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葫蘆戲是明宮戲的一種略帶反諷的稱呼方式,是對明宮戲的反感和對醜陋扮相的憎惡的表現,有多部電視劇播出。
定義
葫蘆戲,即對明朝影視劇的一種稱呼,有時候特指以明朝宮廷為主要題材和故意扭曲歷史的電視或電影作品,因明朝普通男子禁止戴帽,只能用頭巾包裹頭髮。巾的類型有網巾、六合巾、四方平定巾等。因網巾最為普遍,其形狀酷似葫蘆,故而得名,可能更多的是由於人們對於明朝劇的反感和對醜陋扮相的憎惡。發展情況
近一個時期,盤踞螢屏多年的清宮劇開始退燒,取而代之的是明朝劇的急劇升溫:《永樂英雄兒女》《大明天子》《大明王朝》《萬曆首輔張居正》《三揭皇榜》《江山風雨情》《三滴血》《錦衣衛》《海瑞》等,一部接一部,光是與魏忠賢有關的明朝劇就有五六部。而皮卡王集團影業投資達3000萬的40集電視劇《天下》也是以大明天啟年間的歷史為背景、與魏忠賢相關的電視劇,業內人士認為該劇將是明朝劇中的精品,是今年螢屏最值得期待的大手筆,它為正在持續升溫的明朝劇再添了一把“火”。古裝戲熱在宮廷戲
首先,宮廷戲中有歷史。人類生活的長河中,幾乎每個重大的點,都與權力中心有關,都可在權力中心那裡找到推力或阻力,也都能在宮廷歷史那裡找到記錄。所以,表現宮廷生活的古裝戲,就濃縮了更多的歷史關鍵時刻,也蘊藏了更加厚重的歷史故事:那裡,最尊貴也最驚險,最奢華也最陰冷。
其次,千百年來,帝王將相是布衣百姓可望而不可即的夢想;才子佳人是普通百姓的理想境界;宮闈秘聞一直是平頭百姓津津樂道的談資,古裝戲的長盛不衰正是迎合了眾多老百姓的口味,有著廣泛的觀眾基礎。
再次,古裝戲審批沒有現代戲嚴格,借古諷今,以古喻今,卻有著更深遠的現實意義。最重要的是,古裝戲有海外市場,而現代戲不管是言情劇還是涉案劇,也很難有海外市場。就中國目前的電視劇發行情況,大多數電視劇在國內的發行收入僅僅能維持投資成本,而海外發行才是真正賺錢的部分,投資者熱衷古裝戲的原因不言而喻。
葫蘆戲是下一個熱點
毛澤東曾經說過,研究歷史主要是研究近代史。近代史對我們的借鑑意義也是最大的。那么,清宮戲熱過後,按邏輯就應該是葫蘆戲的熱拍和熱播了。
從歷史蘊藏量來看,明朝也不亞於清朝,但明朝的政治更偏重於昏聵和邪惡。明朝十六帝當中,幾乎沒幾個英明的主子。更由於皇帝的孱弱,宮中宦官專權、黨爭嚴重。歷史學家柏楊形象地將明朝政治稱為“醬缸政治”。看看明朝史,可以叫人知道宮廷鬥爭之慘烈、人心之險惡。
從社會發展的角度看,民族矛盾依然存在,並且長期存在下去。歷史的發展規律,首先是國家消亡,最後是民族消亡,走向共產主義社會。民族融合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能靠強制,實行大熔爐政策本身就違背了發展規律,適得其反,結果更為不妙。加拿大民族、美利堅民族,至今沒有形成。猶太裔、德裔、日裔、華裔、阿拉伯裔仍然保存自己的民族特徵,有自己的社團,他們和英裔在文化上絕不相同。加拿大、美國的主體民族要提前實現民族融合,塑造英語文化,但都失敗了。中國的民族融合很早,很廣泛,古代無數少數民族被融合進漢族,但是現在仍然還有55個少數民族。民族之間團結是重要的,各民族根本利益是一致的,但在某些文化上觀點不盡一致,由此誕生了葫蘆戲。葫蘆戲晚於清宮劇,原因在於日益膨脹的大民族主義情結。有些人起了吃不著葡萄就說葡萄酸的情緒,拍起了葫蘆戲。不可否認,漢族是中國主體民族,悠久的歷史創造了大量的物質精神文明,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漢族為中國歷史做出了偉大貢獻,但中國自秦朝起就是多民族國家,各民族共同做出了貢獻,少數民族也有一份。重拾“反滿革命”特殊歷史時期的批判風,以貶低少數民族抬高自己的影視,顯然有違公正。當下興起的漢明歷史小說熱,穿越熱,為葫蘆戲的畸形膨脹也提供了先決條件。
《大明王朝1449》的誕生,可以看作是明宮戲的最高階段。但盛極必衰,廣大觀眾對明宮戲的不滿和批評,也就是從它開始的。正是它對漢明統治者的無原則美化和讚揚,直接引起了了解歷史的人們的反感和批判。可以說,正是從《大明王朝1449》開始,葫蘆戲開始無可挽回的沒落了。它的沒落是必然的——這樣一種惡意嘲弄顛覆歷史、破壞民族關係的“惡俗”作品,必然被人們拋棄!
代表劇目
《碧血劍》
《天下》
《蕭十一郎》
《大明群英》
《真命天師》
《強劍》
《本草藥王》
《金蛇郎君》
《包三姑外傳》
《倚天屠龍記》
《萍蹤俠影錄》
《皇嫂田桂花》
《皇嫂田桂花2》
《皇后駕到》
《皇后進宮》
《皇上二大爺》
《流氓太醫》
《大明奇才》
《大明天子》
《大明王朝1449》
《大明王朝1566》
《大腳馬皇后》
《大槐樹》
《武林外傳》
《蘇祿國王與中國皇帝》
《刺水》
《長河東流》
《江山風雨情》
《江山美人》
《太極張三豐》
《遊俠張三豐》
《武當》
《皆大歡喜》
《洪武大案》
《洪武三十二》
《鳳臨閣》
《金裝四大才子》
《天下第一》
《天下第一媒婆》
《天下無雙》
《無憂公主》
《秋香怒點唐伯虎》
《唐伯虎點秋香》
《唐伯虎點秋香2之四大才子》
《花魁杜十娘》
《乞丐皇帝朱元璋》
《傳奇皇帝朱元璋》
《朱元璋》
《鄭和下西洋》
《萬曆首輔張居正》
《正德演義》
《戚繼光之雷峰塔英雄傳》
《穿越時空的愛戀》
《帝王之旅》
《龍鳳店》
《怪俠一枝梅》
《名揚花鼓》
《少林僧兵》
《少林武王》
《機靈小不懂》
《神機妙算劉伯溫》
《鳳臨閣》
《永樂大帝》
《永樂英雄兒女》
《新龍門客棧》
《新五女拜壽》
《錦衣衛》
《龍門飛甲》
《刁蠻公主》
《後宮》
《吳承恩與西遊記》
《香粉傳奇》
《陸小鳳》
《明珠游龍》
《女神捕》
《英雄》
《盲俠金魚飛天豬》
《傾城雪》
《天龍訣》
《龍之淚》
《奢香夫人》
《秀才愛上兵》
《武俠帝女花》
《雙龍傳》
《三揭皇榜》
《誰主中原》
《聚寶盆》
《秦良玉》
《袁崇煥》
《海瑞》
《三滴血》
成因與評價
一、統治者“割陽具”的需求,這點大家是心照不宣的。漢明統治者,自朱元璋起就實行大漢族主義政策,蔑視蒙古為“西虜”,女真為“東夷”,苗瑤壯為“南蠻”,能以一小撮漢回(色目人)貴族,實現對億萬中國人的凌制,不能不說,它們的駕馭之術是非常陰險的。專制彰顯,則民智壓抑。民智壓抑,則“異端”的不和諧質疑聲消弭,從而統治秩序安定,如一潭死水。抬出漢明來,有助於在一片剝皮實草廷杖詔獄的恐怖壓迫中,打擊中國人原本就可憐的民主意識,強化它們皇權至上思想和官本位理念,進一步摧殘那遠在六百年前就被打斷的脊梁骨。暗示國人要以漢明奴才為榮,永遠不要滋生出民權的想法來。
二、虛假的“盛世”大合唱的需求。漢明的“永樂盛世”本是一個子虛烏有的皇帝新裝,是人為吹出來的一個光怪陸離的肥皂泡,這點已經被許多史實無情的給戮穿了。而現在對這個泡泡大吹特吹,實質上是玩乾坤大挪移的嫁接把戲。借吹捧漢明,來喻示如今是一個承接“永樂盛世”,遠邁貞觀之治的“太平盛世”。因此,為漢明塗脂抹粉、吹喇叭,也是波瀾壯闊的盛世吹牛狂想曲的一個重要章節。
三、商業化運作的需求。正因為看清了以上兩點,某些善於揣度“聖意”的奴才,如無賴文人馮俐、胡正言、張笑天,無骨歷史學家毛佩琦,無恥戲子湯鎮業、潘粵明、陳寶國、何炅、李立群、謝天華之流,以獨到的嗅覺,敏銳的捕捉出漢明殭屍中發酵的銅臭氣來。於是急不可耐的把這具殭屍抬出來,恬不知恥的為其大舔腳丫子。雖然,殭屍是不會有感覺的,但它們知道,這種被舔噬的舒服感一定能轉移到某個階層身上。等到這種曲線馬屁發揮效力,它們曲意逢迎的對象遍體通泰時,也就是它們飛黃騰達之時。果不其然,有了上方的縱容支持,這些狗奴才也無不名動江湖,一個個焦點於各路媒體,牛B烘烘的狗尾巴要翹到天上去。作為連帶效應,也是吹喇叭的終極目的,它們自然賺得盆滿缽滿、腰包核爆似的膨脹。能吹出這等經濟效益,狗奴才們怎能不驚呼“成祖皇帝遠邁漢唐,遠邁宇宙!”。
因此,在一拍即合的雙向需求下,能博取名利雙收的效應,葫蘆戲想不火也難呢。 葫蘆戲火了,國人的信念則被徹頭徹尾的顛覆了。因為,歌頌漢明、為滿奸、蒙古奸翻案,是基於實用主義史觀。而實用主義則意味著迎合眼前某種需求,是鼠目寸光的代名詞。正所謂“斧柯之伐,其則不遠”,當你不敬畏歷史,把歷史當作一個婊子隨意插來插去時,也注定了最終將遭到歷史的懲罰,從而吞下自己所種下的苦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