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國故城
薛國故城位於滕州市南部的官橋鎮、距市區約17公里。“戰國時期這裡就是擁有六萬餘家的大都會”了。薛國故城是我國保存完好的古代城池之一。城分外城和內城兩部分。外城平面呈不規則方形,周長為10615米,城牆逶迤起伏,現存城垣高出地面4--7米,底部寬20至30米。夯層厚19--22厘米,夯窩直徑6--7厘米.有城門5座,南面2座,其它三面各一座,形成於戰國時期.居住遺址9處,制陶,冶鐵,冶銅,制骨怍坊10餘處.
內城在大城的東南隅,平面呈不規則長方形,周長2750米。牆寬10米左右,城壕寬8米,內城即西周、春秋的薛城.並一直延續到戰國時代。
介紹
內城北牆外有大面積龍山文化,岳石文化,商.西周、東周和漢代遺址,外城中部,有大規模的戰國至漢代的冶鐵遺址,地面上散布大量鐵礦石,煉渣和戰國、漢代瓦當。故城中央有一村名皇殿崗,地勢梢高出四周,多出“千秋萬歲”卷雲瓦當和銅兵器,相傳是薛國君主宮室基址,即是古代稱作的薛公台,或者是薛公逍遙台。唐代的大詩人張九齡有一詩為《陪王司馬登薛公逍遙台》,該詩寫到:
嘗聞薛公淚,非直雍門琴。竄逐留遺蹟,悲涼見此心。
府中因暇豫,江上幸招尋。人事已成古,風流獨至今。
閒情多感嘆,清景暫登臨。無復甘棠在,空餘蔓草深。
晴光送遠目,勝氣入幽襟。水去朝滄海,春來換碧林。
賦懷湘浦吊,碑想漢川沉。曾是陪游日,徒為梁父吟。
寬大的薛公台台址上,是今天的多半個皇殿崗村,在戰國田氏父子時期,高高的台址上曾經是方形宮牆,牆內宮殿樓閣,錯落有致,與高巍的薛國城池映璧生輝。
在皇殿崗薛公台東一華里處的尤樓村內東南部,有薛國廟遺址。
該廟原是奚仲廟,即商、西周、春秋、戰國前期的薛國宗廟、太廟,同時也是戰國後期田氏父子的薛國廟,漢代以後,由於受道教、佛教文化的影響,該廟隨塑造除了中國古代傳統神像諸如姜子牙、張倉、李天王、閻王等神像以外,還塑造觀音菩薩、十八羅漢、釋迦牟尼佛、彌勒佛、無量壽佛等。後來漸漸改名稱作東嶽天齊廟,或簡稱為天齊廟。古廟前後大殿內內曾是松柏蓊鬱,古碑林立。文革期間神像被毀,古碑被砸。現依然存在著後大殿等古廟遺蹟。薛城裡一帶世代傳言:“先有天齊廟,後有薛國城”。可見古廟比古城還要久遠。
城內東北部有孟嘗君陵園,薛國故城內東北隅,原有小山似的大墳丘,據史書記載是齊相孟嘗君田文及其父靖郭君田嬰之墓。今孟嘗君陵園為1991年以後陸續重修。
城北門外北部有毛遂陵園,原址在該處鐵路之東的老票房下東,1908年修津浦鐵路時遷移至鐵路西,新陵園為1991年重修。
1984年至1986午,山東省考古研究所在薛國故城發掘數百座春秋至戰同時期的古墓葬,出土文物數以萬計。1988年,薛國故城被公布為全國第三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薛國是古代黃河下游的一個歷史悠久的小國。據《通志·氏族》稱:"顓帝少子陽封於此,故以為姓,夏朝時期,陽的第十二世孫奚仲亦封於薛。”《左傳》載“薛之皇祖奚仲居薛以為夏車正”,故後人稱奚仲為中國造車鼻祖。
西周初年,“周武王封任姓後裔畛,復於薛國,爵為侯”。周顯王46年,為齊國所滅。任姓薛國自薛畛開始,相傳31世。齊滅薛以後,齊威王少子田嬰封於薛,謚靖郭君。田嬰去世後,田文繼封薛地,招賢納士數千人,諸侯國君主竟相求其輔助,他曾先後被齊泯王,秦昭王和魏昭王封為相
國。盂嘗君居薛後,對薛國城池擴建加固並發展商賈,重農桑,減賦稅,使薛國經濟繁榮,國力強盛。
薛國被秦滅亡後,設薛郡,漢至魏晉設薛縣,隋廢薛為滕縣屬地。薛國故城雖然歷經滄桑3000餘年,但雄姿依在,歷代文人墨客寫下了許多迫思懷古的詩詞文賦。明代徐天博在《過薛》中寫道:“西去官橋舊薛城,城中百畝春田平,三千食客皆塵土,十二候邦就戰爭,林鳥有聲應弔古,汀花無語自含情,千年野廟荒碑在,行路猶能說姓名。”清代滿秋石在《春日過薛城懷古》詩中寫道:“車正遺封弈代承,杳茫人鬼兩無證,河山依舊還有薛,名分於今終長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