還林面積6萬畝。新增有效灌溉面積1333公頃,新增節水灌溉面積666公頃。
畜牧養殖業持續快速發展。全年肉類總產量33432噸,比上年增長10.3%,其中豬牛羊肉總產量31793噸,增長10.3 %;禽蛋產量10782噸,增長10.1%;水產品產量31670噸,增長7.8%。
農村基礎設施和生產條件進一步改善。年末全縣農業機械總動力9.98萬千瓦,農用拖拉機1732台;農村用電量7571萬千瓦小時,農村化肥使用量(折純量)22701噸。
工業經濟
全縣有工業企業10313家。形成了具有一定比較優勢和區域特色的中藥製藥、汽車配件鑄造、煉鋼輔助材料、農副產品加工四大工業體系;建 成了全國最大的濃縮丸生產基地、全國最大的煉鋼輔助材料生產基地、全國知名的汽車配件鑄造基地。其中,宛西製藥股份有限公司,年產值可達5億元。投資3.3億元的100萬噸中厚板煉軋項目正在建設之中,預計2004年6月投產;投資47.1億元的宛西火電廠項目已通過省計委評審論證,並上報國家發改委。目前,年產值在5000萬元以上的企業10餘家,其中,年產值在1億元以上的企業6家。工業生產持續快速增長。2003年全部工業增加值13.7億元,比上年增長14.6 %。限額以上工業企業增加值7億元,比上年增長29.7%。其中輕工業增加值3.1億元,比上年增長3.2%,重工業增加值3.9億元,比上年增長66.6%。 非公有制經濟到2003年底註冊11862家,完成產值35億元,上繳利稅7000萬元,占國內生產總值42.4%。工業經濟成長質量顯著提高。2003年限額以上工業企業綜合經濟效益指數139.63%,比上年提高8.42個百分點,創歷史最高水平。產品銷售收入17.9億元,比上年增長32.0%;實現利潤總額1.4億元,比上年增長54.4%。工業品產銷銜接良好,全年工業產品銷售率98.1%。
園區建設進展順利。先後收集申請入園項目102個,通過論證項目59個,批准入園項目37個,已正式劃地入園項目26個,動工建設項目23個,其中投資6000萬元的龍成雙億冶金項目,投資1060萬元的天馬制泵項目、投資5000萬元的飛龍汽車配件鑄造項目,投資650萬元的綠色果醋項目,投資200萬元的金龍裝飾項目和投資120萬元的方正公司已正式投產。在這些項目的帶動下,園區已初步形成了以“藥果菌”的貯藏、加工、保鮮為主的農副產品加工業,以礦產品開發、加工、冶煉為主的冶金保護材料,以汽車配件鑄造為主的機械配件加工業,建設全國最大的中藥材加工基地.汽車配件鑄造基地和煉鋼鋪助材料基地的目標已初具雛形。
社會事業
固定資產投資增勢強勁,對經濟發展的拉動力明顯增強。2003年全社會完成固定資產投資95788萬元,比上年增長38.2%。其中城鎮以上投資69564萬元,增長49.6%,城鎮以下投資26224萬元,增長14.8%。按投資管理渠道劃分,基本建設投資44615萬元,比上年增長44.6%;更新改造投資10526萬元,增長82.6%;房地產開發投資4105萬元,增長34.0%。
基礎設施投資繼續保持快速增長。交通運輸業投資15471萬元,城市公用事業及社會服務業投資7033萬元,文化教育衛生廣播業投資1020萬元,電力工業投資4000萬元。
全縣程控電話裝機72834門,鄉村全部實現電話程控化。全縣小靈通基站85處,寬頻設備14個接點,設備容量1568個連線埠。移動通信和聯通基站42個,覆蓋面達60%以上。
在水利電力方面,全縣有大小河流526條,流域總面積3368平方公里,地表水年平均經流總量8.889億立方米。年均水資源總量均13億立方米,人均水資源是全省的6倍,居全省縣級第二位。西峽的河道自然落差大,水能總蘊藏量近20萬千瓦,可開發量約12萬千瓦,是國務院確定的電氣化試點縣。目前,全縣有年發電量在4000萬千瓦的發電站1座。並且擁而35千伏及以上輸電線路200餘公里,110千伏變電站2座,35千伏變電站6座,10千伏開關站1座。年供電能力達到10億千瓦時,年供電量近2億千瓦時。
在文化教育方面,現擁有圖書館、文化館等文化機構。鄉鄉開通了閉路電視。有縣級電視台一座,縣級廣播電台一座。有國家級、省級作家協會會員23名。西峽的幼兒教育、成人教育、職業教育和普通教育網路健全。尤其是職業教育和成人教育在全省頗有名氣。
全縣現有各級各類學校331所,在校學生71566人,國小入學率達100%,國中入學率達98.7%,“兩基”鞏固率達100%。1998年以業,先後榮獲全國特殊教育先進縣、全國“兩基”工作先進縣。
在體育衛生方面, 有業餘體校1所。全縣有各類醫療機構445個,專業衛生技術人員1219人,平均每萬人擁有醫生48人,每萬人擁有床位20張。醫療設備先進。獲“全國體育先進縣”稱號。
在科技普及方面, 現在各類科技人員7329人,享受國家政府特殊津貼3人,國家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2人,省級學術帶頭人1人,市級學術帶頭人36人。到2003年底,共建立民辦科研開發機構158個,實施科技項目245項,科技進步貢獻率達50%。僅2001—2003年,獲市以上獎勵34項(次)。榮獲國家“科學技術工作先進縣”和“全國科普工作先進縣”。
在社會保障保險方面, 現有社會福利院20所,收養200人。集體社會福利廠14家,固定資產1000餘萬元,年產值700萬元,職工總數351人。
保險業務已有人壽險、財產險、農業險等48個險種,承保金額11.7億元,綜合賠付率為18%。
城市建設
聘請北京大學編制了《西峽縣綠色城鎮體系規劃》,完成了縣城主次幹道的規劃設計。五年間,全縣投入資金4.8億元用於城市建設。新建城區16平方公里。城鄉居民居住條件普遍改善,城市綠化覆蓋面率為43%,城鎮化水平達到39%。被建設部等五部委授予“全國文明小城鎮建設示範縣”。
固定資產投資增勢強勁,對經濟發展的拉動力明顯增強。2003年全社會完成固定資產投資95788萬元,比上年增長38.2%。其中城鎮以上投資69564萬元,增長49.6%,城鎮以下投資26224萬元,增長14.8%。按投資管理渠道劃分,基本建設投資44615萬元,比上年增長44.6%;更新改造投資10526萬元,增長82.6%;房地產開發投資4105萬元,增長34.0%。
基礎設施投資繼續保持快速增長。交通運輸業投資15471萬元,城市公用事業及社會服務業投資7033萬元,文化教育衛生廣播業投資1020萬元,電力工業投資4000萬元。
重點項目建設進展順利。天麻顆粒技術完成5216萬元,電網改造完成4000萬元,311公路完成8460萬元,312公路改建完成6085萬元,時代廣場完成4000萬元,S335西線完成3675萬元。
2003年新增主要生產能力有:改擴建公路35.4公里,年生產水泵100萬隻,年生產排氣管100萬隻,年生產中成藥364噸,學生席位2400個。
對外開放
招商引資成效顯著,對外開放取得新進展。2003年共引進項目82項,總投資56.7億元,其中外地資金50.3億元,實現直接出口65萬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