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國時期(公元1912—1949年)
1912年1月,孫中山在南京組織臨時政府,政府教育部即於同月頒布了《普通教育暫行辦法》、《普通教育暫行課程標準》,其屑又陸續發布了其他教育法令。這些法令,對清末的教育進行了重要改革,確定了新的學制、新的教育內容、新的教育原則和方法,確定了新的教育宗旨為:“注重道德教育,以實利教育、軍國民教育輔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對於蒙古族的教育,民初是重視的,教育部里設有蒙藏教育司。在教育部的《蒙藏學校章程》里規定:“本學校以開發蒙藏青海人民學識、增進蒙藏青海人民文化為宗旨”,在該校的《預備科章程》里規定:“本科以完足普通教育,造成健全國民為宗旨”。這可以說是當時資產階級教育宗旨在少數民族學校里的具體貫徹。北洋軍閥政府時期
曾經數次掀起復古逆流。袁世凱親自頒定的“教育要旨”為“愛國、尚武、崇實、法孔孟、重自治、戒貪爭、戒躁進”,這其實是清末封建教育宗旨的翻版,並且包藏了袁氏本人的禍心。“尊孔讀經”,此時也再度出籠,既恢復了學校的祀孔典禮,又規定了各級學校的讀經內容。這股逆流對蒙古族教育所產生的作用,無疑是消極的,惡劣的。1927年蔣介石叛變革命,成立了南京“國民政府”。為了適應其政治需要,鞏固其統治地位,先後制定頒行了一系列教育政策。其中主要的有如下幾點:第一,推行獨裁主義的“黨化教育”,以使學校教育國民黨化,使學生成為國民黨的馴服工具。第二,頒布違背孫中山三民主義的“三民主義教育宗旨”。第三,制定控制教育的措施。對師生採用恐怖手段,實行特務統治。蔣介石政府對其統治區域內的蒙古族,執行的也是上述方針政策,並且加上了大漢族主義民族壓迫。不過,為了擴大統治蒙古族的政治基礎,也採取了一些籠絡、收買措施,如加強北平蒙藏學校,制訂蒙古族學生優待、保送條例等。
日本帝國主義侵略中國期間
(1931年一1945年),在我國東北地區成立了所謂“滿洲國”和依附於它的“興安總省”,在內蒙古西部地區扶植了“蒙疆政府”。對於生活在這些地區的蒙古族和其他各族人民,日本帝國主義實行奴役中國人民的、法西斯的殖民地教育。偽滿所進行的奴化教育大體可以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1931年一1937年)是建立殖民地教育體系。主要措施有:對各級學校進行瘋狂的破壞和血腥的鎮壓;規定以“重仁義,講禮讓,發揚王道主義”,“親仁善鄰共存共榮”等為教育方針;根據“日滿不可分”和“復興禮教,振興東洋道德”的精神,編寫“國定”教科書,編出之前,用《四書》和《孝經》作教材;按照日本特務機關批准的《統治學生思想方案》.嚴格管束、監督學生;整頓初等教育,變中學為培養技工的職業學校,變高等學校為培養漢奸、特務、殖民地統者的場所。第二階段(1937年一1945年)是加強奴化教育的實施1937年5月偽滿公布了“新學制”,其主要內容為:以使學生“體會日滿一德一心不可分之關係及民族協和之精神,闡明東方道德,尤致意於忠孝大義”,“置重於國民生活上所必需之實學,授與知識技能”,“養成忠良之國民”為教育方針;縮短學制;合併課程;定日語為“國語”。1941年以後,為了適應日本帝國主義擴大侵略戰爭的需要,偽滿大、中學校普遍實行“日滿共學制”,減少授課時間,增設“終日實習”、“終日訓練”、“勤勞奉仕”等課,強迫學生進行大量的體力勞動,使之成為戰時勞動軍。至於“興安總省”和“蒙疆政府”所進行的奴化教育,與“滿洲國”並無二致,這裡不再贅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進行了新民主主義革命,創辦了培養革命人才和提高人民文化科學水平的人民教育事業。這種教育,是以馬克思主義指導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教育。為了指導人民教育事業的展,中國共產黨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根據不同的情況和工作重點先後制定了不同的教育方針政策。這些方針政策,規定了教育要階級鬥爭、革命戰爭以及擴大、鞏固和建設革命根據地服務。對少數民族,中國共產黨制定了一系列馬列主義的民族政策。以抗戰爭時期為例,1938年10月,毛澤東在中共六屆六中全會的報告中,具體提出了團結抗日的民族政策,其中提出,要尊重少數民文化、宗教、習慣,不但不應強迫他們學漢文漢語,而且應贊助他發展用各族自己語言文字的文化教育。1939年1月發布的《陝甘寧邊區抗戰時期施政綱領》中規定:“尊重蒙回民族之信仰、宗教、文化、風俗、習慣,並扶助其文化的發展”。其他邊區政府,也作出過類似的規定。根據這些原則,僅陝甘寧邊區就建立起蒙回民族學院、抗日回蒙學校等,在延安還成立了蒙古文化促進會。蒙古族教育行政機構和教育團體
大致情況是:民初,教育部設有蒙藏教育司,南京國民政府沿襲之,並增設編審處。教育團體有蒙藏教育委員會、蒙古教育研究會、瀋陽蒙古文化促進會、察哈爾省教育廳蒙旗教育促進委員會、呼倫貝爾盟教育行政委員會等。這一時期各級各類蒙古族學校的發展情況如下:
民初,蒙古族的新式國小是很少的。據民國八年(1919年)的統計,50個旗中未建校的有22個,平均每個旗有國小o.6所。過了12年,即民國20年.在30個旗中已有國小158所,平均每個旗5.7所。增長速度是比較快的。
民國時期,內蒙古各盟旗和其他蒙古族居住地區,陸續設立了中學。其中最著名的是北平蒙藏學校。該校開辦於民國元年,曾經培養出大批人才,僅抗戰前就有成千名蒙古族學生從這裡畢業,許多蒙古族革命家和著名人物,如烏蘭夫、奎璧、吉雅泰、多松年等,都在該校學習過。其他中學還有青海省寧海蒙番學校、歸化城土默特特別旗第一中學等。
師範教育在這一時期得到了較大的發展,有省立的簡易師範主講習所。有其他官辦的師範學校,也有私立的師範學校。如東北蒙旗師範、綏遠蒙旗師範、扎蘭屯師道學校等。
這一時期還出現了一些職業技術學校,如畜產學校、家庭女子實踐學校、蒙醫學校等。
中華民國時期,蒙古族接受高等教育,主要是進入北京、南京、天津、上海、哈爾濱、瀋陽等地的大學。另外還有一些人到日、俄、德、法等國留學。應該特別提出來的是延安民族學院。它是中國共產黨為了爭取抗日戰爭勝利和民族解放,為了貫徹黨的民族政策發展少數民族教育事業,培養少數民族幹部,於1941年9月建立的高等學校。在教育思想、管理制度、教育內容、教育形式等方面,這所學校都是全新的。它造就了一大批有理想、有知識、有道德的少數民族幹部,為中國人民的革命事業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專供蒙古族使用的教材
到了中華民國,特別是隨著蒙古文鉛字的創製和使用。進入了一個新階段,多處建立了編輯、出版教科書的機構,出現了一批優秀的編輯和技術精良的印刷工人,編印了大量的教材和教科書。縱觀蒙古族的教育史。可以看出有時出現高潮,有時又跌入低谷,道路很曲折。中華民國時期,雖已邁進現代教育,卻還是道路崎嶇,發展緩慢。只有到了1949年lo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蒙古族的教育事業方才步入光明大道,得到空前的大發展.取得了輝煌的成就。因而當此改革開放之際,我們應當珍惜和抓住機遇,為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教育事業而努力奮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