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俊生[原河北省教育科學研究所高等教育研究室主任]

袁俊生[原河北省教育科學研究所高等教育研究室主任]

男,博士學位,教授職稱,博士生導師,現任河北工業大學海洋科學與工程學院院長、教育部海水高效利用化工技術工程研究中心主任,中國海洋大學博士生導師;全國優秀教師、河北省省管優秀專家、河北省科技十大傑出青年、河北省有突出貢獻的優秀中青年專家、天津市優秀科技工作者、天津市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河北省中青年骨幹教師、河北工業大學教學名師。 長期從事化學工程和海洋科學領域的本科生及研究生教學、海洋化工領域的科研工作,研究方向為海水化學資源利用與保護,是教育部“海水資源利用化工技術”創新團隊帶頭人,在海水提鉀相關基礎理論和套用技術研究方面達到國際領先水平。主持完成的國際科技合作項目1項、國家“八五”、“九五”、“十五”、“十一五”重點科技攻關項目5項、省部級重要科研課題12項,以及多項橫向開發項目。獲國家發明三等獎1項、省部級科技二等獎3項、發明專利13項。

基本信息

人物經歷

袁俊生,又名袁瑞,曾用名袁鴻喜,筆名旭源。 1938年9月26日(農曆八月初三)生,男,河北省徐水縣安肅鎮(原城關鎮)北孤莊營村人,本科學歷,中共黨員,研究員。現任中國國學文化藝術中心專家委員會專家委員,國際紅學會副會長,河北省國學教育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河北省傳統文化教育學會顧問。

履歷

袁俊生[原河北省教育科學研究所高等教育研究室主任] 袁俊生[原河北省教育科學研究所高等教育研究室主任]

1949年3月——1953年8月在河北省徐水縣孤莊營村國小讀書。由於他待人誠懇、辦事公道、肯助人、才望高,所以幾年內一直擔任班長。1952年加入中國少年兒童隊(後改名中國少年先鋒隊),並任中隊長。1953年加入中國青年團(後改名為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

1953年9月——1955年8月在河北省徐水縣高林村完小讀高小。此間任學校青年團團支部書記(當時有教師團員和學生團員近30人)。

1955年9月——1958年8月在河北省徐水中學(後改名徐水縣鞏固莊中學)讀國中。此間任國中15班班長,兼第15團分支部組織委員)。

1958年9月——1960年8月,因學習成績優秀而保送在徐水縣第二中學(即原鞏固莊中學)高中二班讀高中。其間擔任學生會文藝部長,兩個月後改任學生會主席兼學校團委會宣傳部長。因政治上要求進步,於1959年3月加入中國共產黨。

1960年9月——1965年8月考入河北唐山礦冶學院(現名河北理工大學)冶金系稀有金屬冶煉專業(當時此專業為絕密專業,後由於國民經濟調整,將稀有專業條為有色專業)讀大學,五年間一直任冶金系學生黨支部書記。(當時學院六個系中只有冶金系和機電系設有學生黨支部)。

1965年8月大學畢業後留教,任冶金系有色重金屬冶煉教研室助教。但校方以系主任接班人為目標對其進行培養。

當時國家統一規定:“大學畢業生都要參加一年農村社會主義教育運動(即農村四清運動)後,在做所學專業方面的工作。”他和其他十幾位留校生一起被派往唐山地委四清總團、樂亭縣四清工作團參加農村四清運動。工作團所屬的王莊子分團分配他到蓮花池四清工作隊,任命他為第三工作組副組長(當時該工作隊共四個工作組),一個月後升任工作組組長。五個月後升任蓮花池工作隊副指導員。八個月後調任到中莊四清工作隊為指導員兼分片(每片設有4——8個工作隊)領導小組副片長。

由於他在學生時期一直擔任學校各級、各類學生幹部,將做學生工作積累的社會工作經驗運用於四清工作實踐,工作起來就得心應手。所以,他所領導的四清運動進展順利而迅速,成績突出。進而受到廣大民眾的擁護和領導的好評。《河北省四清工作通訊》和唐山總團所辦的《四清簡報》多次派記者進行採訪,報導其戰績。在1966年初他被評為唐山地區四清工作總團18名學習毛主席著作積極分子的第二名,並被總團確定為縣長、縣委書記接班人目標進行培養。後由於文化大革命的原因,上述所有組織確定的作為接班人培養的目標皆未實現。

1972年10月他調到河北師範大學教務處工作。這時由教師轉為教學行政幹部。1977年10月調入河北省革命委員會文教衛生辦公室(簡稱省文辦)高等教育組(簡稱高教組)工作。這時他由教學行政幹部轉為教育行政幹部。剛調進文辦,就派他參加河北省五屆人大一次會議大學秘書處工作。經短時間培訓後大會秘書處任他為報到簽到組組長(一般此類組長皆由縣團級以上幹部擔任)。由於工作成績突出,很受領導重視。會後,省革委辦公廳欲立即將其調入辦公廳。但本人願意從事教育業務工作而不願從事純行政性工作,故謝絕未進。五屆人大一次會議後,文辦領導又派其參加農村社會主義教育運動,到河間縣辛莊村,任工作隊副隊長。一年後返回高教組。

1978年高等教育組正式改為河北省高等教育局,他在高教二處工作。

1979年春開辦河北廣播電視大學,組織上調他參與籌建工作。當年10月調他到省電大教務處抓教學工作。

1984年3月舉辦全省的高等教育自學考試工作,組織上又調他到河北省高等教育自學考試委員會辦公室(簡稱自考辦)工作。(這時河北省高等教育局和河北省教育局已合併為河北省教育廳)。自考辦直屬省教育廳領導。

1985年3月5日,組織上調他到省教育廳所屬的河北省教育科學研究所高等教育研究室(簡稱高教室)工作,任高教室主任。兼河北省高等教育學會副秘書長,常務理事。

由於他才思敏捷、經驗豐富、博學多才、善於鑽研,且具有相當的政治思想水平,他職業性地參加高等教育研究工作後,撰寫的第一篇文章——《關於高校領導班子素質若干問題的探討》一文,寄給中國高等教育管理研究會,該會秘書處認為此文有創意、有見解、有水平,當即被錄用,並立即回信通知他持文參加1985年10月在廣西柳州召開的第二次全國高校管理科學學術會議。他的文章在全國學術大會上發表後受到與會者一致好評。會議推舉他擔任全國學術大會第三組(當時共劃分為四個組)召集人。會後此文被選入大會編撰的論文集中。1986年他撰寫的《運用系統論、控制論及決策理論科學地進行高效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探討》和《大學校長應該是社會主義教育家》等論文,分別發表在1986年在蘭州召開的中國高等教育管理研究會第三次全國學術研討會和在西安召開的全國大學校長素質學術討論會會議。會後,此兩篇論文又分別選錄於《高等學校管理科學研究》和《大學校長應是社會主義教育家》這兩部論文集中。

儘管他大學學習的是自然科學,但他在上學期間和參加工作以後的幾乎所有業餘時間,鑽研了大量的社會科學和人文科學方面的知識。再加之他在學生時期一直擔任學校的各級各類學生幹部,積累了豐富的社會實踐工作經驗。其本人又具有博覽群書、治學嚴謹和拼搏進取的特點。因而他的學術造詣較深。1985年5月,晉升為社會科學領域的高等教育管理副研究員,1997年7月晉升為研究員。又由於他在省內和全國高等教育學術界有一定影響,所以,他還兼任中國未來研究會教育分會智慧型開發中心主任,常務執委;兼全國毛澤東教育思想研究會理事,常務理事;兼河北省未來研究會理事;兼河北省高等教育情報研究會常務理事、常務副會長;兼河北省氣功科學研究會智慧型氣功委員會常務理事、副會長等十多個學術團體和學術組織的職務。並被聘為河北省體育總會全民健身氣功功法評審委員會評審;中國管理科學研究院學術委員會特約研究員。後在1998年,中國社會科學研究院和中國經濟研究院先後給他發來相關聘任專家表格等資料,分別欲聘其擔任特約研究員和高級研究員。由中國未來研究會、北京國際交流協會聯合主辦的國家大型綜合性期刊——《發現》雜誌於1988年創刊後,為了加強領導,於2001年10月發現雜誌社聘其任《發現》雜誌社副理事長。

主要貢獻

由於他頗豐的學術成果和較高的學術造詣在國內影響較大,所以國內出版的《中國百科學者傳略》、《中國當代高級專業技術人才大典》、《中國國情報告·專家學者卷》、《中國高等教育專家名典》、《中華成功人才大辭典》、《中國專家大辭典》、《新時期中國共產黨人》、《中國人才辭典》、《中國管理專家人才庫》、《世界名人錄》、《世界優秀科技專家大典》等20多部全國性大型人名辭書都載入其傳略。

2011年初,由李春(原河北省教育局副局長、“中心”主任、研究員)、袁俊生(國際紅樓夢研究會副會長、“中心”常務副主任、研究員)、劉良業(省教育廳史志辦原副主任、“中心”秘書長,作家、詩人,研究員)、劉新宗(原河北省教育報刊社社長、總編,書畫家,編審)、馬恆君(中國藝術工作者協會名譽會長、中國民族藝術家協會名譽會長、中國國學研究會名譽副會長、河北省周易研究會名譽會長、河北師範大學文學院博士生導師、教授)五人聯合發起,組成河北省傳統文化教育學會籌備組。李春任籌備組負責人,劉良業任籌備組秘書長。2012年7月15日 河北省傳統文化教育學會成立。袁俊生任河北省傳統文化教育學會顧問。

獲獎記錄

從1985年3月正是從事專職高等教育學術研究直到1998年退休的十三年期間,他在國內各級各類學術會議、學術刊物和報紙電台等方面發表60多篇學術論文。由於他的論文立意新、思想性強、視野寬廣並富有啟迪性,一旦在某一學術刊物上發表,往往出現各家媒體轉載的現象。比如,他撰寫的《世界性高教改革與發展趨勢》一文在《華北高等職業教育》這一學術刊物上發表後,立即引起其它學術刊物進行轉載。20世紀末21世紀初,國內出版的《中國教育管理精覽》、《中國跨世紀戰略文獻》、《改革開放與市場經濟》、《中華學人理論文獻》、《中國改革與建設巡視》、《中國當代思想寶庫》、《改革開放20年成果總覽》、《今日的輝煌》等20多部全國性大型社科文集都選錄了他的論文。由他組織編寫的,河北教育出版社1989年1月出版的專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概論》一書,榮獲河北省高等教育學會研究優秀成果獎。他獨自撰寫的,由河北省教育出版社1994年12月出版的專著《領導學概論》一書,榮獲河北省人民政府“八五年度”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三等獎。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