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簡介
蔡宅村以蔡氏居住為主。蔡氏源出黃帝之裔姬姓,後以國為氏,繁衍於河南沁陽、陳留和河北燕地一帶。唐光啟年間,陳留一支蔡邕後裔遷至固始,不久南下福建。北宋景年間,蔡襄胞弟蔡齊自福建遷居浙江平陽。政和四年(1114)蔡齊六世孫蔡季遠舉解元,任東陽主簿,遂舉家落籍東陽,卜居南新塘邊。元至元二十一年(1284)因居宅被兵燹所焚,遂遷居十六都永安里上場頭,有官副使者,有鄉舉進士者……同炊可十年,食指百餘,人稱永寧巨族,始號蔡宅。至今已有708年歷史。清鹹豐初年有任氏落籍,光緒年間有諸暨善溪何氏遷居,民國初又有胡氏、王氏遷入。隔塘村於明崇禎初年有諸暨李埠溪李氏遷入。新莊吳氏系義烏大元吳氏後裔,明弘治年間遷入。西塢塘張氏系張良之後,清鹹豐年間從安徽寧國遷入。傳統文化
村莊形似臥龜,俗有大龜孵子之說。舊區居宅布局緊密,大戶人家多為13間頭、24間頭或走馬樓、穿堂式居室。新區居宅多為2~4層鋼筋混凝土結構。主要街道有南北走向的正大街、后街各1條和新街2條,縱橫巷弄20餘條。村莊占地面積2平方公里。蔡氏大宗祠位於正大街中心東側,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建,清康熙二年(1663)修葺,前廳和後堂均為2跨3開間,中有穿堂,兩側各有天井,祠前有廣坪一方,圍有高大照壁屏藩,照壁上檐的磚雕工藝和宗祠內的木雕裝飾精湛,理學名宗匾額和鴻慶遐昌題詞均出自清代名家之手。自宗祠照壁北側洞門,溯玉川而上至半月塘有3開間大台門1座,上有文林第匾額1塊,兩旁有石鼓、柱凳,今尚存。進大台門約百步為聚奎堂(俗稱大廳),原由門樓、天井、正廳、穿堂、小祠堂等組成,融木雕、石雕、磚雕、彩繪藝術於一爐,玲瓏精緻,不可多得,文化大革命中被拆除開塘,易地另建大會堂。此外,還有各宗支廳堂數十處,頗有名氣者有建於清康熙十九年的涵玉堂,建於道光二十年(1840)的永貞堂,及盛元堂、四維堂、梅房廳、竹房廳、永慎堂等。蔡宅東屏鹿峰,西枕虎峰,東陽江支流白溪傍村而過。宗譜詳載勝景8處,現尚存有長堤古松、雙峰聚秀、蓬萊山麓、流澗九橋、無名古樹、烏岩宿霧等處。
民間文藝一向活躍。歷來以鬧元宵、興廟會為最。迎大龍身在全市獨樹一幟,高有8米以上,燈尖可裝可卸,造型美觀,花樣獵新,需十數名彪形大漢牽拉抬撐,迎抬時專揀坎坷曲折之處而行,以逾越險阻而謀奇。蔡宅高蹺,因其高而聞名四鄉,1991年東陽市舉辦首屆工藝美術節時,被列為十大文藝節目之一。蔡宅什錦(坐唱)班,始自明末清初,有崑曲、徽戲、亂彈等曲種,40~50年代,全村相繼有四、五個班,外出演唱譽貫東陽。50年代初,創辦蔡宅業餘劇團,先後演出過傳統婺劇、越劇戲目20多本,以及京劇、話劇、歌劇、小調等。其他民間文藝活動有:元宵掛燈、秋車、抬閣、蓮花落、三十六行、羅漢班、大頭舞、走馬燈、小龍身、調龍等。
經濟發展
蔡宅地處東白山脈緩坡台田之中,向為金衢盆地東部邊緣的經濟集散地。為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光照適中,氣候溫和,雨量充沛。交通便捷,古有至諸暨、嵊縣、東陽縣城之通衢,今有縣道巍山-東白山公路沿村而過。1932年始設郵政代辦機構,1958年開通電話(今裝機6部)。先後由橫錦電廠、東方紅電站供電,現已納入華東大電網供電。1956年建成桃塢水庫,蓄水3萬餘立方米。1976年後建成的東方紅水庫東西兩乾渠貫通全村主要田畈。白溪沿岸全部塊石護堤,並設堰灌溉。另有山塘100餘口,總面積200餘畝。全村90%以上土地得到自流灌溉。農業為三熟制重要產糧區。主要作物有麥、稻、大豆、玉米等,其中玉米產量和栽培技術久負盛名。1992年糧食總產1906.9噸。1957年浙江省農業廳設水土保持實驗站於浪坑山,並組織造梯田、挖魚鱗坑保持水土大會戰,召開現場會,向全省各縣市推廣。次年4月,蘇聯水土專家扎斯洛夫斯基到村參觀後評價很高。工業有糧食加工、農機五金、電珠燈泡、茶葉初制、縫紉機配件、繡花服裝、玻璃制鏡、食品冷飲、建築業等,從業手藝工匠1830人,1992年全村工業總產值345萬元。副業,民國時所產蔡宅燒酒,質地優良,名盛一時,行銷杭嘉湖一帶以及諸暨、紹興、寧波等地;60年代興辦養蜂業,現有專業養蜂戶四、五家,養蜂收入在東陽市屈指可數。1992年,全村農戶人均收入近千元。
蔡宅集市始於清鹹豐年間,農曆三、六、九為市日,交易商品以農副產品及南北雜貨為主,趕集人遠及諸暨、嵊縣、義烏。抗日戰爭時期,大批生產生活資料均由寧波、紹興經嵊縣進入東陽,蔡宅集市貿易商品因此又增加了食鹽、布匹、桐油及其他工業品。農曆九月十二日廟會始於清朝初期,除廟會文化活動外,主要是商品交易,交易商品有工業品、手工藝製品及文化用品等,飲食攤販應有盡有。現參與廟會交易者除產銷直接見面外,國營商業、供銷合作商業等都躋身其間,成交總額以數萬計。村內現有供銷合作社綜合商店1家、個體百貨商店17家、建材五金商店4家、飲食店5家、肉店3家,還有十數個臨時攤販及一批亦農亦商的供銷人員。金融組織有虎鹿信用社蔡宅服務站,認股社員近千戶,其中5元股800多戶,百元股100多戶,千元股3戶。服務站存款餘額80萬元。
教育事業
蔡宅素有尊師重教、勤耕苦讀傳統。古有村塾、家塾、私塾、蒙館,在新學推行前,常年辦有4~5所。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創辦蔡宅自治初高兩等國小堂,不久易名為永寧國小,為東陽創辦自治國小之始,學校設5個班級6門課程。現名蔡宅國小,有教職員工18人,學生11班級486人。1960年創建蔡宅國中(前身為虎鹿中學),1968年易名蔡宅附中,1972年又易名蔡宅中學,設高中班。現有6個班級,在校學生277人,教職員工16人。1959年,縣水利局曾在蔡宅創辦東陽縣水利技校,次年遷址橫錦村。1976年創建蔡宅幼稚園,有教師4名,入學幼兒百餘人,多次受到東陽市領導的表揚,被授予示範幼稚園稱號。蔡宅古今名人輩出,被譽為人才之村。科舉時代,中解元1人、舉人7人。仕至知州1人,朝議大夫1人,州同1人,山東左參政1人,知縣(知事)3人,主簿4人,州府儒學訓導4人,嚴州儒學正堂1人,太學上舍1人,縣學教諭4人,書院山長1人,省廉訪司使1人,浙紹府禮吏典禮部候選1人,福建建寧府照磨1人,蘇州府司獄1人,黑龍江提舉副使1人,州府經歷2人,尉御1人,江南京口都司1人,六品儒林郎1人,福州副總兵1人,南京陸營把總1人,威海衛參軍1人,五品及六品軍功各3人,松遼守備1人。名入舊縣誌38人。近現代更是人才濟濟,全村有大學(本、專)畢業生88人,留學生5人,獲碩士學位4人、博士學位1人,正在攻讀的碩士生1人、博士生3人,獲得高級技術職務31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5人,研究員1人,高級工程師10人,高級經濟師1人,中專高級講師和中學高級教師7人,主任醫師1人,副主任醫師3人),獲得中級技術職務36人,歷任縣(團)級以上職務者16人,營、局級幹部38人。著名人物有清末浙江宣慰使、民國初眾議院議員蔡汝霖,民國時期陸軍醫正蔡人淦,浙江軍械局局長蔡禹九,陸軍中將師長、炮兵司令蔡中笏;中國植物學會名譽會長、中國科學院昆明分院副院長、雲南熱帶植物研究所所長兼黨委書記、全國政協委員蔡希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