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花

袁花

袁花鎮位於海寧市治硤石鎮東南14公里處,以鎮人民政府駐地袁花得名。北緯30°24′,東經120°46′。袁花歷史上人文薈萃,是清代查慎行、查嗣僳和現代沙可夫、查濟民、查良鏞(金庸)等名人故里。袁花鎮地處杭嘉湖平原,平均海拔4米。袁花鎮農業生產發達,蠶桑、苗豬和南方梨遠近聞名。

基本信息

袁花 袁花鎮位於海寧市硤石鎮東南14公里處,以鎮人民政府駐地袁花得名。袁花歷史上人文薈萃,是清代查慎行、查嗣僳和現代沙可夫查濟民查良鏞金庸)等名人故里。

概況

袁花鎮位於海寧市治硤石鎮東南14公里處,以鎮人民政府駐地袁花得名。北緯30°24′,東經120°46′。袁花歷史上人文薈萃,是清代查慎行、查嗣僳和現代沙可夫、查濟民、查良鏞(金庸)等名人故里。鎮域面積75平方公里,轄14個行政村,4個社區,總戶數14813戶,總人口50599人。2007年全鎮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3.38億元,財政總收入1.37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9487元。
地處杭嘉湖平原。平均海拔4米。除袁花鎮區及東部邊沿和東南部散布幾座小山外,大部分地區地勢平整,水渠交織。耕地和專桑占總面積的65.60%,山地占3.25%,水面占6.60%,鄉區河盪密布,虹橋港(袁硤港)、辛江塘、寧袁塘等主幹河流縱橫貫穿全境。有43個機站,排灌設備齊全,可防旱澇。鎮區:市河貫穿全鎮,並連線東流天仙府塘、年長港入長山河,西至寧袁塘河,南接新塘河,北通辛江塘及袁硤港。公路可通硤石及杭金線的閘口站。水陸交通便利。氣候溫暖濕潤,年均氣溫15.9℃,年均降水量1167.3毫米,屬亞熱帶季風氣候。
袁花鎮農業生產發達,蠶桑、苗豬和南方梨遠近聞名,繼2002年被嘉興市政府命名為“蠶繭之鄉”、“苗豬之鄉”後,2003年完成了千畝梨園示範基地建設,“海昌”牌蜜梨獲省“花皇杯”質量評比優質獎、省博覽會優質金獎,2004年南方梨種植面積達到8000畝, 鎮南方梨專業合作社被評為省級示範專業合作社。工業經濟步入高速增長期,2004年實現工業總產值29.2億元, 工業技改投入2.16億元, 同比增長27%,契約利用外資262.5萬元,實際利用外資522.19萬元, 出口交貨值4.92億元, 同比增長24.8%,區域特色經濟發展迅猛,初步形成了以太陽能、電珠燈泡、輕紡針織、新型建材等為主的工業格局。 
袁花鎮是海寧市三個中心鎮之一,環境優美,小城鎮建設成效顯著,是全國首批綠化造林“百佳”鄉鎮、省級綠色小城鎮、海寧市首家省級衛生城鎮。“文壇俠聖”金庸(查良鏞)先生的舊居著落於袁花鎮新偉村。香港著名實業家查濟民先生的故鄉也在袁花。新世紀,充滿生機與活力的袁花正向著經濟強鎮、文化名鎮、文明新鎮和海寧東部重鎮大步邁進

歷史沿革

唐宣宗年間(847~859)已有集市,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為袁花市,清雍正六年(1728)始稱袁花鎮。現境在解放初至1958年間,建政為袁花鎮和夾山鄉。1958年,與兩倉、丁橋、黃灣鄉合建為袁花公社。以後公社規模調整。1961年,原袁花鎮建為縣直屬鎮,原夾山鄉仍稱袁花公社。1983年4月,撤銷袁花公社,併入袁花鎮。2001年10月,與談橋鄉合建為袁花鎮。
袁花舊作園花(又稱花園),或作元化、袁化。別名花溪、百花溪。其名最早見於唐貞元元年(785年)《張希超墓志銘》,名“袁花里”。唐大中六年(852年)《戚氏沈夫人墓志銘》中作“袁花市”。據宋建炎二年(1128年)《宋崇教寺記》及清錢泰吉《海昌備志》記載:袁花市中部,有崇教寺,原名妙果,始建於五代後唐長興二年(931年),原為梁江州刺史戚袞故宅,寺後皆山,相傳為戚夫人蒔花處。宋於此設袁花鹽場。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為袁花市,清雍正六年(1728)始稱袁花鎮。雖曾多次遭受倭害,但發展仍較迅速。至萬曆三十八年(1610年),據當時里人許敦俅的《敬所筆記》記載,不僅“鎮上色色俱全,與杭嘉無異”,即“當鋪”亦有“十四五處”之多。清代更為繁榮。抗日戰爭初期,鎮上全部街道房屋六次為日本侵略軍燒毀,從此無復昔日盛況。建國後經過努力建設,始展現新貌。近年來,已有紡織等新發展的工業興起。
“袁花”的得名,與南朝梁江州長史戚兗的夫人有關。據《海昌備志》等記載:“袁花舊有崇教寺,原是南北朝梁江州長史戚袞的宅基,宅後皆山,相傳為戚夫人蒔花處,袁花(園花)之名源於此。”戚夫人利用龍山“蒔花”,“蒔”在《辭海》中解釋為移栽。估計戚夫人的花園頗有規模,或有些靈花異草,所以便有“花園”之名。後不知何故稱這個地方為園花,再逐漸演化而稱袁花。
戚夫人養花種草的那座山就是龍山,也叫妙果山、城隍山。《海寧州志稿》記載:“龍尾山,舊名袁花山,在縣東六十里,上有小山城,袁花山即妙果山之尾,因鑿斷故名。相傳劉誠意鑿斷,誠意未嘗輕用民力,當在湯信國巡海時。”龍山往北相連去的余脈則喚作龍尾山。龍山不高,卻是整個袁花鎮的依託,小鎮便成犄角之勢發展。清代邑人馬慶蓉《花溪山水記》:“海上九十九峰,多魁岸踞肆,其意氣端重無自矜色,則花溪諸山非峭驚萬仞,浩浩乎天際……整襟躍坐於萬家屋角眉黛者,妙果也。修竹插天,寒綠倒瀉,赭石隱苔蘚中欲出不出,春夏之交,野草花開,綠蔭如幄,上下相映,翠碧萬狀,秋冬木落,黃葉滿徑,竿頭活翠尤泛濫不休。”袁花人因為山上鬱鬱蔥蔥滿是毛竹之故直接喚作毛竹山。
崇教寺,當年煙火頗盛,拆毀於“文革”,現在復建於龍山西麓。

改革開放以來大事記

1980年5月,香港著名實業家查濟民第一次回鄉探親,並捐贈人民幣2萬元,幫助故里新偉村創辦新偉皮革廠。1983年,袁花鎮和袁花公社合併。1984年11月,查濟民捐贈新偉國小人民幣10萬元,設立查濟民獎學金;1984年冬,疏竣天仙港。1986年12月,袁花鎮工業公司和查濟民合資創辦的海寧市第一家中外合資企業袁花絲織有限公司建成投產;同年冬,疏竣黃山港,鎮區建設步伐加快。1992年12月,香港《明報》集團公司董事長、著名武俠小說家查良鏞(金庸)回故鄉訪問。1993年冬,接軌海寧東西大道的袁談公路袁花段土方工程完工;1993年11月,查濟民又捐贈袁花鎮中心國小人民幣20萬元,設立查子琴獎學金。1998年5月,袁花鎮被嘉興市委、嘉興市人民政府命名為“蠶繭之鄉”。同年8月,袁花鎮被全國綠化委員會評為“全國造林綠化百佳鄉(鎮)”。2004年10月,根據海寧市委、市政府統一部署,袁花鎮開展行政村規模調整,行政村由原來的27個調整為14個。2005年12月,袁花鎮被浙江省教育廳評為浙江省“教育強鎮”。2006年3月,袁花鎮被中共嘉興市委員會、嘉興市人民政府命名為嘉興市平安鎮。2006年9月,袁花鎮被浙江省文化廳命名為浙江省“明珠文化明珠”。同年11月袁花鎮被浙江省體育局命名為浙江省“體育強鎮”。2007年3月,香港著名社會活動家、實業家查濟民,因病於香港逝世,同年4月,歸葬於袁花鎮新袁村大墳頭。2007年12月,袁花鎮被浙江省環保局命名為浙江省生態鎮。

特色產業

全鎮經濟結構形成了糧食、蠶桑、畜牧、水果等四大農業產業和太陽能、輕紡針織、電珠燈泡、新型建材等四工業產業,其中以南方梨為主的萬畝優質水果產業基地被農業部命名為國家級無公害水果基地,產品暢銷上海、杭州等地;以太陽能熱水器為主的太陽能產業,2007年總產值突破20億元,成為繼山東濟南、江蘇常州後的國內三大製造基地之一。
太陽能:袁花太陽能產業發展起步於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期,至2007年,全鎮共有太陽能生產企業400餘家,年產值突破26億元,是全國三大太陽能產業製造基地之一。其主要產品除太陽能光伏外,太陽能熱水器以其質優、價廉、款式新等特點深受用戶市場青睞,產品覆蓋全國,並向日韓、歐美等市場拓展。2007年開始舉辦的太陽能工業博覽會成為全國太陽能行業知名展覽。

土產

袁花南方始種於上世紀七十年代,發展於九十年代,至2007年種植面積已達8000畝,是國家農業部命名的國家級無公害水果基地。袁花南方梨以其汁多、味甜、肉細、核小聞名於江浙滬,其中獲得嘉興市著名商標和名牌產品的海昌牌蜜梨已連續五年被評為浙江省農業博覽會金獎,產品多銷往上海、杭州、寧波等地。每年於4月上旬舉辦的梨花節成為遠近知名的休閒農家游。
舊時袁花土特產:主要有“龍山白殼筍”、“蛻殼河蝦”、“嫩鹵筋”,以及獨領上海調味品市場風騷的“龍山牌仙醋”。

民俗

軋太平:歷史上每年農曆二月初五,鎮上百貨雲集,遠近鄉村男女老幼紛紛前來逛街,摩肩接踵,以擠軋為快。舊時尤以年輕婦女頭戴蠶花(用彩紙剪紮成的紙花,戴於養蠶婦女頭上以圖吉利),特別醒目。有“越軋越發”、“養蠶大發”的說法。稱為“軋太平”。這風俗相沿至今,但戴蠶花的習俗已消失,成為一種比常時熱鬧的集市貿易活動。
分龍日:農曆五月二十為分龍日,舉行水龍(滅火機械)演賽,稱“水龍會”。民國11年《海寧州志稿》載:“袁花演劇於崇教寺,九坊水龍,結彩為亭,舁以供奉之,各坊競以水龍驗激射之高下,由來久矣,近硤石亦仿行之。”是日,硤石鎮各坊房插香點燭,在烏龍像前祭龍,隨即替水龍披紅掛綠,由救火員簇擁推至北關橋參賽。民國15年(1926)後,賽前還由各坊派代表登西山至救火獻身的義士汪潤秋墓前祭奠。建國後,每年循例舉行水龍會。1960年起,又增添田徑、登高、滅火演習等項目,改稱消防運動會。

主要氏族

海寧朱氏 歙縣朱瑰之後。其後裔朱焞於北宋時遷居硤石,再傳其十世朱金徙居路仲。另有朱深溪者,自歙縣黃墩徙居海寧袁花。他們的後裔仍居住于海寧城鄉各地。今存《朱氏宗譜》23冊和《花園朱氏宗譜》39冊。
秀水吳氏 原居海寧袁花,明代中葉吳昭始遷秀水(今嘉興),遂為嘉興人。明禮部尚書吳隨即為其族人。
海寧查氏 原籍安徽婺源,系出春秋查子,以地為氏。元至正十七年(1357)查瑜因避兵亂遷居海寧袁花。自第三世,分南、北、小等三支,明清以來是“文宦之家”。明代查約、查秉彝、查繼佐,清代查慎行、查嗣僳、查升、查揆等著名文入學者,及近現代著名人士查人偉查猛濟、查濟民、查良釗、查良鑒、查良錚、查良鏞(金庸)等均為其族人。自第七世起的排字輩份為:秉志允大繼嗣克昌,奕世有人濟美忠良,傳家孝友華國文章,宗英紹起祖德載光。今存《海寧查氏族譜》20冊。
袁花許氏 系出許遠。宋代許四九遷居袁花。明代許相卿即其族人。昔有《海昌袁花許氏宗譜》,今未見。海寧祝氏 據稱系出祝融氏。元代,祝三五自括蒼(今浙江臨海)遷海寧袁花為遷寧祝氏始祖。明代祝淵,清代祝潛祝翼良、祝瑄(女)等名人均為其族人。今存《海昌祝氏宗譜》l6冊和《祝氏史傳彙編》1冊。
“唐宋以來巨族,江南有數人家”
袁花查家在元代至正年間(1341~1368)由安徽(今屬江西)婺源遷來,至今有600餘年歷史。據其族譜所載:原為“姬姓…周時封於查…後以地為氏”。之後“族大於新安”。唐時,一支由新安遷居安徽休寧、婺源。元末天下大亂,一支由婺源遷來海寧袁花龍山定居。始遷祖為查瑜。
查瑜致力耕讀,敦睦鄉里,不久便在當地站穩腳跟。查家發達較早。查瑜之子查恕精通醫學,明初受徵辟為太醫院正使,正直誠篤,深得明太祖朱元璋讚賞。約一百年後,弘治三年(1490),查煥考中進士,為查家登科甲的第…人。有明一代,查家中進士者6人,其中查秉彝、查志立、查允元祖孫三代連中進士,傳為盛事。鄉試考中舉人者17人。仕宦官階最高為正三品:查恕以及順天府尹查秉彝。袁花查家漸成江南望族
清代查家科甲更盛。有進士14人,舉人59人。康熙一朝為查家鼎盛時期,有10人中進士,查慎行、查嗣瑮、查嗣庭兄弟三人相繼授翰林院編修。有“一朝十進士,兄弟三翰林”之稱。查舁、查慎行多年入值南書房,為康熙帝近侍,深受器重。康熙帝先後題寫“澹遠堂”和“敬業堂”匾額以賜。並為袁花查家宗祠題寫“嘉瑞堂”匾額。
明清兩代,查家多傑出人才。查秉彝、查繼佐、查慎行、查升、查嗣瑮、查嗣庭已有小傳收入本編第一章。此外尚有:剛正不阿、以身殉職的福建布政使右參政查約,興學校、敦教化的江西按察副使查培繼,撲滅蝗災的灤州知府查揆,興修水利、安定民生的池州知府查虞昌,抵制外國教士製造教案、辭官歸里的丹陽知縣查文清以及纂修《山東鹽法志》的山東布政使左參政查志隆,纂修《兩浙鹽法志》的翰林院編修查祥,纂修乾隆《海寧縣誌》的查歧昌等。
袁花查家在清代遭受過兩次文字獄。一為明史案。順治初年,湖州莊廷,根據他人手稿,增訂成《明史輯略》。又未得本人同意,將查繼佐、范驤、陸圻三人列名參校。後書刊行,其中有不少涉及清祖先事跡,被人告發,釀成大獄。七十餘人遭斬決,數百人被流放。查繼佐等三人亦遭牽連入獄。因確未曾參與校訂,加上粵督吳六奇疏通,不久釋放。一為試題案。雍正四年(1726),查嗣庭出任江西鄉試主考。所出試題被雍正帝定為誹謗,招來橫禍。野史、筆記小說以至《海寧州志稿》盛傳查所出試題為“維民所止”,隱射“雍正”砍頭。實際並非如此。據考證,試題為:首題《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二題《君猶腹心,臣猶股肱》。三題《介然用之而成路,為間不用則茅塞矣》。《易經》次題《正大而天地之情可見矣》。《詩經》次題《百室盈止,婦子寧止》。這些題目俱引經據典,鑿鑿可考,雍正帝卻橫加指摘,認為次題先用“正”,後用“止”,“正”有“一止之象”,顯系影射雍正年號。查嗣庭連同長兄查慎行、二兄查嗣瑮、弟瑾四家數百口一併下獄。查嗣庭曾依附權臣隆科多,隆科多既失寵獲罪,查嗣庭便成了陪祭品。次年,查嗣庭病死獄中,又遭戳屍斬首示眾。查嗣瑮被流放,客死陝西。查慎行、查瑾則被釋放。雍正帝又下詔停止浙江鄉試、會試各一科,以示懲戒。一時人心惶惶。袁花查家在此文字獄中受沉重打擊,元氣大傷。27年後,乾隆十九年(1754),查虞昌考中進士,才開始復甦。
袁花查家人才輩出。《中國人名大辭典》收歷代查姓名人36人,袁花查家占15人。《中國近現代人名大辭典》收查姓名人7人,袁花查家占3人。現代、當代已在本編第一章中立傳的有查人偉、查猛濟、穆旦(查良錚)、查良釗。
明清兩代查姓進士榜
00應兆 直隸長洲 明正德16/2/79
(直隸休寧)
庫蘭 鑲白旗蒙古 清乾隆7/2/20
文經 湖北京山 清道光6/2/84
文清 浙江海寧州 清光緒12/3/157
04訥勤 順天府宛平 清嘉慶6/3/13
06親 見賈勤
10雲標 浙江海寧 清康熙51/2/15
17子庚 安徽懷寧 清鹹豐9/3/81
20孚 江西星子 明永樂2/3/334
秉彝 浙江海寧 明嘉靖17/3/149
(直隸婺源)
秉均 安徽涇縣 清光緒24/2/76
21虞昌 浙江海寧 清乾隆19/2/61
23允元 浙江海寧 明萬曆14/2/4
24偉 雲南大理衛 明萬曆2/3/54
(直隸懷寧)
25仲源 江西浮梁 明洪武18
仲道 江西寧州 明正德9/2/53
27約 浙江海寧 明弘治15/3/119
絳 直隸涇縣 明嘉靖29/3/42
28復經 江西星子 清乾隆37/3/68
30之屏 安徽涇縣 清光緒3/3/44
34漢 正藍旗 清順治12/策3/26
38祥 浙江秀水 清康熙57/2/3
40培繼 浙江海鹽 清順治9/3/185
克建 浙江錢塘 清康熙36/3/9
克丹 鑲黃旗滿洲 清雍正2/3/192
有筠 浙江海寧州 清嘉慶13/2/31
志立 浙江海寧 明嘉靖35/2/12
志隆 浙江海寧 明嘉靖38/3/24
賁 鑲藍旗滿洲 清康熙36/2/28
42彬 安徽涇縣 清道光16/3/82
44蔭元 安徽涇縣 清光緒6/3/123
懋昌 太醫院 明嘉靖23/2/22
(直隸長洲)
懋光 太醫院 明嘉靖5/2/42
(直隸長洲)
60日華 安徽涇縣 清道光20/3/40
日俞 直隸涇縣 明天啟5/3/5
升 見丘升
67嗣庭 浙江海寧 清康熙45/2/24
嗣瑮 浙江海寧 清康熙39/2/13
嗣珣 浙江海寧 清康熙42/2/20
嗣韓 浙江錢塘 清康熙27/1/2
80毓深 安徽太湖 清光緒6/3/117
善長 直隸天津 清乾隆19/3/60
曾印 直隸天津 清乾隆49/3/8
86錫韓 江南休寧 清雍正11/2/75
鐸 直隸涇縣 明嘉靖44/3/176
90光述 直隸常熟 明嘉靖35/3/18
91炳華 安徽涇縣 清道光2/2/85
94慎行 浙江錢塘 清康熙42/2/2
97耀文 安徽涇縣 清嘉慶22/3/98
煥 浙江海寧 明弘治3/2/41
99瑩 山東海豐 清乾隆31/2/26 
(摘自上海古籍出版社 朱保炯 謝沛霖編《明清進士題名碑錄索引》)

崇教寺

崇教寺原坐落在袁花鎮西,現海寧二中所在地。據《海昌備志》記載:袁花崇教寺原名妙果,始建於五代後唐長興二年(公元931年),廢於宋末。元代至順四年(1333年)重修,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擴展成為叢林,占地面積20畝。
本寺歷史悠久,建築雄偉,可為千年古剎,高大可於杭州靈隱相比。本寺前為甘露門,進則光明殿,塑有四大金剛,殿後石台上立有一鼎;中有大雄寶殿,塑有三世如來像,院中二棵白果樹參天;後是慈雲閣。又有鐘樓一座,峙立於大雄寶殿之東南。還有三井,一井離鐘樓不遠,另二井分別在寺門外兩邊,此井久旱不乾。現尚存一口,確是常年不乾。
本寺曾因近代幾度為戰火所毀,先是鹹豐、同治年間二次兵火,大批房屋被燒,後是1938年3月、7月被日軍兩次焚毀一空。據長者回憶被日軍焚毀以前的崇教寺,頭山門三間,上掛“龍山勝景”四字(白底黑字),進為天王殿,上題“靈鷲飛來”(紅底黑字),殿內塑有彌勒菩薩,後有韋陀護法,兩邊四大金剛,一位手握慧劍、一位手彈琵琶、一位手拿傘把、還有一位手握游蛇。這四尊金剛,十分高大,在江南十分罕見,大約有三米多高,其中三尊是鐵制的。中有大殿,上書“大雄寶殿”四個大字(紅底黑字),殿中供奉三世如來金色像。兩邊十八羅漢,造形生動逼真。後有觀音殿,上題“妙音尊閣”裡面塑有千手觀音、送子觀音等三尊觀音化身像。鐘樓建在東南方,天王殿後面有一石墩子,墩子上有一石香爐,院子裡有石板鋪地。
在崇教寺20畝地之西面外,還有十八個房頭100多間房子,還有自作的農地。房頭名稱有:梅發房、古翠房、豹雲房、翠遠房、怡瑞房、月南房、秀祖房、秀南房等。當時該寺用的印章是“崇教講寺”。
1938年3月,日軍第一次焚燒本寺時,大雄寶殿由於石柱高大無法焚毀,第二次同年七月又來焚燒,用火槍燃燒了大雄寶殿的屋頂,才使千年古寺毀於一旦。但是還留下了三尊鐵金剛,為什麼是三尊呢?據說四大金剛在對江請來的時候,到第四尊金剛將要上岸的時,船老大突然起了疑惑:“這么沉,莫非鐵制?”話音剛落,這第四尊金剛就沉入了江底,後來補上去的一尊就不是鐵的了。被日軍焚燒後,金剛的眼珠盜走了,聽說這眼珠是烏金所做,而這三尊鐵金剛在抗美援朝的時候捐了出去,為報衛祖國作了貢獻。
每年農曆五月二十,傳說為慶祝龍的生日,崇教寺為隨順這一民間習俗,十方水龍雲集寺院周圍,噴水賽龍,鎮災祈福。屆時連續四天四夜開演水龍戲,此時人山人海,熱鬧非凡。直到現在,我們袁花的水龍每年這一天總要試一試它的威力。同時也有自發的物資交流會。
現在我們能夠看到的,除了一口井,還有一塊直徑一米多的圓石墩子和幾個墊石柱的六角形石墩子,邊上還刻著幾條龍。
1996年12月6日,海寧市人民政府根據廣大信眾的要求,批准了恢復崇教寺,地址選在海寧二中西面山灣村山灣組地界上,現在三聖殿、大雄寶殿、山門、放生池、聯緣橋、宿舍二幢、食堂、部分牆圈已竣工,歡迎各位的光臨。
金庸舊居
金庸舊居坐落在袁花新偉查家,是著名武俠小說作家金庸的舊居,也是其出生之地。舊居重建於1998年,占地為1876平方米,房屋結構為單層仿古建築,以木結構為主,主體為平房四埭,前後二進,每埭平房各位五開間。前檐高3.5米,屋頂高度6米,屋前為轎房,旁邊為廂房,四周為風火牆。內設“七十二俠客”長廊、書房——赫山房以及《走進金庸》展示廳等。

海寧三絕

清朝康熙年間朱自恆的畫、查慎行的詩、查升的字(書法),被稱為“海寧三絕”,其中查升供職康熙南書房凡三十八年,康熙帝贊說:“他人書皆有俗氣,惟查升乃脫俗耳,……”,查升曾為康熙皇帝代筆書寫字幅賜給臣民數以百年。此三人均系袁花人,故“海寧三絕”,實際是“袁花三絕”也

花溪十二景

袁花舊稱園花,又名龍山,亦叫花溪。有自然景觀多處,稱“花溪十二景”,亦有說十景、十四景等等,史料記載各異,民間傳說紛紜。今選取認可度較廣者“十二景”作一簡介,任外鄉遊子憶古思幽之。
一、“龍頭煙雨”:袁花原有龍頭、龍舌、龍腰、龍尾,蜿蜒鎮之西側。民間傳說明初國師劉伯溫為襄助太祖朱元璋江山龍萬代,將龍體作為“王氣”剷除。有閘斷龍腰血染虹(紅)橋之說。傳說每遇風雨交加時,龍頭閣能見巨龍噴水,蔚為壯觀。
二、“西阡早梅”:西阡墳位於峒崆山北段,相傳為祝姓古墓,後人栽培臘梅及紅梅,早春二月,乍寒乍暖,梅花早已昂首怒放,為早春賞梅之好去處。
三、“板橋漁唱”:“板橋”即前木橋,位於後木橋南端約三百步處,每至黃昏時刻能隱約聞得橋下漁唱之音,有一斗箬漁夫常年為之和之。故名。
四、“峒崆紅葉”:峒崆山位於城隍山最西麓,栽有成批楓樹,每至秋末冬初“霜葉紅於二月花”。
五、“黃道遠眺”:黃道橋位於鎮之北柵,橫跨袁花至硤石運河,傳說初建於明永樂年間,重建於清光緒中期,東堍至橋頂有二十五石階,西堍至頂二十四石階。橋呈環狀石拱,高度為全鎮諸橋之冠,站立橋頂全鎮鳥瞰及附近鄉村盡收眼底,舊曆十月初一晨可觀“日月並升”,可與海鹽南北湖鷹窠頂媲美。
六、“石壁聽經”:位於妙果山莊下祝氏“香緣祠”邊。於夜深人靜之際,邀二、三友人,俯首貼耳石壁,可聞若隱若現之誦經聲,別有情趣。
七、“東林殘雪”:位於南街上往東,南小路盡頭,有“東林庵”。每逢雪後初晴,其它地方雪均融,唯獨“東林庵”屋面仍有殘雪可尋,緣該處估計氣溫特低之故也。
八、“更樓曉月”:“更樓”系舊時袁花查姓鼓樓,現在袁花南郊二里許處,當時屬袁花市區,晚清後鎮區逐漸北移,現淪為鄉區。“更樓”高達數丈,下弦居高處,可觀“玉免東升”。
九、“龍尾蒸霞”:位於鎮之西北側,龍腰以北,謂之“龍尾山”。山頂建有關羽廟,每值夕陽西墜時,餘輝透過廟殿頂,舉目遠眺,似萬道金光,射向蒼穹。十、“妙果新篁”:“妙果山”因建了城隍廟又稱城隍山,亦稱“妙果山莊”。陽春三月,方園數畝新竹競爭高低,風搖竹動,婆婆娑娑
十一、“龍竹奇觀”:“龍竹墳”在祝氏西阡墳北,栽有“龍竹”若干,當時“龍竹”屬名竹,趨觀者眾。
十二、“美女照鏡”:位於千年古剎“崇教寺”西南側,有一池潭園若菱花,水平如鏡,風起無漣漪,曾有人見一古裝仕女以地作鏡,對鏡梳洗,故名之。
此外還有“豹隱松風”,“徐墓斜暉”,“贏雲積翠”,“銀杏出霞”等景觀說法。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