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泡療法

發泡療法

發泡療法是用某些中藥切碎搗爛後,敷於患處或一定穴位,使其局部皮膚灼熱、潮紅,繼之起泡,以達治療作用,稱之為發泡療法。

概述

發泡療法發泡療法

發泡療法又稱天灸療法水灸療法,是用一些對皮膚有刺激性,使局部皮膚充血、起泡,甚至引起發瘡的藥物敷貼於穴位或患處的一種外治法。因局部發泡如火燎,形成灸瘡,又名發泡灸。這種灸瘡的情形和艾灸療法形成的灸瘡有相似之外,但它是不用艾絨及其他材料用熱源的施灸方法,與熱灸相對而言又稱為冷灸、無熱源灸,古代稱天灸、自灸。所用的藥物大多為藥力峻猛,氣味俱厚、辛香走竄、溫熱氣銳之品,如白芥子、斑蝥、大蒜、旱蓮草、甘遂、威靈仙、蓖麻子、吳茱萸、馬錢子、天南星等,可用單味藥,也可多味藥組方合用。

用某些中藥切碎搗爛後,敷於患處或一定穴位,使其局部皮膚灼熱、潮紅,繼之起泡,以達治療作用,稱之為發泡療法。本法具有祛邪通絡、清熱解毒、止痛消腫之功效。

療法作用

用拔罐發泡療法治咳嗽用拔罐發泡療法治咳嗽

發泡療法是以中醫基本理論為指導,經絡腧穴學說為核心,通過藥物對穴位及患處皮膚的刺激和吸收作用,藉經絡的傳導,以疏通經脈、行氣活血、調節臟腑、協調陰陽,取得防病治病的作用。唐代王燾的《外台秘要》和明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等,對發泡療法都有詳細的記載。

物品準備

治療盤、藥物(根據需要事先將新鮮的毛茛或威靈仙等中草藥切碎、搗攔,捏成直徑約1cm的藥餅)、塑膠紙、紗布、膠布、繃帶、75%酒精棉球、5ml注射器一副、消毒瓶蓋一個(直徑約3cm,高2cm)。

操作方法

(1)擺好體位,暴露發泡部位。

(2)將制好的藥餅敷於需要的部位,如痹證敷於關節腫脹處;哮喘敷於天突或膻中穴;急性黃疸敷於內關穴等。

(3)蓋上塑膠紙、紗布,以膠布固定。

(4)敷4小時左右後,病人感局部灼痛、蟻走感,皮膚潮紅,即可將藥餅取下,上扣一直徑約3cm的瓶蓋,以繃帶固定。

(5)8-12小時後,皮膚逐漸起泡,待水泡內液體充盈、脹滿時,經常規消毒,用針頭刺破水泡底部,抽出液體。

(6)再以酒精棉球消毒針眼,蓋上消毒紗布,用膠布或繃帶固定。

護理過程

(1)向病人解釋發泡療法的作用及發泡過程,以取得病人配合。

(2)發泡前應將局部清洗乾淨,或囑病人洗澡。

(3)敷藥後應密切觀察局部反應,如病人感燒灼,疼痛較重,皮膚反應大,可提早將藥餅取下。

(4)發泡過程應注意保護水泡,避免碰破,抽吸泡液時應注意無菌操作,防止感染。抽吸後用無菌敷料覆蓋固定,隔日更換敷料一次,待局部乾燥癒合即可。

(5)局部皮膚病變者,禁在病變部位發泡。

4、在護理中的套用

此法須根據醫囑,選用適宜藥物和部位,進行發泡治療。

泡藥藥方

根據病情選擇發泡藥物,常用的發泡藥物有大蒜、斑蝥、白芥子、鮮毛莨、巴豆、紅娘子、吳茱萸、甘遂等,一般只選用一二種。根據病情確定發泡的穴位(或部位)。將發泡藥物搗如泥,敷在選定的需要發泡的穴位(或部位)上,外用消毒紗布包紮好,不要將藥弄掉或滑脫到別的部位去。敷發泡藥後停一段時間,有的4小時後敷藥處即起小泡,有的6小時後起泡,有的10小時後起泡,有的1日後起泡,有的則需3天后才起泡。待起泡後,揭去敷藥。將水泡用消毒紗布包紮,預防感染。發泡處的皮膚癒合恢復後,還可再次發泡。

注意事項

1.套用時要按照操作規程進行,發泡藥物及穴位的選擇都要符合需要。
2.發泡藥物有腐蝕性和刺激性,不要亂敷,並妥善包紮。
3.水泡可以挑破,也可以不挑破,但要注意清潔,要用消毒紗布包紮,預防感染。如果一旦感染,可外塗或外敷消炎藥物。
4. 一次發泡後,如仍需在原處進行第二次,第三次發泡,須待皮膚癒合恢復後才能進行。
5.在使用發泡療法的同時,可同時內服藥物或採用其它療法。
6.請在專業醫師的指導下進行治療。

各種中醫常見療法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