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城

鄧城

鄧城位於湖北省襄陽市樊城西北6公里的罩口川、趙家橋、鏖戰崗、余崗到團山鋪一帶,乃關羽水淹七軍之古戰場。

地理位置

位於樊城西北6公里的罩口川、趙家橋、鏖戰崗、余崗到團山鋪一帶,乃關羽水淹七軍之古戰場。

歷史

當年關羽水淹曹操七軍的“五堰二池”水源建築工程至今保留下來,即黃龍堰、白龍堰、黑龍堰、青龍堰和普陀堰及金牛池和蓮花池。留下的名勝古蹟還有關羽擂鼓台、馬棚、磨刀石等,以及在古戰場出土的箭鏃、刀、槍、劍和銅製“扎馬刺”等。鄧城還是西周時期鄧侯國的首都,秦時設鄧城縣,改鄧城為安養縣。
今古城遺址清楚,遺留古蹟豐富,如烽火台、玉帶井、九冢、寧國寺、城北山灣的古墓群。鄧城出土各種文物達3000多件,其中“上府簠”、“鄧公乘鼎”和“吳王夫差劍”最為珍貴。這裡規劃建設鄧城文物公園,關羽水淹七軍古戰場博物館,重現當年古戰場之雄風。
鄧城(1507-1564年),字藩國,號寒松,正德二年(1507年)生。祖籍沙縣。其先人於洪武初以軍功受滁州百戶,歷二世,調泉州衛,遂籍晉江。城狀貌魁傑,犀鼻虎形。家貧力學,事母至孝,曾師事參政王遵岩、方伯薛南塘等,書法學二王,間悟筆意。性喜賓客,廣交遊,與俞大猷刎頸之交。其勇略與大猷相類似。鄧城曾參加明經試,因言詞質直,針砭時弊,不為有司賞識。因轉習弓馬韜略。他每聞山海流寇竄擾擄掠,殘害百姓,輒怒髮衝冠,奮勇擊賊。晉江、同安一帶賴以安寧。後參加鄉試,於嘉靖十三年(1534年),中武闈解元,襲百戶世職。嘉靖三十一年,倭寇大舉入侵浙江、直隸等地,詔命俞大猷任分守浙江寧台等地參將。大猷與巡撫王忬籌劃,禮聘鄧城到軍中任職。城領兵與倭寇大戰於徐公山、普陀、曾洋、蓮花洋、羊山、陽戈橋之間,斬首3000餘級。威名大震。後來,大股倭寇入侵松江、柘林等地。俞大猷奉命任副總兵官,領兵討賊。鄧城請為前驅,身冒矢石,士卒無不奮勇向前,克敵制勝。嘉靖三十四年,倭寇集結在浙江嘉興北部的王江徑,西犯太湖,北擾蘇州。俞大猷奉命任浙江、直隸、金山總兵官,請命於浙直總督張經,調集各路兵馬,與敵大戰於平望、王江徑。鄧城奉命領兵一路,協力鏖戰終日,大破之。余倭退屯六金壩,鄧城又率軍攻擊,倭寇倉皇渡河遁逃。城待敵半渡,揮兵鼓譟衝擊,連破之。至此,入侵倭寇蕩平,城以功擢升通泰參將。鄧城認為倭寇蹤跡不定,來時如狂飈驟至。經過縝密籌劃,於沿海伏兵以待。倭寇果從海上猝然突襲,皆墮入鄧城計策之中,敵人慘敗,相戒不敢再犯“鄧黑虎將軍”。撫臣列舉鄧城功績表奏朝廷,廷議以狼山重鎮,非用總兵重臣不可,乃下詔以通泰參將鄧城總其帥。嘉靖三十八年(1559),鄧城新受朝命,即上疏議置舟師。倭寇百船齊至,城舟師不滿40,奮勇擊沉敵船甚多。倭寇狡詐,海戰不利,便棄船登岸,妄圖以陸戰轉敗為勝。鄧城指揮若定,殲敵手白蒲、如皋之間,時人稱為東南奇功。時權奸嚴嵩把持朝政,每升總帥者,必須以重金為謝。鄧城認為“恩出自廷命”,不肯行賄,竟被藉故捕送京師詔獄。當時浙福南畿總督張經也因不肯賄奸,被誣以“縱敵”處死。俞大猷遭到株連,被誣為“金山失律”落職,與當時因“灤河失警”被捕的薊遼總督王忬等同系詔獄。俞、鄧、王身在獄中,仍張揚慷慨,一如平時。鄧城曾作詩數百首以自悼。後王忬被構陷處死。鄧城落職,與俞大猷同被發往邊關,從雲中總督李文進效命疆場。鄧城領兵卒千人破入侵敵軍萬餘眾。嘉靖四十一年(1562),倭寇大舉進犯福建,攻陷興化府。福建巡撫游震德奏請以俞大猷控制全閩,鄧城拜閩游擊將軍。城設水艦,多派間諜偵察敵情,扼寇去路。翌年,配合俞大猷、戚繼光、劉顯等一鼓殲敵,立下大功。嘉靖四十三年(1564),鄧城因戎馬勞瘁,一病不起。卒葬泉州東海桃花山之原。刑部郎中史朝賓為鄧城撰寫墓志銘,謂:“將軍慷慨多大略,用兵能先登摧敵,以少擊眾;更善犄角,不為行陣。至性簡易,折節下士。將士爭輸誠於將軍,愛成大名。”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