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古鯉魚燈舞

萬古鯉魚燈舞

萬古鯉魚燈舞是一種漢族舞蹈。大足獨具特色的漢族民俗鄉土文化。每個動作,每個情節,每個造型,無不清楚明白,既優美酣暢,又輕盈快捷;既充滿濃郁生活氣息,又映照出一個魚的世界。這便是萬古鎮已演了近半個世紀的鯉魚燈舞。

萬古鯉魚燈舞,是大足獨具特色的民間鄉土文化奇葩。
燈光雪亮,音樂緩緩,環境輕柔,天光水色之中,一群“鯉魚”追逐搶寶、跳龍門、覓食、啄草、游弋、
產卵每個動作,每個情節,每個造型,無不清楚明白,既優美酣暢,又輕盈快捷;既充滿濃郁生活氣息,又映照出一個魚的世界。這便是萬古鎮已演了近半個世紀的鯉魚燈舞——一支地地道道的從編導到演員都是由農民民間文藝隊伍創演的傑作。
遠在解放前,萬古地區的民眾就用竹子、綿紙製作各種不同形態的動物,作為民族民間文化的載體,逢年過節在街上耍弄。此地人團年席上必得布魚,以示“年年有餘”;因年末歲尾玩魚,寄希望於“鯉魚跳龍門”,便構成了節日民間文化活動的一個主題。
1956年,正值壯年的民間藝術家周樹人師傅和其他幾個愛好者嚴密構思、精心市制出第一條能夠舞動的鯉魚,縣文化館發現後立即重點支持,進一步改善道具和製作,並根據魚的特性編排成“鯉魚搶寶”、“鯉魚啄草產卵”等故事情節和動作,做成兩條魚,由5個人演出,首次搬上舞台,競一炮打響,由縣裡演到地區,從地區演到省里。在省獲一等獎後,又選送參加全國第一屆民間舞蹈匯演,又獲一等獎,並進入懷仁堂向中央領導作匯報演出,受到周恩來、朱德等老一代革命領袖的親切接見。
由於歷史的原因,六、七十年代,鯉魚燈舞成為了一個被塵封的故事。80年代中期重獲新生,赴重慶劇場演出,受到文藝界專家高度評價。之後,在縣裡組織的“獅燈”、“龍燈”、“魚燈”的三燈比賽中獲一等獎;赴重慶市街頭表演,令山城人民大飽眼福。進入90年代,邊疆兩所兩次被邀赴京參加“龍潭杯賽”的廟會表演。慶重慶直轄晚會,作為開幕節目;此後又參加慶香港回歸文藝匯演,並被作為重慶市的代表節目在中央電視台多次播出。四川電視台、香港衛視台、重慶電視台等,皆作過映播或報導。它還被編入《重慶民族民間舞蹈集成》和《中國民族民間舞蹈集成》(四川卷)。1998年,萬古鎮被重慶市命名為“鯉魚燈舞之鄉”。
“盛世興文化,辛勞育奇葩”。鯉魚燈舞作為民族民間文化之一枝,萬古鎮和大足縣是沒負盛世的。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