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歷史
蠟療曾經在我國古代醫學科學中大放異彩,最早可追溯至公元8世紀,由著名藏醫學家宇妥·寧瑪雲丹貢布所著的《四部醫典》又名《醫方四續》第4部第21章云:可施蠟灸療法之病症,食積火衰浮腫水腫痞,膽寒頭部四肢之黃水,痰核炭疽以及虛熱症,瘋癲健忘一切脈疾類,發熱之後一般蠟灸除。總之風痰所轉諸寒症,脈病黃水蠟灸堪稱奇”。及至唐代,藥王孫思邈在《千金方·蟲草部》中記載:“玫瑰、薰衣草、蜂蜜融蠟,可為悅己者容”蠟療又從醫學拓展到美容。明代李時珍也在《本草綱目》中曾有記載:“……用蠟二斤,於悉羅中熔,捏作一兜鍪,勢可合腦大小,搭頭致額,其病立止也。於破傷風濕、暴風身冷、腳上凍瘡……均有奇效。”《本草綱目·虫部》中又記載:“腳上凍瘡。濃煎黃蠟塗搽。湯火傷瘡,紅腫成膿。用麻油四兩、當歸一兩,煎焦去渣,加黃蠟一兩攪化,放冷後攤布上貼好,極效”。另外在宋朝“太醫局”設立“瘡腫兼折瘍科”,元代“太醫院”設“十三科”,都載錄了下頜關節脫位手法復位後採用蠟療、熱敷等外治法……在中國醫學的歷史長河中,蠟療一直作為珍貴遺產被世代延續並不斷改良、完善時至今日,仍在中醫學領域中發揮其重要作用。原理
蜂蠟熱容量大,導熱率低,能阻止熱的傳導;散熱慢,氣體和水分不易消失。蠟療時,其保溫時間長達1小時以上。蠟具有可塑性,能密貼於體表,還可加入一些其他藥物協同進行治療。此外蠟中的有效成分,還有促進創面的上皮再生的作用。現代蠟療技術是把中藥與蠟療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可加強細胞膜通透性,減輕組織水腫,產生柔和的機械壓迫作用,使皮膚柔軟並富有彈性,能改善皮膚營養,加速上皮的生長,有利於創面潰瘍和骨折的癒合,還具有鎮痛解痙作用。
主要作用
溫熱作用
促進血液循環、消除炎症、鎮痛。
機械作用
消除腫脹、加深溫熱作用、松解粘連,軟化瘢痕。
化學作用
蜂蠟中的化學成分能刺激上皮組織生長,有利於皮膚表淺潰瘍和創傷的癒合。特別注意的是此處是蜂蠟不是石蠟,因為石蠟是化學提煉出來的,用的久了對人體是有傷害的,造成皮膚過敏、紅腫、黑色素沉澱等等。
蠟療套用
1、蠟療在軟組織損傷中的套用。軟組織損傷臨床上較常見,慢性損傷,如腰肌勞損、肩周炎等一些肌肉韌帶的慢性損傷更為多見,如治療不及時可導致肌肉萎縮、攣縮、退變和粘連,並可反覆發作。通過蠟療,可使局部肌肉鬆弛,血液循環和淋巴回流增加,減輕腫脹,消除疼痛,治癒率可達100%。
2、蠟療在疤痕粘連中的套用。蠟療可促進上皮組織生長,軟化疤痕組織,並恢復皮膚彈性。
3、蠟療在骨折癒合中的套用。近年來,骨折病人多採用手術療法,如術後早期適當套用蠟療,能加快血液回流,對骨折的癒合有促進作用。
4、蠟療在腰椎間盤突出症中的套用。早期利用蠟療的溫熱作用,可使局部毛細血管擴張,新陳代謝加快,局部的充血、水腫獲得改善,進而減輕對神經根的壓迫和刺激,病人自覺症狀很快減輕並逐漸消失。
5、蠟療在關節炎中的套用。蠟療通過擴張局部毛細血管,增加其通透性,促進局部滲出的吸收,消除肌痙攣和增加軟組織的伸展性,達到恢復關節功能的目的。
蠟療操作簡單,效果明顯,病人治療無痛苦及副作用。經長期的臨床套用,解決了一些靠功能鍛鍊及其它治療無法解決的難題,受到了病人的好評,病人樂於接受,是骨科病人康復治療的一種好方法。
主要特點
具有很強柔韌性,可隨意貼敷身體的任何部位。療效好,見效快,具有活血、抗炎、祛風除濕的多重功效,能迅速打通人體經絡,將人體內的風寒濕邪逼出體外,達到快速治癒頑疾的目的。安全、對皮膚無任何副作用。標本兼治、對一些病情嚴重,病程長的疑難症有專用內服藥物,可達標本同治之功效。
適應於肌肉、韌帶、肌腱的扭挫傷,手術後粘連、瘢痕、燒傷、凍傷後遺症、腱鞘炎 、滑囊炎 、神經痛、肌炎、胃腸炎、各種關節炎、慢性胃腸炎、胃及十二腸潰瘍、以及長期伏案工作引起的頸肩腰腿疲勞疼痛、皮膚粗糙、精神萎靡等慢性疲勞
綜合症等。
蠟療美容
蠟療美容是一種融物理、化學和生物技術於一體的美容術。所用美容蠟有穩定的物理和化學性質,是在石蠟中加入含有多種動、植物活性成分的蜂蠟和一些與皮膚結構相似的小分子的磷脂、脂肪酸、固醇類、羊毛脂衍生物和柔韌滋潤皮膚的水楊酸甲脂等而製成的(營養成分極為豐富),是一些化妝品所不能比擬的美容。先行軟化肌膚角質層,再通過熱傳導滲透,向皮膚深層補充各種營養成分和水分,促進細胞更新,緊膚去皺,恢復皮膚彈性,高薄透的蠟脂膜留在皮膚表面還起到隔離和屏障外部污染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