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拉丁名:Ziziphus jujuba Mill. var. inemmis (Bunge) Rehd.
種別名 :棗樹、棗子、紅棗、大棗、大甜棗
科中文名:鼠李科
科拉丁名:Rhamnaceae
命名來源:【Journ. Arn. Arb. 3: 22. 1922】
中國植物志:48(1):135
藥用部位:
果實、果核、根皮、樹皮藥用功能:
補脾和胃,益氣生津,調營衛、解藥毒藥用主治
根能治關節酸痛、胃痛、吐血、血崩、月經不調、風疹;樹皮能收斂止瀉,祛痰,鎮咳,消炎,止血;葉能治小兒時氣發熱、瘡癤;果核能治脛瘡、走馬牙疳。
形態特徵
攀援灌木,高達5米;幼枝和當年生枝被銹色短柔毛,小枝黑紫色或紫紅色,被疏短柔毛,具明顯的皮孔,具皮刺。葉紙質,卵狀橢圓形、卵形或卵狀矩圓形,長6-13厘米,寬3-5.5厘米,頂端漸尖或短漸尖,基部近圓形,不對稱,邊緣具不明顯的細鋸齒,上面綠色,乾後變栗色,初時中脈被短柔毛,後脫落,下面被銹色密柔毛或沿脈被疏柔毛,基生3出脈,中脈每邊有2-3條明顯的次生側脈,葉脈在上面下陷,下面凸起,網脈明顯;葉柄長5-7毫米,被疏或密銹色柔毛;托葉刺1個,鉤狀下彎,長3-5毫米,基部寬扁,被銹色短柔毛。花黃綠色,兩性,5基數,排成腋生二歧聚傘花序,或頂生聚傘圓錐花序,花序軸,花梗及花萼被銹色密柔毛,總花梗長6-10毫米;萼片三角形,外面被密柔毛;無花瓣;花盤厚,肉質,5裂;子房球形,被銹色柔毛,2室,每室具1胚珠,花柱2淺裂。核果扁球形,長9-14毫米,直徑12-15毫米,深褐色,初時被銹色密柔毛,後漸脫落,基部有宿存的萼筒,內果皮薄,脆殼質,厚約1毫米,1-2室,具1或2個種子;果梗長4-5毫米,被短柔毛,種子橫腎形,紅褐色,長8-9毫米,寬10-12毫米。花期2-4月,果期4-5月。
生境分布
產廣東(海南島)、雲南南部和西南部。生於海拔1600米以下的疏林中。模式標本采自廣東海南島。
生境:村莊、屋旁
國內分布:產吉林、遼寧、河北、山東、山西、陝西、河南、甘肅、新疆、安徽、江蘇、浙江、江西、福建、廣東、廣西、湖南、湖北、四川、雲南、貴州。
海拔:1600以下,最低海拔:900
品種辨別
據文獻,本種酷似錫金產的無瓣棗Z.apetalaHook.f.,但後者葉下面無毛,花萼內面被毛,幾與本種有所不同。該種迄今在我國無分布的記錄。前人曾將采自雲南思茅的植物(Henry11726)定名為後者,這顯然是鑑定上的錯誤。
圖鑑資料
ZiziphusfungiiMerr.inLingn.Sci.Journ.13:61.1934;陳煥鏞、侯寬昭,植物分類學報7:63:1958;海南植物志3:4.圖528.19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