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倫[東漢宦官,“蔡侯紙”發明者]

蔡倫[東漢宦官,“蔡侯紙”發明者]

蔡倫(?-121)字敬仲,東漢桂陽郡人。漢明帝永平末年入宮給事,章和二年(公元88年),蔡倫因有功於太后而升為中常侍,蔡倫又以位尊九卿之身兼任尚方令。蔡倫總結以往人們的造紙經驗革新造紙工藝,終於製成了“蔡侯紙”。元興元年(公元105年)奏報朝廷,漢和帝下令推廣他的造紙法。建光元年(公元121年),因權力鬥爭自殺身亡。蔡倫的造紙術被列為中國古代“四大發明”,對人類文化的傳播和世界文明的進步作出了傑出的貢獻,千百年來備受人們的尊崇。被紙工奉為造紙鼻祖、“紙神”。麥克·哈特的《影響人類歷史進程的100名人排行榜》中,蔡倫排在第七位。美國《時代》周刊公布的“有史以來的最佳發明家”中蔡倫上榜。2008年北京奧運會開幕式,特別展示了蔡倫發明的造紙術。

基本信息

生平

蔡倫蔡倫
蔡倫約東漢永平四年(公元61年)生;建光元年(公元121年)卒。出身於普通農民家庭的蔡倫,從小便隨父輩種田,由於他聰明伶俐,因此很討人喜歡。

漢章帝劉旭(公元56年 - 58年)即位後,常到各郡縣挑選幼童入宮。永樂十八年(公元75年)蔡倫被選入洛陽宮內為太監,當時他約15歲。他讀書識字,成績優異,於建初元年(公元76年)任小黃門(宦官中職務較低者)。

此後,蔡倫任黃門侍郎,掌管宮內外公事傳達及引導諸王朝見、安排就座等事。當時正宮竇太后無子,在竇太后的指使下,蔡倫誣陷章帝妃子宋貴人“挾邪媚道”,通令她自殺,而宋貴人所生太子劉慶被貶為清河王。竇後又指使人投“飛書”(匿名信)誣陷章帝妃梁貴人,強奪其子劉肇為養子並立為太子。

公元88年,章帝駕崩,10歲的劉肇登基,為和帝,由竇太后聽政。蔡倫因功被提拔為中常侍,隨侍幼帝左右,參與國家機密大事,秩俸二千石,地位與九卿等同。永平九年(公元97年),竇太后卒,和帝親政。永元十四年(公元102年)和帝立鄧綏為皇后,蔡倫立即投靠鄧皇后。

由於鄧綏喜歡舞文弄墨,蔡倫便投其所好兼任尚方令,主管宮內御用器物和宮廷御用手工作坊。在此期間,他總結西漢以來造紙經驗,改進造紙工藝,利用樹皮、碎布(麻布)、麻頭、魚網等原料精製出優質紙張,於元興元年(公元105年)奏報朝廷,受到和帝稱讚,造紙術也因此而得到推廣。

同年,和帝卒,鄧後所生百日嬰兒即位,不到二年又卒。鄧後再立13歲皇侄劉祜嗣位,是為安帝。劉祜是清河王劉慶之子,但由於他即位初期仍由鄧太后把持朝政,蔡倫繼續受到重用,被封為“龍亭侯”(封地在今陝西洋縣),從此進入貴族行列。由他監製的紙被稱為“蔡侯紙”。

之後,蔡倫又被提升為長樂太僕,相當於大千秋,成為鄧太后的首席近侍官,受到滿朝文武的奉承。正當他權位處於頂峰之際,建光元年(公元121年)鄧太后卒,安帝親政。蔡倫因為當初受竇後指使參與迫害安帝皇祖母宋貴人致死、剝奪皇父劉慶的皇位繼承權而被審訊查辦。蔡倫自知死罪難免,於是自盡而亡。

蔡倫一生在內廷為官,先後侍奉4個幼帝,投靠兩個皇后,節節上升,身居列候,位尊九卿,卻以慘死告終。但他在兼管尚方時,推動了手工業工藝的發展,被稱為東漢時期的科學家。因而留名後世,得到史學家的首肯。

造紙術的發明

蔡倫蔡倫

西漢(公元前206 - 公元8年)初,也就是在蔡倫發明造紙術之前,當時就已有了用廢舊麻繩頭和破布為原料製成的麻類植物纖維紙。1986年甘肅天水市放馬灘西漢墓中出土繪有地圖的麻紙,年代為文帝、景帝(公元前179年 - 前141年)之時。1957年西安市灞橋也出土不晚於武帝(公元前141年 - 前87年)時的麻紙。

東漢定都洛陽後,西漢麻紙技術得以繼續發展。鄧皇后因喜歡文史及紙墨,曾令各州郡勿貢珍品,“但歲貢紙墨而已”,說明公元102年前各地已生產麻紙進貢。凡帝、後喜歡的,蔡倫都在尚方精製。他掌管宮內文書檔案時也深感“帛貴而簡重,並不便於人”,於是他決定造出比西漢紙更好的紙。

為此,蔡倫總結了前代及同時代造麻紙的技術經驗,組織生產優質麻紙。鄧太后嘉其能,從此造麻紙技術在各地進一步推廣。蔡倫在主持研製楮皮紙時,完成了以木本韌皮纖維造紙的技術突破,並擴充原料來源、革新造紙工藝。皮紙的出現是一項重大技術創新,蔡倫正是這項創新的倡導者。

元初元年(公元117年)鄧太后鑒於內廷所藏經傳傳抄多誤,乃詔儒者劉珍及五經博士等人於東觀校訂,令蔡倫監典此事。東觀是洛陽宮內藏書及著述之所,蔡倫領銜率這批學者校訂,是為了向全國提供經書的標準文本。這次校訂經書的工作,是朝廷提供欽定經傳紙寫本的開端。因完成後要將所抄副本頒發各地方官,從而形成大規模用紙抄寫儒家經典的高潮,使紙本書籍成為傳播文化最有力的工具。

東漢紙於20世紀時在西北地區也曾出土。中國造紙術起始於西漢,在東漢時期打下堅實基礎,至魏晉南北朝獲得發展,且開始向國外傳播。東漢在造紙史中是承上啟下的階段,而蔡倫他就是在這個歷史階段成為促進造紙術發展的關鍵人物。

造紙術的爭論

蔡倫蔡倫

造紙術造紙術是中國四大發明之一,對促進世界文明發展有重大作用。關於蔡倫與造紙術的關係,當今有兩種不同意見。第一種意見認為他是造紙術發明者,第二種意見認為西漢初已用紙代簡,蔡倫只是造紙術革新者。

由於早在蔡倫200年前的西漢初即已有用於書寫的麻紙,因而第二種意見更為正確。蔡倫的貢獻是組織並推廣了高級麻紙的生產和精工細作,促進了造紙術發展,但“造意用樹膚以為紙”者,倒有可能是蔡倫或其尚方下屬。皮紙用樹皮纖維製成,其技術難度比麻紙更大。

蔡倫的貢獻就在於使皮紙生產在東漢發展起來。麻紙及皮紙是漢代以來1200年間中國紙的兩大支柱,中國文化有賴這兩大紙種的供應而得以迅速發展。至晉代時,紙已最終取代帛簡成為主要書寫材料。蔡倫在促進麻紙及皮紙生產方面起了很大作用。

影響

蔡倫是中國古代最偉大的發明家,造紙術的發明者。然而紙的發明家蔡倫的名字在西方卻鮮為人知。與他的重大發明相比,他在西方受到忽視的程度的確使人瞠目,有些大部頭的百科全書里甚至沒有一篇短文提及到他,他的名字在標準的歷史教程中也很少提到。也許是由於東西方文化意識的差異,加上有關蔡倫的史料相對缺乏,一些西方人們認為他這個人物是純屬虛構。不過在中國,他的名字卻是家喻戶曉,婦孺皆知。

郵票

1962年12月1日我國郵電部發行一套紀92《中國古代科學家》(第一組)紀念郵票,全套共8枚,介紹古代科
學家,即:東漢的蔡倫(造紙)、唐代的孫思邈(醫藥)、宋代的沈括(地質)、元代的郭守敬(天文)。在郵票上,每位科學家的名字下面都注有生卒年份和朝代。蔡倫是東漢時期我國著名的科學家他發明了造紙術,享有“蔡侯紙”之稱。他的生年難以考證,故在郵票上寫為“蔡倫(公元?——一二一)漢”,而郵票設計家卻在設計郵票圖稿上寫成了“蔡倫(公元前?——一二一)漢”,這個錯誤直到印刷打樣時才被發現。印刷工人只好在印版上將“前”字一個一個改掉。因一時疏忽,有一個“前”字漏改,從而使每個郵局全張第16號票位形成錯體。出售時才被一些幸運的集郵者意外地發現。郵票發行部門將錯體票收回,約有數千枚流出,十分珍貴。
1997年11月21日97第二屆郵票錢幣博覽會拍賣會,1枚紀92蔡倫像錯體6連新票以6.1萬元(人民幣)拍出

評價

蔡倫蔡倫

美國學者麥可·H·哈特在他的《歷史上最有影響的100人》中,曾從中西文化發展比較的角度分析過紙的發明的重要性。他認為,在公元2世紀以前,中國文化不如兩方文化先進,但在公元後的一千年間、中國的成就則超過了西力,其主要而基本的原因就是榮倫造紙術的發明使中國人掌握了力便的書寫材料。

造紙術與印刷術火藥指南針一起並稱為中國古代的四大發明。隨著造紙術的發明,人類知識得以大量完備地記錄、保留和傳播。而隨著知識的積累,科技文化才能走向更深層的發展,從而推動整個社會迅速發展和進步。

蔡倫發明造紙術對世界文明作出的傑出貢獻,無論怎么評價,都不過分。在《歷史上最有影響的100人》一書中,蔡倫位列第七,他也是當之無愧的。

墓祠

蔡倫墓祠位於洋縣城東8公里的龍亭鎮龍亭村。祠內古柏參天、殿宇櫛比、碑石林立、風景秀麗而幽靜,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造紙術的發明者蔡倫就長眠在這裡。墓祠分為南北兩部分,墓區居北,墓冢高約7米,長30米,寬17米。

墓園原占地25畝,現為6畝。園內有建築設施13處。花木蔥鬱,古柏參天,碑石林立,青竹吐翠,丹桂飄香,殿宇古樸典雅,塑像彩畫栩栩如生。其南為祠,祠的中軸線上由南而北依次為山門、拜殿、獻殿,正殿大門上高懸有唐德宗的御書“蔡侯祠”匾額。殿中有蔡倫塑像。右側壁上繪有“蔡倫紙”製作工藝流程圖,左側壁上繪有蔡倫於公元114年封為龍亭侯的謝恩圖壁畫。在蔡倫祠中軸線兩側還有鐘樓、鼓樓、廂房、戲樓等古建築和近代書法名家於佑仁為蔡倫墓祠所題草書真跡。

在今運城鹽湖區王范村南鳴條崗有蔡倫墓與蔡倫碑,碑與墓之間的距離超過一百五十米,蔡倫碑,在當地的一個三叉路口,在路口邊上有家蔡倫紙箱廠。

蔡倫的另一處墓址在湖南耒陽,同一處尚有蔡倫祠。

造紙術的發明者的爭議

紙術是我國古代的四大發明之一。造紙術是誰發明的長期以來,人們一直認為是東漢宦官蔡倫發明的。主要依據是《後漢書·蔡倫傳》的記載。書上說:“自古書契多編以竹簡,其用縑帛(即按書寫需要裁好的絲織品)者謂之為紙。縑貴而簡重,並不便於人。倫乃造意(發明、創造)用樹膚、麻頭及敝布。魚網以為紙。元興元年,奏上之。帝善其能,自是莫不從用焉,故天下鹹稱‘蔡侯紙’。”因此,後來的一些中、外著作,都據以尊東漢時代的蔡倫是紙的發明者,把他向漢和帝劉肇獻紙的公元105年,作為紙的誕生年份。
但自從1933年,已故考古學家黃文弼在新疆羅布淖爾地區發現了一片西漢中葉古紙後,對造紙術的發明問題產生了不同的看法。1957年5月8日,在陝西省西安市郊灞橋磚瓦廠工地古墓中又發現了成疊的古紙殘片88片。這成疊古紙墊在三面銅鏡下面,墊得很厚,雖然已成碎片,但邊沒有完全腐爛。這一發現,更引起了研究者的興趣。經考古學家考證,認為這一墓葬不會晚於漢武帝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因此灞橋紙的年代也可大致確定在公元前118年以前。這個時間比蔡倫造紙的年代要早200多年。另外,1973年至1974年,在甘肅漢居延遺址又發掘出兩張西漢後期的麻紙。這裡特別需要指出的是,1986年6月至9月,甘肅省考古研究所考古工作者在天水馬灘西漢墓內發掘了一張地質地圖,此紙長5.5厘米,寬2.6厘米。這個最新發現的西漢紙質地圖是目前所街道的最早的紙張實物。這些都有力地證明了中國古代在西漢初期就發明了可用於書寫和繪畫的紙。
除此以外,在史籍里,早在蔡倫以前,也有一些關於紙的記載。如《三輔舊事》上曾說:衛太子劉據鼻子很大,漢武帝不喜歡他。江充給他出了個主意,教他再去見武帝時“當持紙蔽其鼻”。太子聽從了江充的話,用紙將鼻子掩蓋住,進宮去見帝。漢武帝大怒。此畫發生在公元前91年。又如《漢書·趙皇后傳》記載:漢武寵妃趙飛燕的妹妹趙昭儀要害死後宮女官曹偉能,就派人送去毒藥和一封“赫蹄書”,逼曹偉能自殺。據東漢人應劭解釋,“赫蹄”即“薄小紙也”(後來稱為絲棉紙)。再如《後漢書·賈逵傳》說,公元76年漢章帝令賈逵選二十人教以《左氏傳》,並“給簡、紙經傳各一通“。以上有關紙的文獻記載,都早於公元105年,即蔡倫向漢和帝獻紙那一年。
持否定造紙術是蔡倫發明的同志認為,”發明造紙術的是西漢勞動人民。東漢勞動人民在繼承西漢造紙技術後,又有所改進、發展和提高。至和帝時,尚方令(職掌管理皇室工場、負責監造各種器械)蔡倫組織少府尚方作坊充足的人力、物力,監製出一批精工於前世的良紙,於元興元年奏上,經推廣後,‘自是天下莫不從用焉’。”這是爭論中的一種意見。
另一種意見則堅持認為,蔡倫是我國造紙術的發明者,理由是“根據漢代許慎《說文解字》中有關紙的解釋,在蔡倫之前古代文獻中所提到的紙,都是絲質纖維所造的,實際上不是紙,只是漂絲的副產品,自古至今要造成一張中國式的植物纖維紙,一般都要經過剪下、漚煮、打漿、懸浮、抄造、定型乾燥等基本操作。而灞橋紙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紙。理由是”從外觀看,其紙腩鬆弛,紙面粗糙,厚薄相差懸殊。經過實體顯微鏡和掃描電子顯微鏡觀察,發現絕大多數纖維和纖維束都較長,說明它的切斷程度較差,是由纖維自然堆積而成,沒有經過剪下、打漿等造紙的基本操作過程,不能算真正的紙。或許只是漚過的紡織品下腳料,如亂麻。線頭等 纖維的堆積物,由於長年墊襯在古墓的銅鏡之下,受鏡身重量的壓力而形成的片狀。此外,其餘幾種所謂西漢古紙,也都是十分粗糙,充其量不過是約紙的雛形。蔡倫及其工匠們在前人漂絮和製造雛形紙的基礎上總結提高,從原料和工藝上把紙的生產抽調到一個獨立行業的階段,用於書寫。誠然,“蔡倫紙”不會是蔡倫一手製作,但沒有他的“造意”,單憑尚方工匠也製造不出這種植物纖維紙來。因此,即使在雛形紙出土的今天,把蔡倫評作為我國造紙術的發明者或代表人物仍然是正確的,是有充分歷史根據的。
另外,《後漢書》中有關蔡倫造紙的記載主要取自劉珍的《東觀漢記》。劉珍和蔡倫是同時代的人,應為可信。從記載中可知,蔡侯紙既能進貢皇帝,又能代替縑帛用作書寫,紙質必定達到一定水平。
有些學者還認為,灞橋紙是不是西漢的產品,也值得進一步考證。他們提出的理由是“在墓葬人的生活時代未能確切查明以前,很難對古紙的生產年代作出令人信服的科學判斷。何況該墓葬有擾土層,曾受外來干擾,不能排除後代人夾帶進來的可能性;同是漢墓的長馬王堆,若無其事那樣完好,墓主有姓名可查,史料可靠,出土文物如此豐富,但除了千百根簡策和絲織古紙帛畫,並無一片麻紙。有的研究者還從出土的灞橋紙上辨認出上面留有與正楷體相仿的字跡,酷似新疆出土的東晉寫本《三國志·孫權傳》上的字型,據此認為灞橋紙可能是晉代的產品。
針對企圖否定蔡倫是造紙術發明人,否定中華人民共和國是造紙的發明國的歪風1990年8月18日至22日在比利時馬爾梅迪舉行的國際造紙歷史協會第20屆代表大會一致認定,蔡倫造紙術的偉大發明家,中華人民共和國是造紙的發明國。據洛陽市地方史志編委會石建厚同志考證。位於洛陽漢魏故城近郊的緱氏(今本魏書註:“紙氏”作“緱氏”,馬澗河流經緱氏那一段河流古時為“造紙河”,沿岸原有“造紙河碑刻”,借已失損。
據史書記載:漢和帝曾到緱氏巡視過,有可能是參觀這裡的造紙作坊)和紙莊(現分前紙莊和後紙莊,位於洛陽漢魏故城東約2000米,面臨洛河)很可能是漢代造紙作坊所在地。這兩個地方,附近有造紙需要的優越的地理環境,有比較豐富的造紙資源(如麻、楮林等)。
近年來,在其附近的漢代墓葬中,發現有數百塊形狀各異的空心磚磚的規格為長140—169公分,寬52—70公分,厚14—17公分),既有不同的磚孔,又有不同的榫口,如同現代建築的預製構件,象是按一定程式裝配的。漢代造紙的焙乾體是什麼樣式,史書上沒有記載。但和明宋應星《天工開物》中說:“焙紙先以磚砌成夾巷。用磚蓋夾巷,火薪從頭穴燒發熱,濕紙逐張貼上焙乾,揭起成帙”相對照,這些特製的大型空心磚很可能是漢代用於修築紙焙乾體的原材料。在這些出土的大型空心磚的磚面上,繪製有很多楮樹、木芙蓉、扶桑的圖案,這些樹皮都是造紙原料,很可能反映了當時造紙的現實。如果我們按照空心磚孔、榫口、傳熱程式來研究恢復造紙所用的焙乾體,將會使研究漢代造紙工藝取得新的突破。

發明廣場

蔡倫發明家廣場位於耒陽最繁華地帶,,五環新城相鄰,為紀念蔡倫才得以此名。是耒陽最大的休閒廣場。廣場突出崇尚科學、傳承文明的主題,白天參觀旅遊的客人,晚上有網咖,歌廳,溜冰場,大型螢幕電視。廣場中央有巨型的蔡倫雕像、標誌著偉大發明家的光榮歷史。

蔡倫獎

蔡倫蔡倫

2010年10月19日召開的“國際製造創新節”上,主辦單位邀請“環球商會聯盟”所有發起單位聯袂主辦、設立以“四大發明”中造紙術的發明者蔡倫的名字命名的“蔡倫獎”。每年舉辦一屆的“國際製造創新節”,將對獲得“蔡倫獎”的各國創新產品和為創新做出巨大貢獻的傑出人士進行表彰。
“中華蔡倫獎”是由中華全國工商業聯合會批准設立,全國工商聯紙業商會主辦評審的全國紙業高端權威獎項,是我國紙業產業發展具有代表性和高水準的象徵。獎項由全國紙業權威專家、學者、企業代表、媒體專家共同研究確立並經全國工商聯批准。獲獎者經社會及業界自薦、推薦、紙業商會備選以及專家評審委員會三次(初評、二評、終評)評選產生。

各國科學家百科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