雞鳴狗盜

雞鳴狗盜

雞鳴狗盜,學雄雞啼叫,裝狗進行盜竊。成語故事源自孟嘗君的一個門客“學雞啼叫,騙開城門”。後多用作貶義,比喻那些既無真才實學,也無堂皇風度,只不過略有低下本領的人。也指微不足道的本領或偷偷摸摸的行為。

基本信息

詞語信息

雞鳴狗盜雞鳴狗盜
釋義 :鳴:叫;盜:偷東西。指微不足道的本領。也指偷偷摸摸的行為。

用法 :作主語賓語定語;指小本事。

示例 :報仇的這樁事,是樁光明磊落,見得天地鬼神的事,何須這等遮遮掩掩。(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二十七回)

近義詞 :旁門左道

【反義詞】正人君子

【同韻詞】文君新醮不出所料奪人所好

【謎語】孟嘗君的門客

【邂逅語】孟嘗君過函谷關

出處

《史記·孟嘗君列傳》載:齊孟嘗君出使秦被昭王扣留,孟一食客裝狗鑽入秦營偷出狐白裘獻給昭王妾以說情放孟。孟逃至函谷關時昭王又令追捕。另一食客裝雞叫引眾雞齊鳴騙開城門,孟得以逃回齊。

宋代名相王安石在《讀孟嘗君傳》中說:“孟嘗君特雞鳴狗盜之雄耳!”

典故由來

有一次,孟嘗君率領眾賓客出使秦國。秦昭王將他留下,想讓他當相國。孟嘗君不敢得罪秦昭王,只好留下來。不久,大臣們勸秦王說:“留下孟嘗君對秦國是不利的,他出身王族,在齊國有封地,有家人,怎么會真心為秦國辦事呢?”秦昭王覺得有理,便改變了主意,把孟嘗君和他的手下人軟禁起來,只等找個藉口殺掉。戰國時候,齊國的孟嘗君喜歡招納各種人做門客,號稱賓客三千。他對賓客是來者不拒,有才能的讓他們各盡其能,沒有才能的也提供食宿。

泰昭王有個最受寵愛的妃子,只要妃子說一,昭王絕不說二。孟嘗君派人去求她救助。妃子答應了,條件是拿齊國那一件天下無雙的狐白裘(用白色狐腋的皮毛做成的皮衣)做報酬。這可叫孟嘗君作難了,因為剛到秦國,他便把這件狐白裘獻給了秦昭王。就在這時候,有一個門客說:“我能把狐白裘找來!”說完就走了。

原來這個門客最善於鑽狗洞偷東西。他先摸清情況,知道昭王特別喜愛那件狐裘,一時捨不得穿,放在宮中的精品貯藏室里。他便借著月光,逃過巡邏人的眼睛,輕易地鑽進貯藏室把狐裘偷出來。妃子見到狐白裘高興極了,想方設法說服秦昭王放棄了殺孟嘗君的念頭,並準備過兩天為他餞行,送他回齊國

孟嘗君可不敢再等過兩天,立即率領手下人連夜偷偷騎馬向東快奔。到了函谷關(在現在河南省靈寶縣,當時是秦國的東大門)正是半夜。按秦國法規,函谷關每天雞叫才開門,半夜時候,雞可怎么能叫呢?大家正犯愁時,只聽見幾聲“喔,喔,喔”的雄雞啼鳴,接著,城關外的雄雞都打鳴了。原來,孟嘗君的另一個門客會學雞叫,而雞是只要聽到第一聲啼叫就立刻會跟著叫起來的。怎么還沒睡蹭實雞就叫了呢?守關的士兵雖然覺得奇怪,但也只得起來打開關門,放他們出去。天亮了,秦昭王得知孟嘗君一行已經逃走,立刻派出人馬追趕。追到函谷關,人家已經出關多時了。

後來,人們把為了達到某種目的而使用不正當的小伎倆稱作“雞鳴狗盜”,也把使用這種小伎倆的人稱作“雞鳴狗盜之徒”。

評說

“雞鳴狗盜”這個故事中的孟嘗君田文先生當時任齊國相,手握重權,家裡養了門客數千人,與楚國的春申君黃歇先生,趙國的平原君趙勝先生,魏國的信陵君魏無忌先生並稱為“戰國四公子”。世人一談起田先生,多會認為他是愛惜人才的模範,被傳為千古美談。

然而王安石先生有篇不足一百字的短文《讀孟嘗君傳》,文章一針見血地指出:“雞鳴狗盜之出其門,此士之所以不至也。”你若視宵小之輩為“人才”,那么真正的人才是不會為你所用的。這就是東漢文學家趙壹所說的“邪夫顯進,直士幽藏”。一個國家也好,一個地區也好,一個單位也好,邪夫顯進之日,即直士幽藏之時,概莫能外。

成語示例

◎報仇的這樁事,是樁光明磊落,見得天地鬼神的事,何須這等雞鳴狗盜,遮遮掩掩。(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二十七回)
◎他沒什麼大能耐,只會幹些雞鳴狗盜的小事。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