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義
“虛不受補”這句俗話包含著幾層意思:第一,一個身體十分虛弱的人,要想一下子變得十分強壯,一口吃成一個胖子,往往是事與願違的。藥力太猛的補劑,對這類人並不合適。這類人需要一步一步的來,補品服用後要經消化吸收才能起作用。
第二,一些腸胃功能不佳,消化吸收狀況很差,甚至濕熱很重,舌苔厚膩,平時吃飯都覺得不太消化的人,再服用滋補品,症狀必然加重。對這些人,醫生往往要給開路藥,使其腸胃中的濕熱得以清除,腸胃功能恢復,舌苔乾淨,吃東西不覺得脹滿,方能進食補品。
第三,對一些新近患病的人,首先要將疾病徹底治癒。如病人患有感冒、咳嗽、咯痰,則應先將感冒咳嗽治癒,所謂“祛邪務盡”,方能進補。否則,就像“關門留寇”般,不但補藥吃進去令人難受,感冒咳嗽還會粘膩難愈。
形成原因
脾胃虛弱是導致“虛不受補”的主要原因。由於胃的消化與脾的運化功能差,而補品又多為滋膩之品,所以在服用後,不但不能被很好地消化吸收,反而增加了胃腸負擔,出現消化不良等症狀。治療雖雲“虛則補之”,但溫熱藥均不能接受,藥性略溫,即感“上火”而出現熱象,此熱藥重傷其陰之故。
如虛不受補之體,又患虛性腎病,則桂附等溫熱藥不用或用少量,只可用平補、清補之品,如生地、天冬、麥冬、石斛等,緩緩調補之。又患脾胃病虛不受補之體,如人參、黨參均不可用,經濟條件好者用西洋參,條件差者可用太子參;白朮較燥,可用焦白朮;扁豆健脾,嫌其空氣,改用扁豆花,其他亦多用花,如佛手花、厚朴花、玫瑰花等。治慢性病用藥之量宜輕,服藥見效後,逐漸加大藥量,治療虛不受補之人,當如此。
辨體質調脾胃
在臨床上,脾氣虛進補後出現各種不良反應的情況最多見。從中醫的望聞問切上看,這一類人經常食少腹脹、少氣懶言、大便稀溏、肢體倦怠、面色萎黃、舌淡苔白。通常,脾氣虛的人群,在進補前應先健脾,比如可以服用參苓白朮散,人參健脾丸,也可多用山藥、扁豆、薏苡仁、白朮等煲湯飲用。等脾胃功能有所恢復、脾不虛時再進補,才能保證吃進去的補品能夠正常消化吸收。還有一些人,平日裡好食辛辣肥甘,日久化熱生火,積熱於腸胃,表現為胃部灼熱、嘈雜。進補後,常常會腹脹而不能消化。這就屬於脾胃有火的表現。雷海燕指出,像這一類人進補前就應先清火,可用麥冬泡水喝,或喝苦丁茶、或吃菜時多吃苦瓜、黃瓜、青菜,等胃火退後再進補。
另外,老年人消化力比較弱,常會積滯宿食,而出現厭食的表現,進補後也會出現胃部飽脹,口臭便臭等表現。老年人進補前,應先“消食和胃”後再進補。比如飯前先服陳皮、山楂、神曲等開胃藥,飯後可服香砂養胃丸,身體較好的可適當服用平胃散或保和丸。平常可用炒谷、麥芽泡水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