蓖齒篙

蓖齒篙

蓖齒篙一年生草本,花托圓錐狀,瘦果橢圓形。產於西北各省。

基本信息

蓖齒篙

種中文名: 蓖齒篙
種拉丁名: ArtemisiapectinataPall.【Neopallasiapectinata(Pall.)Poljak.】
種別名: 櫛葉蒿、烏合日—西魯黑(蒙語)

形態特徵

菊科一年生草本,高15–40cm。莖單一或自基部以上分枝,紫色或灰白色,密被白色絹毛。莖生葉矩圓狀橢圓形,一至二回蓖齒狀的羽狀全裂,小裂片刺芒狀,無毛廠稍堅硬。頭狀花序近無梗,卵圓形,長3––4(5)mm,單生或數個集生於葉腋,多數在小枝或莖頂排成穗狀或狹圓錐狀;花托圓錐狀,外圍雌花3–4個,狹筒狀,能育,中央小花兩性,排列在花托邊緣的結實,中央的不結實。瘦果橢圓形,長1.5–2mm,黑色(圖82)。

地理分布

廣泛分布於我國東北華北西北各省(區)。在國外分布於蘇聯西伯利亞哈薩克斯坦蒙古也有。

生物生態特徵

蓖齒蒿為草場上的雜草,其生長同降雨情況有密切關係。一般春夏雨水好時,大量成群繁茂生長,可能成為局部草場的背景植物,如雨水不足,則生長稀疏矮小。它具有淺的直根系,主要分布於15–20cm以內的土層中,側根較發達。通常4–5月開始生長,若雨水正常,7月現蕾,8月開花,8月下旬至9月結果9–10月成熟。成熟後很快乾枯堅硬,但在整個冬季可在地上很好保存,這對冬季放牧乃至減輕土壤侵蝕都是有利的。對土壤和氣候的適應較廣,從草原至荒漠草原廣有生長,尤以在後者生長較多。屬溫帶旱生或中早生植物,比較耐旱、耐寒。除覆石特多、輕鹼化土壤和鹽土外,各處均可生長,尤喜生於壤質、抄壤質和緊砂質土壤上。在過度放牧地段和撂荒地上能較好地發育起來。常以不大的多度和蓋度生長在豬毛蒿(ArtemuiascoPa-ria)、冷蒿(Artemisiafrigida)、百里香(Thymusmongolisus)群落中,同無芒隱子草(Cleistogenesmutica)。阿氏旋花(Co-nvolvUnluSammanii)、狗尾草(Sefariavividis)、二裂葉委陵萊(PotentiUabifurca)、砂藍刺頭(EchinoPsgmelinii)等生長在一起,很少成為群落中的優勢成分。

飼用價值

蓖齒蒿幼嫩時羊少量採食,長高后因具異臭,各種家畜均不食。於枯後,馬和牛稍採食,而綿羊、山羊和駱駝均樂食或喜食。在荒漠草原帶,羊、牛、駱駝均樂食其鮮草。據牧民反映,家畜採食篦齒蒿後會排尿困難。從化學成分看(表82),幼嫩時它的蛋白質含量很高,隨著生長迅即降低;粗灰分含量較高,其中鈣多而少磷;胡蘿蔔素含量較豐富,比一般谷實飼料中的高數十倍。綜合評價,蓖齒蒿是中等或低等飼用植物。但以其冬季保存好,在冬季的飼料平衡中占一定地位。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