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形特徵
蝮蛇體長60~70厘米, 頭略呈三角形,頸細,具頰窩,頭頸區分明顯,背面淺褐色到紅褐色,頭背有一深色“∧“形斑,正脊有兩行深棕色圓斑,彼此交錯排列略並列,背鱗外側及腹鱗間有1行黑褐色不規則粗點,略呈星狀;腹面灰白,密布棕褐色或黑褐色細點。鼻間鱗寬短,排成⊥形;眶前鱗2,眶後鱗2(3),眶璨來新月形,顳鱗2+4(3);上唇鱗2-1-4(2-1-3、3-1-4)式。背鱗21(23)-21-17(15)行,中段最外行平滑或均具棱;腹鱗137-173,肛鱗完整;尾下鱗29-54對,少數為單行。頭背具對稱的大鱗片,眼前有頰窩,體背有兩縱行圓斑。
體色變化大,頭體背部由灰褐色而至土紅色,頭部在眼後到口角有黑色帶,其上緣有一黃白色細紋;體背互動排列有黑褐圓斑;腹面灰白到灰黑褐色,有不規則黑點;尾尖黑色。
生活習性
捕食鼠、蛙、小型蜥蜴、鳥、昆蟲等。蝮蛇的繁殖、取食、活動等都受溫度的制約,低於10℃時蝮蛇幾乎不捕食;5℃以下進入冬眠;20℃~25℃為捕食高峰;30℃以上的進蛇洞棲息,一般不捕食。夜間活動頻繁,春暖之後陸續出勢尋找食物。
生長繁殖
蝮蛇為卵胎生。蝮蛇胚胎是在雌蛇的體內發育成長的,小蛇出生之後就能夠獨立生活。因為這樣的生殖方式能夠使小蛇得到最好的保護,所以成活率非常高。每年的5~9月是蝮蛇的繁殖期,每一條雌性蝮蛇可以產下2~8條小蛇。剛出生的小蛇體長在14~19厘米,體重為21~32克。小蛇在進入冬眠之前會脫皮1~2次。
棲息環境
常棲於平原、丘陵、低山區或田野溪溝有亂石堆下、 草叢、水溝、墳堆、灌木叢及田野中。彎曲成盤狀或波狀。
分布範圍
蝮蛇在中國大部分地區均有分布。
物種分類
蝮蛇類是我國分布最廣、數量最多的一種毒蛇,其種下分類問題,頗多爭論。曾爭論長達60多年之久,主要是缺乏足夠的根據以說服對方。為此,中國研究人員在全國各地的560條蝮蛇標本及Maki(193)所蒐集的資料進行了比較分析。根據鱗片數目、頭型、色斑以及分布區域不同,確定中國蝮蛇可分為3個亞種,即中介亞種、短尾亞種及日本亞種。
秦嶺是黃河和長江水系的主要分水嶺,一直起著我國南北兩大部分的分界作用,所以在動物地理的分布上,都認為是古北界與東洋界的天然障壁,這不僅對鳥獸有效,對蛇類的分布更為有效。但秦嶺東 段從伏牛山往東,山勢突然低落,與華北平原接壤,分布於秦嶺以南的短尾亞種通過這個地區與古北界的中介亞種相遇,形成兩個亞種的同域分布區。
明顯而有趣的例子是:在陝西,洋縣和周至兩地相距甚近,但中間隔著秦嶺主峰太白山及首陽山,在山南洋縣採到的蝮蛇是短尾亞種,在山北周至採到的則是中介亞種,表明秦嶺對這兩個亞種是起著地理隔離的作用的。
尖吻蝮
俗稱五步蛇、百步蛇、翹鼻蛇等。頭呈三角形,吻端突出且向上翹起,體背灰褐色,布有灰白色菱形方斑,腹面白色,有多個明顯黑色圓斑,體長可達1.5米。分布於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灣、湖北、湖南、廣東、廣西。生活在海拔100-1300米的山區、丘陵地帶。
中介蝮
主要分布在秦嶺以北地區,東起內蒙古,西到新疆,在動物地理區劃上,屬於古北界蒙新區及華北區的黃土高原亞區的西部。
中介蝮數量特多的地方,已發現有兩處,一處在黑龍江西部,靠近蒙古的卓山車站附近,站北共有6個山頭,長約3公里,寬一兩公里不等,是鐵路局的採石場,其中1~3號山頭因蝮蛇太多而停止開採。另一處是蛇島,面積僅1平方公里左右。過去有人(長谷川秀治在1932年時)估計說的島上有蝮蛇50萬條,這顯然是誇張了。1957年,在島上考察之後,我們估計大約有5萬條蝮蛇。1979年,遼寧蛇島考察隊在島上作了數量分布調查,認為現存蝮蛇約有2萬條,這和我們當時的估計比較接近,因為該島在1959年以後曾遭火災及濫捕,損失的蝮蛇是相當多的。
蛇島的中介蝮多棲息在石縫、草叢及樹枝上,靜止不動,頭部仰起向著天空。當小鳥停落在它附近時,即迅速向小鳥襲擊。常見一棵小樹上有幾條蝮蛇。在一株高約兩米的欒樹上曾見有21條,一棵櫻樹上見有25條。小鳥稀少時,多潛伏於草叢及石縫中。例如:1957年9月15日,島上小鳥極少,所捕獲的413條蝮蛇中,草叢裡捕到的占54.52%,岩石上捕到的占43.61%,樹上捕到的只占1.87%。
短尾蝮
短尾蝮主要分布在秦嶺以南,南限約在北緯26°附近,屬於東洋界華中區及西南區的一部分。但山西、河北、山東及東北三省是這兩個亞種的同域分布區。Smith(1943)把蝮蛇分布的南限延伸到北部灣的一個小島上,這是嚴重的錯誤,他所說的這個小島叫做小龍山Syoryuzan島,其實就是蛇島,在遼東半島南端的西面,並非雷州半島的西面。
短尾蝮的洞穴多在向陽的斜坡上,洞口直徑為1.5~4.5厘米,洞深可達1米左右,大多利用蛙、鼠等挖鑽的舊洞。
竹葉青
Trimeresurus stejnegeri俗稱青竹蛇、刁竹青、青竹標。頭呈三角形,頸細,眼紅色,體背呈草綠色,自頸部以後形成左右各一條白色縱線,或為紅白色側線,或為黃色側線,尾焦黃色,體長60-90厘米。廣泛分布於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灣、河南、湖北、湖南、廣東、海南、廣西、甘肅、四川、貴州、雲南。生活于山區樹叢或竹林,常棲息於溪澗邊灌木雜草或山區稻田田埂雜草,或宅旁柴堆、瓜棚。
日本亞種
在我國只分布在台灣省。與日本群島所產的相同。
銅頭蝮蛇
銅頭蝮蛇是南美蝰蛇科的一員,它們行動敏捷、善於偽裝,受到騷擾會毫不猶豫的攻擊。這種蛇在其所在的國家有叮咬人的記錄。
黑眉蝮蛇
黑眉蝮蛇,屬劇毒蛇,生活在大連市旅順口區西北面的渤海之中。
在遼東半島,位於大連市旅順口區西北面的渤海之中距旅順港25海里處有一個總面積不到1平方公里的蛇島(自然保護區)。該蛇島是世界上惟一一座生存單一品種黑眉蝮蛇的島嶼,在只有0.73平方公裡面積的小島上生存著近2萬條劇毒蛇。在蛇島上,仍存活著世界奇蹟:惟一一種既冬眠又夏眠的蝮蛇,這種蛇一年只捕食幾次就可存活下來,島上的其它動物都滅絕了,極強的生命力使它們在島上生存繁衍幾千萬年。
人工繁殖
孵化
仔蛇2~3年性成熟,可進行繁殖。蝮蛇的繁殖方式和大多 數蛇類不同,為卵胎生殖。蝮蛇胚在雌蛇體內發育,生出的仔蛇就能獨立生活。這種生殖方式胚胎能受母體保護,所以成活率高,對人工養殖有利,每年5~9月為繁殖期,每雌可產仔蛇2~8條。初生仔蛇體長14~19厘米,體重21~32克。新生仔蛇當年脫皮1~2次, 進入冬眠。
養殖場設定
蝮蛇養殖場要根據養殖數量建造。飼養密度一般為每平方米不超過15條,有缸養、室內養、室外場地養。少量的可用缸養,缸口需加能透氣的蓋。室內養和場地養要用水泥抹光滑,以防鼠挖洞和蛇鑽洞逃走。
飼養管理
蝮蛇新陳代謝緩慢,飽食後幾天甚至幾十天不吃食物,也不會餓死,但要提供飲水。蝮蛇是肉食動物,主要以小型動物為食,可將魚、蛙、蟲、鼠、肉塊及鳥、雞鴨蛋等投入飼養場地,讓蝮蛇隨時吞食。還可在飼養場地設定有誘蟲燈誘來昆蟲供蛇捕食。蝮蛇的牙齒無咀嚼能力,食物都是被整個吞入胃內,靠消化能力很強的胃液。飼養場地要保持清潔衛生,及時清掃,清除病蛇、死蛇。池內飲水要經常更換。飼養員最好經過培訓,嚴防蝮蛇傷人(要備好蛇傷藥物)。
越冬保護
飼養蝮蛇保護過冬十分重要,不論採取什麼方法,都要嚴防鼠害,要經常檢查越冬場所的溫度,防止凍傷蛇類。在冬眠前,要供足食物,增加蛇體的營養貯備,為安全越冬創造良好條件。可採取下列方法保護蝮蛇安全越冬:
① 砂器越冬法。在木箱內鋪一層20厘米厚的細砂。把蟄眠的蝮蛇放一層在砂上,再鋪細砂20厘米,再放一層蛇,如此反覆,直到木箱裝滿蓋好,然後把木箱置於0-2℃的窖內。第二年春暖時,將蛇箱搬人養殖場,讓蛇爬出。
②鑽孔修巢越冬法。在飼養場地,用鐵釺鑽深孔,讓蝮蛇爬進洞內越冬,然後將洞口蓋土20厘米。來年春暖除去覆土,讓蛇自然爬出。
③挖坑堆石越冬法。在飼養場內,挖深1. 5-2米的坑,內堆亂石、雜草等,待蛇爬進石縫冬眠後,再覆土20厘米,待到春暖後清除覆土,蛇會自然爬出。
蛇毒採集
為保護毒蛇資源,宜採用活蛇取毒,這裡介紹自咬取毒法。此法用左手抓住蛇頸,右手拿盛毒器塞人蛇口,使蛇出於本能而狠咬盛毒器,促使其挑出毒液。新取的蛇毒要立即用真空乾燥器乾燥使其含水量不超過5%,以防蛇毒腐敗變質,乾燥毒粉可用黑色紙或錫箔紙包緊存放乾燥處待售。蝮蛇取毒不可過於頻繁,以每月1次為宜,1年可采毒6-7次,冬眠期不能采毒。采毒時要嚴防毒蛇傷人,一旦發生傷害,應立即採取緊急自救措施,並儘快到縣級以上醫院注射蝮蛇抗毒血清,確保全全。
咬傷的處理
結紮材料
可就地取材,在咬傷的上部5~10 cm用布條、紗布、繃帶或繩子做環形結紮,越早越好。但應注意結紮帶過細或結紮過緊,尤其是指(趾)端結紮者,易發生壞死導致截指(趾)。因此,應使用寬而扁的結紮帶,勿過緊,僅短時限制淺層靜脈和淋巴回流即可,待傷口處理及套用抗蛇毒藥物治療後即可解除結紮帶。
切開清創排毒
可使含有蛇毒的淋巴液儘快排出,肢體消腫快,症狀緩解迅速。在嚴格消毒後,以牙痕為中心做“+”字形切開,深達皮下組織,用3%雙氧水、生理鹽水徹底沖洗清創。應注意切開不宜過深,有淋巴液溢出即可,過深易致出血過多。擴張引流口2次/d,以保持引流口通暢。蛇咬傷蛇毒於數分鐘後即可被吸收,且切開後創傷加重,易造成局部感染、組織壞死,因此,對就診距咬傷時間過長,超過1 h者不主張再行切開排毒,僅行傷口常規清創。對傷口局部皮膚青紫、肢體腫脹明顯的患者,於傷口周圍組織與腫脹近端處套用0.5%普魯卡因20 ml加α-糜 蛋 白 酶4000~8000 IU做環狀封閉,以破壞蛇毒,減輕組織壞死。
全身治療
蛇毒對血管內皮細胞、血細胞以及心肝等組織均有嚴重破壞作用,為此應注意補液擴容、糾酸、抗感染、防治出血、利尿劑及大劑量維生素C,及時糾正水、電解質紊亂,並給予營養支持療法等綜合治療措施,以保護和維持重要臟器的功能。
藥物治療
抗蝮蛇毒血清的套用
確診後首先套用精製抗蝮蛇毒血清6 000~12 000 U靜脈滴注,可以中和進入人體尚未結合的毒素,阻斷蛇毒對機體多系統器官功能的損害,是治療蛇咬傷的關鍵。一般根據病情輕重決定用量,症狀較輕者1支(6000 U),重症患者首次用2支,於24 h內可酌情再用1~2支。使用時要警惕過敏反應,可同時套用抗過敏藥物和皮質激素,並嚴密觀察全身情況。本組276例在給藥的同時,加入地塞米松10 mg,均未發生過敏反應。
腎上腺皮質激素 套用
腎上腺皮質激素可提高機體對蛇毒的耐受性,增加應激能力,抑制和減輕組織過敏反應和組織壞死,還可減輕炎症和中毒症狀,抑制溶血,防止休克及血清反應,被認為在西藥中除抗蝮蛇毒血清外,是唯一可以降低病死率的治療藥物。常規宜早期大劑量套用,可給予地塞米松10 mg/d靜脈滴注,套用時間不宜過長,一般連續套用3 d左右。
套用抗生素及精製破傷風抗毒素
常規給予精製破傷風抗毒素1 500 U肌肉注射,並套用抗生素預防感染。一般採用廣譜抗生素,青黴素鈉640萬U加入09%氯化鈉注射液250 ml靜脈滴注,1次/d。如體溫不能控制或有敗血症,應進行細菌培養及藥物敏感試驗,選用有效的抗生素。
套用季德勝蛇藥
片 清創後取季德勝蛇藥100片左右捻碎後加75%乙醇溶液拌成糊狀,均勻塗在傷肢表面至腫脹近側端上方約5 cm處(注意傷口處不塗),塗滿為宜。塗藥處要經常塗抹,以保持濕潤。口服季德勝蛇藥片,首次20片,以後口服1次/6 h,10片/次。
護理
密切觀察病情變化
蝮蛇咬傷,病情危急,中毒症狀複雜,變化迅速,蝮蛇毒是混合毒,它能直接對系統器官造成損害,導致多系統功能衰竭乃至死亡。因此,對蝮蛇咬傷患者應樹立病情危急意識,按危重患者進行觀察護理。 ①嚴密觀察患者意識及生命體徵的變化,監測呼吸、脈搏、心率、血壓1次/30~60 min;②詳細記錄24 h出入量並觀察尿量、尿色的變化,保持大便通暢,及時留取檢驗標本;③注意患肢傷口周圍皮膚青紫、腫脹、壓痛程度與消退情況,傷口處皮膚、皮下組織有無壞死感染等。傷口換藥1次/d,嚴格執行無菌操作,以防感染,影響癒合。
注意觀察全身中毒反應
蛇傷後常在1~6 h出現頭暈、眼瞼下垂、視物模糊、復視,是早期中毒的特徵之一。如有胸悶、氣急時給予吸氧2~3 L/min及心電監護等。蝮蛇咬傷後5 d內應特別注意觀察患者有無胸悶、氣急、心悸、脈搏細速、臉色蒼白、四肢厥冷、尿呈醬油色等呼吸麻痹、循環衰竭與急性腎功能衰竭的症狀與體徵。一旦發現先兆症狀及時報告醫師,積極採取搶救措施。
觀察輸液 反 應
蝮 蛇 毒 中 的 毒 素 成 分 可 引 起 組 織 水腫、炎症反應及劇烈疼痛,有的出現肺部瘀血,肺循環障礙,致右心負荷加重,加之蛇毒毒素損害心肌,若輸液過多過快,更會加重心肌負荷,誘發心力衰竭。輸液滴速一般不超過30~50滴/min。
心理護理
蝮蛇咬傷患者因突然被毒蛇咬傷,局部及全身症狀明顯,懼怕生命有危險或傷殘、失明等,往往有恐懼心理,精神十分緊張,情緒不穩定等。護士應主動了解掌握患者的心理反應,認真細緻而且耐心地做好各種解釋和安慰工作,消除患者的悲觀、恐懼情緒和不必要的思想負擔,使其心情穩定、意志堅強,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積極地配合治療。同時護士的舉止要和藹、親切、溫柔。
毒蛇家族
介紹世界上的毒蛇,讓人們對毒蛇有一些新的認識和發現,了解毒蛇,認識毒蛇,才不會面對毒蛇的時候恐懼 |
世界毒蛇大全
世界上生長這許許多多的毒蛇,而這些毒蛇往往都是致命的,大家小心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