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現狀
20年前,蓋星只是奧地利東部一個沉寂的小鎮,現在這裡已經是新能源使用的開拓者。地處糧食產區與林木地帶,蓋星鎮利用當地豐富的生物資源和充足的陽光,振興了自身停滯的經濟。從1996年起,蓋星鎮與可再生能源歐洲中心(EEE)合作,並得到了歐盟的資助。由於小鎮缺少風力,在放棄了風能之後,科學家們利用當地的玉米、油菜籽、農業廢料、木材和太陽能等,供暖加熱、開發電力、製造農業燃料。
新型技術
工廠生產的天然氣可以用於普通天然氣網路、城市供暖系統以及使用天然氣的汽車或電廠。 這項與瑞士合作的技術已經吸引了一些大型能源公司的關注。蓋星鎮鎮長彼得·瓦達茨(Peter Vadasz)說瑞典的Vattenfal公司、法國EDF 公司和德國E.ON公司都表示了興趣。蓋星鎮的電網發電量可達6兆瓦,從2005年起,小鎮便已經實現能源自給。EEE負責人瑞哈德·科歇(Reinhard Koch)說:“這裡每年供暖1.2億千萬時,發電4千5百萬千瓦時。”2008年當地電銷售帶來了670萬歐元的收入。(1歐元約合9.55元人民幣)
主要優點
自1992年瓦達茨一直當選。他說過去12年裡,我們創造了1100個工作機會。我們對供暖自主定價, 所以能以優惠的政策吸引企業。我們已經進一步投資,讓這裡更吸引人。但由於小鎮經濟部分依靠創新技術出口,因此“蓋星鎮模式”也受到了經濟危機的影響:需求減少導致一家太陽能光電板公司將解僱一半員工。然而小鎮的模式已經影響了周圍地區。蓋星鎮附近的村莊希望通過新建幾十個小型電廠,到2010年底達到能源自給。瓦達茨說,此舉將使該地區的二氧化碳排放減少85%。2009年5月初,瓦達茨在聯合國講解了“蓋星鎮模式”,並引起了廣泛的關注。他自豪地說斯里蘭卡的環境部長要來造訪。 科學家們已經忙著尋找新的能源,他們希望能利用木材生產柴油和汽油,既製造農業燃料,又不會威脅糧食生產。
環保工廠
一座利用木材生產生物氣的新工廠日前在奧地利開張,這為探索可再生能源中一種新的可能性鋪墊了道路。支持者稱,工廠生產出來的氣體可以用於城市供暖系統、天然氣動力汽車和天然氣發電廠。奧地利環境部長尼古拉斯·波拉克維奇表示人們仍舊需要化石燃料,但是這座工廠展示了一種技術可行性。新工廠位於奧地利東南部的蓋星鎮該鎮以能源完全自給而聞名。工廠每小時可以生產100立方米生物氣,足以在寒冷的冬天為150戶家庭提供一天的熱量。項目支持方可再生能源歐洲中心的理察·澤維爾表示:“工廠生產的氣體的質量可媲美天然氣。該工廠由歐盟、瑞士和奧地利共同建設,耗資800萬歐元;運行三年之後,將從試驗階段轉向工業生產階段,德國生物質能研究中心主管馬丁·卡特施密特表示,德國和瑞典將在更大的規模上複製“蓋星鎮模式”。瑞典哥德堡計畫建設一座20兆瓦到25兆瓦的工廠,其規模大約是蓋星鎮項目的25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