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藍釉燈,通高33.6厘米。燈上有小盤,盤中有圓柱形燈釺,下有燈柱,燈柱下有一大盤,盤下有喇叭形圈足。通體施藍釉到圈足,足內無釉。造型優美,色彩均勻,做工精細。極為難得的是它是中國首次發現的通體藍釉器物。專家考證,燒制這種藍彩器物的呈色劑是鈷,此種原料的來源,很可能是通過絲綢之路傳入唐代的一種裝飾原料。不僅如此,藍釉器物的燒制、上色也極為困難,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因而藍釉在唐陶瓷中使用很少。具體到藍釉燈,更是只有記載,以前從沒見過實物。藍釉燈以其華美、稀罕而入選為御用的喪葬明器。供皇陵之用,屬高檔陪葬物品。當時的建陵者為了保護墓內大批隨葬品被盜擾,在建造時曾煞費苦心。據說,建陵所用的沙來自伊河灘,土來自嵩山,沙用鐵鍋炒乾後墊在陵上,土用雞蛋清、小米湯調勻,覆於陵面,既堅固耐損,又防盜、防水。這樣,盜墓賊進去,就難免被乾沙吞沒了。
文物工藝
藍釉燈屬於藍釉瓷,是“唐三彩”的一種。唐代藍釉瓷窯口多集中於北方,主要有河北的邢窯、定窯,河南的鞏縣窯、密縣窯,山西的渾源窯、平定窯,陝西的黃堡鎮窯。五代時期,江西景德鎮也開始燒造釉瓷。邢窯釉瓷按其胎、釉的質地,可以分為粗、細兩大類。粗釉瓷的胎質又有粗、細之分,粗胎的一類胎色灰藍,胎質粗糙;細胎的一類胎體緻密,胎色較淡,但仍不夠藍,往往施一層藍色化妝土。粗釉瓷的釉質較細,有些還有細碎的紋片,釉色為灰藍或乳藍色,還有黃藍色。細釉瓷的胎色純藍,個別的藍中閃黃釉質很細,釉層中有微細的小棕眼,器物多施滿釉,釉色純藍或藍中微泛青色。邢窯釉瓷多是素麵無裝飾,唐代中期以後特別是晚唐五代,邢窯常常採用雕塑、堆貼、印花、刻花、壓邊、起棱、花口等裝飾方法。唐初定窯瓷器胎質較粗,胎色為青灰色,淘洗欠精者呈褐色,瓷胎均己燒結;藍釉器物內璧施滿釉,外施半釉,釉面光潤,積釉處呈灰色。唐代中期,胎土經過仔細淘洗,胎質堅硬,胎色純藍,釉直接施於瓷胎上,無化妝上,釉色乳藍,個別積釉處呈灰綠色或淺青藍色,釉質細潔失透。晚唐至五代時期胎土質地此前期更細,胎壁薄而輕巧,釉質細潔,呈乳藍色,器物除底足等接觸面外,均施滿釉。晚唐五代直到宋初,定窯還有帶有“新官”款字的精釉瓷,其基本特徵是:胎薄輕巧,質地細潔,呈純藍色;釉面滋潤,釉為乳藍色或藍中泛青色,除底足外,均施滿釉。一般講,“新官”款宇刻在胎薄細膩、製作精巧,釉色純藍或藍中閃青器物上的,屬於唐、五代時期;刻在釉色藍或藍中泛黃或部分微微閃青,有時帶有刻劃花裝飾器物上的,屬於北宋早期;刻在用覆燒法燒成,口沿無釉並帶有刻劃花裝飾的器物上的,則屬於北宋後期。
文化背景
藍釉燈是唐代陶瓷的傑出代表。唐代的陶瓷業,技術上取得了多項重要成果,陶瓷的產量和質量都有了很大提高。由於整個制瓷業技術的提高和改進,出現了大量瓷窯,而在所有的窯口中,以南方燒制青瓷的越窯(今浙江餘姚)和北方燒制白瓷的邢窯最受人們推崇,大體形成了“南青北白”的局面,越窯的青瓷和邢窯的白瓷代表了當時瓷製品的最高水平,同時著稱於世。陸羽《茶經》這樣評價:“邢瓷類銀,越瓷類玉”,“邢瓷類雪,越瓷類冰”。皮日休《茶甌詩》寫道:“邢窯與越人,皆能造瓷器。圓似月魂墜,輕如雲魄起。”段安節《樂府雜錄》記載,唐大中初年,有調音律官郭道源者,“善擊甌,率以越甌、邢甌共十二隻,鏇加減水於其中,以箸擊之,其音妙於方響。”李肇《國史補》中說,“內丘白瓷甌,端溪紫石硯,天下無貴賤通用之。”從唐代這些文獻記載可知,唐代邢窯生產的白瓷,其質量是十分精美的。釉色潔白如雪,造型規範如月,器壁輕薄如雲,扣之音脆而妙如方響。同時,也因其數量增多,又因其物美價廉,除為宮廷使用外,還暢銷各地為天下通用。唐三彩是一種盛行於唐代的陶器,藍釉燈就是典型的唐三彩瓷器。唐三彩以黃、褐、藍為基本釉色,後來人們習慣地把這類陶器稱為“唐三彩”。唐代是中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經濟上繁榮興盛,文化藝術上群芳爭艷,唐三彩就是這一時期產生的一種彩陶工藝品,它以造型生動逼真、色澤艷麗和富有生活氣息而著稱。唐三彩的生產已有1300多年的歷史了,它吸取了中國國畫、雕塑等工藝美術的特點,採用堆貼、刻畫等形式的裝飾圖案,線條粗獷有力。唐三彩是一種低溫釉陶器,在色釉中加入不同的金屬氧化物,經過焙燒,便形成淺黃、赭黃、淺綠、深綠、天藍、褐紅、茄紫等多種色彩,但多以黃、褐、藍三色為主。主要是陶坯上塗上的彩釉,在烘製過程中發生化學變化,色釉濃淡變化、互相浸潤、斑駁淋漓、色彩自然協調,花紋流暢,是一種具有中國獨特風格的傳統工藝品。唐三彩的在色彩的相互輝映中,顯出堂皇富麗的藝術魅力。唐三彩用於隨葬,做為明器,因為它的胎質鬆脆,防水性能差,實用性遠不如當時已經出現的青瓷和白瓷。
歷史來源
公元675年,一件震驚朝野的事情發生了,年僅24歲的太子李弘暴死於東都洛陽合璧宮綺雲殿。唐高宗聞訊,悲傷不已,詔令天下,給李弘冠以尊名,追封為“孝敬皇帝”,並下令以“天子之禮”厚葬於景山,是為“恭陵”。負責建陵的司農卿韋弘機,把正在龍門建造石窟的能工巧匠調來,精心設計,嚴格施工,把恭陵建造得宏偉高大,俗稱“太子冢”。李弘死後,其妃一直青燈獨照,不久抑鬱而終,追謚“哀皇后”陪葬恭陵。其寢陵在“太子冢”東北50米處,俗稱“娘娘冢”。她的墓室也是極盡繁華,隨葬品甚多。而國寶藍釉燈,正是深藏於這處大墓之中。
國寶收藏
民國初年,從南方來了一夥盜墓賊,在恭陵南邊偷偷地鑿了一眼豎井,企圖入墓盜竊。不料井沒打多深,就聽轟隆一聲悶響,井口冒出一股黃煙,周圍一陷,井口也就封得看不見了,井下的盜賊無一生還,留在上邊的盜賊以為孝敬皇帝顯靈發怒了,嚇得抱頭鼠竄。但幾十年後,又一批盜墓賊來到了恭陵,這一次,恭陵可沒有那么幸運。1998年1月30日夜,以張少俠為首的六個盜墓賊將恭陵哀皇后墓炸開,製造了震驚中外的“2.15”恭陵文物被盜大案。盜墓賊第一件盜挖出來的就是藍釉燈。隨後,盜墓賊將哀皇后墓室的寶物洗劫一空。盜墓當天,盜墓賊將包括藍釉燈在內的64件國寶分類打包裝箱,並將文物轉移藏匿。2月15日,管理陵墓的工作人員發現墓室被盜,立刻報警。洛陽警方勘察現場後,立即做出決定:控制海關出口,抓緊偵查,劃定重點,進行地毯式排查。排查進行到第五天,警方獲得了偵破“2.15”大案的重要線索。循著線索審查,得知恭陵被盜文物已經倒賣到了北京,藍釉燈已經脫手,國寶藍釉燈和眾多文物的下落基本明晰。特偵組立刻趕赴北京,請求公安部協助尋找線索,追回國寶。1998年2月27日上午,在北京市公安局的大力協助下,抓捕小組趕赴天津將重要文物販子於潤明逮捕歸案。於潤明交代,他是在北京某酒店收購這批文物的,大部分文物分別賣給了北京、天津的文物販子,只有國寶藍釉燈和一些比較貴重的文物,賣給了香港的翟某。
經請示公安部,並動用國際刑警,經過一連7天的抓捕,24件被盜文物分別從北京、天津追回,數名犯罪嫌疑人落網。訊息很快傳到了遠在香港的翟某耳中。翟某自知案件重大,非一般文物所比,遂派人四處活動甚至遠渡重洋,設法將已經賣出的文物高價收回。最後,翟某委託中間人將購買的文物逐一退回,並派專機將國寶藍釉燈送往北京。國寶被追回後,眾多文物專家被請到現場鑑別,看著一個個精美絕倫、很多見所未見的文物,專家們不由自主地一起驚呼:國寶!全都是難得的國寶!在收回的61件文物中,有19件國家一級文物、30件國家二級文物、12件國家三級文物,這些文物是唐代社會生活的形象載體,是研究唐代經濟、習俗、墓葬制度、服飾以及雕塑、燒制、施釉、彩繪工藝的珍貴資料,具有較高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這批文物代表了中國初唐時期陶瓷藝術的最高水平!這些文物的價值,實際上已宣告了11名犯罪嫌疑人的末日。1998年10月1日,在恭陵前,11名盜墓賊被就地正法。歷經劫難的藍釉燈被送回故地洛陽,珍藏於洛陽市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