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基本信息
葉君健(1914~ 1999),中國作家,翻譯家,兒童文學家。筆名馬耳 。湖北紅安人。1999年1月5日,逝世,享年85歲。 妻子苑茵也是一名英語翻譯家。
經歷
1933年到武漢大學攻讀外國文學,課餘開始創作。1937年出版用世界語寫作的短篇小說集《被遺忘的人》。大學畢業後赴日本,教授英語、世界語。抗戰開始後在武漢從事抗戰文藝活動。後到香港,任英文版刊物《中國作家》主編,還將當時中國抗戰文學的優秀作品譯成外文在國外發表。太平洋戰爭爆發後,到重慶大學、中央大學、復旦大學任教。1944年去英國宣傳中國人民抗日事跡。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在英國劍橋大學研究歐洲文學,用英文寫成長篇小說《山村》,描寫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山村中的農民帶著陌生和惶惑心理捲入革命浪潮 ,還寫了《它們飛向遠方》和短篇小說集《無知的和被遺忘的》。
1949年秋回國,又投身於宣傳家的事業,在對外文委工作,長期主編英文刊物《中國文學》。50年代起,任《中國文學》(英文版)副主編。70年代後完成長篇《土地三部曲》——《火花》、《自由》、《曙光》,描寫自辛亥革命前夕到五四運動期間中國社會的大變動,展示了從農村到城市的階級鬥爭的場景。他還是一位兒童文學作家,不少作品以外國的歷史、傳說和現實生活為題材,為中國少兒讀者擴展了眼界。他還翻譯出版了《安徒生童話全集》。
創作
小說創作
葉君健是著名的小說家、文學翻譯家和兒童文學作家,又是長期從事對外宣傳工作的宣傳家。
1914年,葉君健生於湖北省黃安縣(今紅安縣)的一個小山村里。童年生活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1932年,葉君健考入武漢大學,攻讀外國文學。從1933年到1936年,他陸續用世界語寫了13篇短篇小說,包括《歲暮》、《王得勝從軍記》等,於1937年結集為《被遺忘的人們》出版,署名馬耳。
這些小說描寫的是舊中國農村鄉鎮中的一些平凡而渺小的人物,如染上賭博習慣的長工,失業回鄉的店員,到處流浪的江湖藝人等。世界語這種文字,在當時是世界上一些被壓迫的弱小民族文學交流的有效工具。這些弱小國家的知識分子將自己的作品譯為世界語,傳達出自己民族的呼聲。葉君健選擇了世界語作為創作和翻譯的工具,也是想要把中國這個當時被遺忘、被欺凌的民族的聲音,傳達到世界人民中間去。
《被遺忘的人們》在國際世界語文學史上占有一席地位。它被國際世界語領導人拉本納稱為“世界語無產階級文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在英國劍橋大學進修期間,葉君健用英語創作了長篇小說《山村》、《他們飛向前方》,短篇小說集《無知的和被遺忘的》、《藍藍的低山區》等。其中以《山村》最為著名,它在許多國家多次出版,截至2010年已有近20種文字的譯本。
《山村》所描寫的是葉君健最熟悉的故鄉的生活。它以一個男孩子的口氣,描述了故鄉生活的落後、閉塞,故鄉人民的痛苦掙扎,及大革命浪潮對故鄉的衝擊。整部作品的敘述筆調率真樸素,在暗含的幽默中流露出作者對故鄉土地的真摯感情。
1949年葉君健回到祖國,又投身於宣傳家的事業,在主編外文刊物《中國文學》的同時,他創作了不少散文、中篇小說和大量兒童文學作品。
1973年到1976年,葉君健創作了長篇小說《火花》、《自由》和《曙光》,總稱《土地》三部曲。1983年到1985年,他又創作了長篇小說《曠野》和《遠程》,與他40多年前用英語創作的《山村》一起,總稱為《寂靜的群山》三部曲。這些長篇小說是用中文創作的,它們仍以作者一直念念不忘的山村生活為背景。
《土地》三部曲,寫的是從辛亥革命前後到五四運動前後中國社會的變化。小說從長江中游一帶破產農民的遭遇寫起一直寫到他們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去法國當勞工,他們之中的優秀分子,後來成為最早的馬克思主義者。
《寂靜的群山》三部曲所反映的年代緊接著《土地》三部曲,從大革命寫到長征的開始,它描寫了中國農民怎樣參加武裝革命,並發展為聲勢浩大的紅軍。
從葉君健的一系列作品可以看出,他始終把對外宣傳中國革命作為自己神聖的使命,始終把中國革命的關鍵問題——農民問題作為自己探討的主要課題,把自己對故鄉、對祖國、對人民的深厚感情凝注在筆端,從而為中國20世紀前半葉的農民革命,描繪了一幅宏大的歷史畫卷。
兒童文學創作
作為世界知名的小說家和翻譯家,葉君健對我國兒童文學事業的發展也予以極大的關注,並作出了很大的貢獻。
葉君健的兒童文學作品包括:童話、兒時回憶、兒童小說,以及根據歷史唯物主義觀點進行再創造的希臘神話和歐洲民間故事。童話、兒時回憶和兒童小說,大多是在五、六十年代創作的,主要描寫中外少年兒童的生活,如《小僕人》。而根據歷史唯物主義觀點改寫的希臘神話和歐洲民間故事,則是他在1979年以後創作的,是作者為擴大兒童文學創作領域所作的成功的嘗試。
以古希臘神話為題材的一組故事,基本情節與原來的故事沒有太大的差別,但主題都是新的。如在《潘多拉的匣子》這個故事中,既有對報復心重、與人類為敵的天神宙斯的批判,又有對一心為人類幸福而工作的普羅米修斯的歌頌,還有對因為貪心而違反諾言的埃比米修斯的批評。更重要的是,作者在這個故事中,挖掘出了其中蘊涵的對人類社會高度樂觀的精神,並加以強調。
以歐洲民間故事為基礎改寫的故事,被葉君健用來解釋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如《三個朋友》中,利用三個小偷比賽誰的偷術高這一有趣的情節,反映出資本主義上升時期的種種社會現象。《商人》、《真假皇帝》等則從不同方面反映了封建階級的衰落和資產階級的興起。
創作特徵
葉君健的文學創作的主要特徵是:高度的現實主義精神,詩的意境與韻味,以及簡潔樸素的語言風格。
所謂高度的現實主義精神,是指葉君健在他的全部作品中,表現出了對現實社會關係的深刻理解。他以強烈的責任感投入創作,因此,他的作品,無論是小說、散文,還是翻譯作品和兒童文學作品,都充滿了獨特的歷史內容,真實地再現了現實生活的本質和歷史發展的趨勢。
然而,這些作品絕不是政治說教的宣傳品,而是融匯著政治、歷史、人生哲理和詩情的藝術品。國內外很多作家、評論家都認為,在葉君健的作品中,蘊涵著詩的意境和詩的韻味。
這種詩的意境和詩的韻味,與葉君健特有樸素簡潔的語言風格是緊密聯繫在一起的。葉君健在自己的作品中,從不鋪陳曲折離奇的情節,也從不堆砌華麗的辭藻,他總是以樸素的筆調、冷靜的敘述和簡練的勾勒,使作品中的一切能夠樸素自然地展現出來。而正是在這樸素簡潔的勾勒中,讀者可以品味出那種深蘊的詩情。
對外宣傳家
抗日戰爭爆發後,葉君健停下了自己的小說創作,投身到抗戰的宣傳工作之中。他輾轉於武漢、香港、重慶等地,利用自己所掌握的外語,作了大量的宣傳工作。他在這一時期所翻譯的中國抗戰文學作品,後來被收為英語和世界語兩個集子出版。
1944年,葉君健應英國戰時宣傳部邀請,到英國各地演講,宣傳中國的抗日戰爭,並重新開始一度中斷了的小說創作。抗戰勝利後,葉君健在英國劍橋大學進修期間,用英語創作了短篇小說集《無知的和被遺忘的》、《藍藍的低山區》,長篇小說《山村》、《他們飛向前方》等。這些作品都是出於向國外讀者“解釋中國”的目的而創作的。
人物小說
著有長篇小說《土地三部曲》(《火花》、《自由》、《曙光》)、《寂靜的群山三部曲》(《山村》、《曠野》、《遠程》),散文集《兩京散記》,文集《西樓集》,短篇小說集《葉君健小說選》、《葉君健童話故事集》等。 另外譯著《安徒生童話全集》等。他的《安徒生童話》前記,被選入上海九年級語文課本第四單元:步入書林第十四課和人教版七年級語文課本第六單元第27課《皇帝的新裝》。
人物評價
《安徒生童話》現有80多種文字的譯本,丹麥報紙有評論認為中文譯本是最好的。文中認為“只有中國的譯本把他當做一個偉大作家和詩人來介紹給讀者,保持了作者的詩情、幽默感和生動活潑的形象化語言,因而是水平最高的譯本。”為此,丹麥女王曾隆重授給葉君健“丹麥國旗勳章”,這是全世界《安徒生童話》眾多譯者中唯一獲此殊榮的。也是安徒生與葉君健作為作者與譯者,因一部作品先後獲得同樣勳章的唯一先例。
葉君健一生共為世人留下500多萬字的創作作品和300多萬字的文學翻譯作品,其中由他翻譯的《安徒生童話全集》,已成為中國幾代讀者寶貴的精神財富。他還創辦了新中國第一個大型對外文學刊物《中國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