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波傳

蘭波傳

《蘭波傳》是2008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法)讓-呂克·斯坦梅茨。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蘭波傳蘭波傳

蘭波短暫的一生頗具傳奇色彩。作為少年叛逆者,他流浪巴黎,甘願和乞丐混跡一起;作為“腳底生風”的漂泊者,他一次又一次地逃離那“極為愚昧”的故鄉,到外面去呼吸“自由”的空氣。他聲稱自己是“通靈者”,而人們給他貼上“小流氓”、“同性戀者”的標籤。本書作者以濃重的筆墨描寫了蘭波那放蕩不羈的性格,描述了他對未知世界的迷戀;他向傳統習俗宣戰,並與之決裂;他追求自由的美夢一再破滅,進而放棄文學,熱衷於到東方去旅行,去追尋新的“彩圖”。

作者簡介

讓-呂克·斯坦梅茨(Jean-LucSteinmetz),法國詩人,文學評論家兼南特大學文學教授。他於1989年編撰出版了蘭波作品全集(三卷本),還撰寫了《斯特凡·馬拉美傳》、《貝特呂斯·博雷爾傳》以及論述詩歌理論的多篇著作。

譯者簡介:

袁俊生,1955年3月生於北京。1978年畢業於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並留校任教。1979一1984年曾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巴黎)工作,現任副譯審。主要譯著有《約翰·克利斯朵夫》、《磨坊信札》、《一彈解千愁》、《卡薩諾瓦傳奇》、《莫斯科目記》、《永遠的小王子》、《齊達內傳》,以及《上升的徵兆》、《前世今生》、《永別》等。

目錄

中譯本序

再版序言

前言

第一部 沙勒維爾的中學生

第一章 童年的生活片段

第二章 人文科學

第三章 一位名叫伊藏巴爾的老師

第四章 歷史

第五章 新詩歌

第二部 與“可憐的兄長”在一起

第一章 結識“醜陋的傢伙”

第二章 折磨、祈禱以及苦難的征程

第三章 在英國的兩個“季節”

第四章 羅什村,久違的勝地

第五章 決裂

第三部 異國他鄉

第一章 下地獄者的手記

第二章 在倫敦的。年輕的巴黎人”

第三章 1875年:支離破碎的一年

第四章 爪哇之旅

第五章 痴迷的旅行者

第四部 非洲的冒險

第一章 亞丁,“醜陋的山岩……”

第二章 哈勒爾,鬣狗的城市

第三章 “累人的任務”

第四章 紹阿的軍火商

第五章 赴埃及休假之後重返哈勒爾

第六章 病痛與死亡

致謝

蘭波生平和創作年表

參考文獻

譯名對照表

前言

拙作《蘭波傳》出版的那一年恰逢蘭波逝世一百周年,此後八年的時光又過去了,我們注意到有關蘭波的研究似乎停頓下來。倒不是因為年輕學者們缺乏研究熱情,他們對這位“腳底生風的人”一直很感興趣,而是因為有些因素似乎暫時抑制了研究的激情,在十年當中,對蘭波的研究曾掀起一個小高潮,1982年在塞里奇組織的研討會(由阿蘭·博萊爾、讓-保羅·科塞蒂以及斯蒂夫·墨菲等人組織)以及皮埃爾·布呂內爾對《地獄一季》,安德烈·居約對《彩圖集》的研究都對那個小高潮起到了推動作用。這些研究熱情大概在1991年達到頂峰,各種研討會和出版物。

精彩書摘

第一章 童年的生活片段

這一次,我不會到沙勒維爾去。我不會穿越火車站前的小廣場,雖然廣場上聳立著蘭波的半身雕像。我也不會追尋大家業已熟悉的老路,比如梯也爾街(以前稱為拿破崙街),蘭波就是在那兒出生的;比如波旁街,蘭波在那兒度過了童年時代;再比如瑪德萊娜沿河街道5號甲,蘭波在那兒寫下了《醉舟》。我不會穿越笛卡爾廣場,也不會走進市立圖書館,更不會去蘭波當年念書的那所中學,以前他曾是這所中學裡最有前途的學生之一。當然,我也不會走進“老磨坊”,這是一所高屋頂的漂亮建築,現已成為蘭波博物館。我不會注目觀看馬斯河,川流不息的河水帶走了所有的夢境。蘭波正是在這些地方度過他的童年,然而這地方像羈絆一樣束縛著他,他以頑強的意志衝破這個羈絆,意志與詩歌融合在一起。說實在的,在最初那種幻覺般的發現消失之後,即使以細心、虔誠的觀察者身份回到這個地方,也不會看到任何新的東西。除了證實他早已離開人世之外,沒有發現任何新東西。蘭波生前曾就自己真的存在於世思索過,況且他發現自己的存在好像看不見似的,儘管他做出那么多標新立異的事,引來那么多好奇的目光。“有些我碰見過的人或許根本沒有看見我。”不論是傳說,還足史實,他從此構成一幅圖像。從難以逾越的距離來看,從無法理解的人生軌跡來看,人們感覺到的恰好是他的失落感,他那故地的真實狀況也印證了這一點。

我在尋找一個人,可實際上只是碰到一個虛構的想像,這是由他的作品、私人信件和官方檔案構成的想像,然而這些作品或檔案只給我提供某些與史實相近似的提示。當然,將這些文字聯繫起來的東西正是一個生命的主線,但這個生命卻以逃避,以出走作為自己生存的前提。這個生命就像是一種現象,一道耀眼的光芒,一道像他的眼睛那樣的藍色光芒。

有關這位“夢筆生花”詩人的最初文字就是他的出生證。和受洗禮證。所有人都會秉承自己先祖的特徵,這位將來雲遊四方的人也不例外,他像每個人一樣.也要接受遺傳定律的制約,而遺傳定律會長期地影響晚輩的身體及言談舉止。家長始終在編織著某一命運,在生命、基困及必要的痛苦中都能看到家長的影子。

讓-尼古拉 居夫,現年56歲,土地出租者.沙勒維爾市人,1854年10月20日晚5時,前來本市戶籍管理處申報戶口。

其女瑪麗·卡特琳娜·維塔麗·居夫,現年29歲,無業,系弗雷德里克·蘭波之妻,於當日清晨6時在位於聖母區拿破崙街的讓一尼古拉·居夫家生下一個男性嬰兒,弗雷德里克·蘭波現在里昂第四十七步兵團任上尉,並駐紮在里昂,他們為孩子取名為讓一尼古拉·阿爾蒂爾,阿登省第二區沙勒維爾市戶籍管理員弗朗索瓦·多米尼克·勒馬勒將此登記在冊。普羅斯珀·勒泰利耶,現年56歲,圖書經營者,巴蒂斯特·埃默里,現年39歲,市政府職員,二人均為沙勒維爾人,他們在場為戶口申報人作證。在閱讀本證明之後,戶口申報人及證人在本證明下方簽字確認。

居夫 埃默里

勒泰利耶 勒馬勒

從那時起,人們注意到孩子的父親蘭波上尉並不在家,他當時駐紮在里昂。這個看似無關緊要的徵象後來卻演變成極大的弊端,夫妻二人對此飽受痛苦,甚至鬧到分手的地步。蘭波是在居夫家裡出生的,一個月後,即11月20日,他接受了洗禮,從那時起,他便完全被託付給外祖父家。蘭波後來和他兄妹一樣,對父親家一無所知。

帕泰諾·貝里雄依照岳母蘭波夫人的回憶,向我們描述了弗雷德里克·蘭波,說他“是箇中等身材的人,金黃頭髮,藍眼睛,天庭飽滿,鼻子很短,且微微向上翹著,嘴唇有些厚,在下巴處留著一綹鬍鬚,這是當時時髦的樣式”。弗雷德里克於1814年10月7日出生在多勒,他母親是一個農戶的女兒,父親是個裁縫,他從18歲起便選擇了軍人這一行當。他從士兵一步步地被提拔上來,從1841年起,他就駐紮在阿爾及利亞。那時正是殖民統治的高潮期,法國軍隊在比若元帥的指揮下同阿卜·埃爾一卡德的軍隊作戰。1845年,弗雷德里克被晉升為少尉,接著被任命為塞杜鎮阿拉伯處的主任,這裡距特萊姆森僅50公里。他主要負責行政方面的事務,針對各類不同的問題起草報告,他總是抱著滿腔的熱情去完成自己的本職工作,那時大多人都認為這是一項令人厭煩的工作。此時,我想起了那位綽號叫“狼人”的貝特呂斯·博雷爾,此人自1846年起擔任穆斯塔加奈姆的殖民監察官。想像這兩個人能在一起碰面絕非是徒勞的空想,但弗雷德里克不是詩人,而博雷爾也沒有任何行政官員的才華。命運就是這樣形成的:當博雷爾在其思想的城堡里為其《消沉的馬斯河》編寫韻文時,弗雷德里克則精心地起草重要的報告,在他看來,起草報告是遠遠不夠的,他還撰寫了一篇《軍事口才論文》,寫這篇文章既出於消遣,也出於某種信念,這讓人覺得他的口才一定和他的文筆一樣充滿了靈氣。這類特殊的文學並

不像人們想像的那樣十分罕見,比若元帥手下的許多軍官都用優美的文筆來炫耀自己,從而給我們留下許多典雅的文字,讓我們從中看到他們的修辭天賦。弗雷德里克顯然比一般人要聰明。而且他非常珍惜自已所寫的文字,那是他在既遙遠又不十分太平的阿爾及利亞利用空隙時間所寫的文字,他把這些文字帶到沙勒維爾(後來就放在那裡)。蘭波小時候常常翻閱父親寫下的這些文字,但有些篇幅上還書寫著稀奇古怪的字母,這引起小蘭波的注意,其中有~本阿拉伯語字典,父親在上面寫下了評註。另外還有一些“阿拉伯草稿”,裡面有一篇“筆記,標題是《玩笑與文字遊戲》等”,以及“對話及歌曲集,這對學習阿拉伯語的人來說是很有用的”。

1848年革命後,駐紮在奧蘭的部隊,其中包括蘭波中尉所屬的野戰營,宣布支持共和國。弗雷德里克在那兒一直駐紮到1850年,那一年他回到法國。兩年後,他被晉升為第四十七步兵團上尉。現在,人們依然不知道這位在國外度過青春年華的士兵怎么會結識一位阿登省的姑娘。但軍人的生活常常讓他從一個營地輪換到另一個營地。1852年,他被派到梅濟耶爾營地,這是距沙勒維爾很近的一個小城,今天此城已劃歸沙勒維爾管轄。一到星期天,軍樂隊的樂手們便拿著亮錚錚的管樂器,戴著紅色軍帽,來到沙勒維爾的音樂廣場上為大家演奏,讓附近的居民歡樂一番。維塔麗·居夫時年28歲,剛剛搬到城裡來住,到廣場上來看軍樂隊表演也算是散散心吧。她個子很高,舉止莊重,她那副矜持的樣子和美麗的藍眼睛也能迷倒許多男人。蘭波上尉注意到了她。他們依照當時的禮儀認識了對方,恐怕這也和那些想撮合這門親事的人不無關聯,他們注意到兩個人還是心儀對方的。

維塔麗於1825年3月10日出生在羅什村,這個村子距沙勒維爾50公里。她的童年很不幸,在5歲的時候,母親就去世了,從那以後,她就一直住在這個小村莊裡,和父親讓一尼古拉、哥哥讓一夏爾·費利克斯(生於1824年)及弟弟夏爾一奧古斯特(生於1830年)在一起生活。她很快就接替母親,將所有的家務活都承擔下來,這些家務活整整一生都壓在她身上。

居夫一家是體面的農民家庭,他們家族有案可查的歷史可追溯到大革命之前。蘭波後來在《地獄一季》中毫無窘意地申明:“……我出身低賤。”其實他的遠祖並不是缺食少穿的窮人。他的外高祖父讓一巴蒂斯特·居夫手裡有豐特尼耶莊園,那是一座古修道院。隨著時間的推移,外高祖父把馮克、敘菲利等鎮周圍的土地買過來,漸漸變得富裕起來,最後在羅什村落下腳來。他的兒子們繼承了他的財產,接著孫子讓一尼古拉又繼承了父輩的財產,讓一尼古拉的孩子們就在這片土地上成長起來。維塔麗年輕時就很勤快,而且道德觀念極強,但她的兄弟卻恰好相反,他們倆性情乖戾,生活也很放蕩。1841年,年僅17歲的讓一夏爾·費利克斯便離開阿登省,跑到阿爾及利亞去當兵,那是為了躲避一件不光彩的事,要不然他非得被輕罪法庭送進監獄不可。他去阿爾及利亞的時候,蘭波中尉恰好駐紮在那兒。讓一夏爾·費利克斯只是在妹妹維塔麗結婚之後才返回法國,那時他的皮膚被曬得黝黑,村裡的人給他起了一個綽號,稱他是“非洲人”。至於說弟弟夏爾一奧古斯特,他整天什麼活也不乾,就知道飲酒縱樂。1852年,他還是結婚成了家。從那時起,新婚夫妻似乎使居夫這個大家庭產生了矛盾,結果維塔麗打算離開這個家。於是父親讓一尼古拉便把羅什村的土地交給夏爾一奧古斯特去經營,他給女兒準備了一份豐厚的嫁妝。他們父女倆離開羅什,搬到拿破崙街12號的二樓居室里,這裡位於聖母街區,距市中心不遠。夏爾根本沒有能力管理他的財產,守著酒罈子一天天地消沉下去,而且還拋棄了妻子。1854年,在神秘地失蹤多年之後,哥哥費利克斯回到家鄉,於是弟弟便把這份家產轉讓給哥哥。從那時起,他便在省內各地到處流浪,靠給別人打短工生活。家鄉的酒好像讓他活得很長壽,他一直活到1924年,在度過遊手好閒、專橫任性的一生後離開人世。蘭波的傳記作家戈德紹上校曾一再強調居夫兄弟這種不順從、好叛逆的稟性。蘭波還真的像他們!其實他並不了解這兩個舅舅,只不過是聽人傳言,對他們的舉止有所耳聞罷了,因為他母親大概對自己兄弟的事什麼也不想說。懶惰,酗酒,流浪正是蘭波生活中的“慣例”,但人們不應將此歸咎於祖傳的陋習,這也是不可能的。所有的一切都表明,他後來所推崇的方法,即“清醒地讓所有感官錯亂”與酒鬼夏爾及“非洲人”費利克斯的榜樣沒有任何關聯。相反,人們應該相信,在蘭波看來,他母親一直代表著久居一隅而又令人厭倦的穩定生活,所有的習慣在編織著他們每一天的生活,甚至壓制了他的夢想和希望。

在羅什居住的那些年,她確實過的是聽天由命的日子,她進過國小學堂,但很早便習慣於做家務,成為操持這個家庭的女主人。夏天,到了收割莊稼和草料的季節,她和男人們一起幹活。後來,她搬到沙勒維爾來居住,這改變了她那沒有歡樂的世界,這個改變卻出乎她的意料。自從結識弗雷德里克之後,她打消了自己逆來順受的想法,也變得高興起來。顯然,未婚夫妻還是情投意合的。1853年2月,他們倆舉辦了婚禮,她帶來一筆可觀的嫁妝(3萬法郎),後來羅什村地產的收入也劃歸在她的名下。至於說上尉嘛,他儀表堂堂,在部隊里幹得不錯,而且還有晉升的機會。她愛這位帥氣十足的軍人,而他呢,在非洲孤獨地度過那么多年後,可以期待著在她身邊過上有人疼愛的安穩日子。

在他們結婚九個月後,結實的小弗雷德里克出生了,他的前途雖不如弟弟的那么輝煌,但他卻比弟弟活得長壽。從1853年5月起,蘭波上尉被派往裡昂駐防。他利用短暫假期回家探親,這次探親後,他有了第二個孩子,就是讓一尼古拉·阿爾蒂爾,未來的詩人,但孩子出生時,他未能趕回來,那時他正準備隨部隊開往克里米亞,拿破崙三世和英國人結盟,正試圖聯手攻打尼古拉一世的俄軍,以武力來解決棘手的東方問題。戰爭打響後,蘭波夫人極為焦慮不安,每天看報紙,查地圖,關注戰事的進展。詩人蘭波年齡太小,恐怕對此不會有任何記憶,但他後來注意到家裡掛著一幅描繪因克爾曼戰役的版畫(他父親並未參加這次戰役)。在諷刺詩篇《聖袍下的心》中,他倒更樂於向我們展示這樣一幅版畫,這幅畫掛在令人尊敬的有錢人拉比奈特家的客廳里。

因此,夫妻倆不得不天各一方,過上聚少離多的生活,這種生活最終導致夫妻二人徹底分手。維塔麗憧憬幸福生活的夢想也一天天地破滅了,所有的家務再次落到一個女人肩上,她得把家中的一切事情都承擔起來,還得照料幾個年幼的孩子。蘭波上尉最終安全地返回家鄉,但他只能看望一下妻子和孩子們,最多在家待上一周,他又得去履行一個軍人的職責,回到部隊後,他被派往格勒諾布爾駐防。這次短暫的探親讓他得到一個女兒,但嬰兒三個月大就夭折了。一年後,1858年6月15日,另一個女兒出生了。這是詩人蘭波的大妹妹,名字也叫維塔麗,但她沒有活到青春期就去世了,蘭波後來一直很疼愛這個妹妹,妹妹背著他悄悄地寫日記,通過她的日記,我們注意到,她是觀察詩人在1873年至1875年間日常生活的最樸實、最可靠的見證人。

那幾年的生活確實是平淡無奇,家庭中有新的生命來到人世,也有生命離開這個世界。父親讓一尼古拉於1858年7月去世了,蘭波夫人感到非常悲痛,她常常回憶起“善良的父親”,他是所有逝者中最讓她惋惜的親人。父親死後,她繼承了羅什村的那片耕地(她很快就將耕地租給幾家農戶)。此後不久,收穫季節過後,她作出一項重大決定:她把孩子們交給鄰居照料,獨自一人跑到斯特拉斯堡附近的斯克雷茨塔,去看望正在那裡駐防的丈夫。她守在丈夫身邊度過幾天。這個脾氣暴躁的女子做出這樣的舉動,實在令人吃驚。人們從中感覺到她那渴望愛情的決心,但這一渴望很快就再也不會表露出來了。上尉只是生養孩子的父親,而不是疼愛妻子的丈夫。1860年6月1日,他又讓妻子給他生下一個女兒,孩子取名叫伊莎貝爾,後來命運使這個小妹成為詩人蘭波的傳記作家,讓她去創建詩人的傳奇。

儘管這次短暫旅行讓蘭波夫人體驗到甜美的生活,但她很快又回到累人的日常生活之中。膝下的四個孩子不會給她任何喘息的時間,大兒子才剛滿7歲,最小的女兒還睡在搖籃里,而孩子們的父親又常年不在家。由於現在住的這問居室太小,無法容納這么一大家人,她離開這裡,搬到波旁街73號,這是沙勒維爾市的工人住宅區。後來,蘭波夫人搬了好幾次家,她總覺得找不到合適的居所。自從維塔麗到斯特拉斯堡探望丈夫之後,上尉不再是這個家庭的稀客了,雖然他在家的時間比以前長久許多,但並未給這個家庭帶來幸福。他幾乎不了解自己的孩子們,而且好像很難忍受他們,況且他和妻子的關係也不和睦。對於這位“生性喜歡到處漂泊,懶散而又粗暴的人”來說,所有的一切都成為不和睦的藉口。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