菌種簡介
![菌根](/img/9/72b/nBnauM3X2gjM3UzM1UjNzUzNyITM2ATOwkjMwADMwAzMxAzL1YzL3gzLt92YucmbvRWdo5Cd0FmL0E2LvoDc0RHa.jpg)
內生菌根菌與植物間長期的共同演化,其展現出的外觀特徵與生態機能等都與其它的菌類有明顯的不同,惟這群土壤微生物因為沒有醒目的子實體,因此較無法吸引人們的注意,然而它們卻在生態系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隨著生物學家的探索,它們的基本生物學特性和它們如何與植物產生互利共生之機制,漸漸為大家所了解,然而我們至今卻仍然無法預測它在人為過度干擾的生態系中將如何繼續完成其任務。
土壤、陽光、空氣和水是植物生長的重要元素,尤其是土壤之於樹木更是不可或缺的基礎,它提供植物體固著及供給其生長所需的養分來源。原來這些松樹的樹根會和一種菌根菌形成共生關係,而結合成獨特的菌根。菌根菌的菌絲能交織成鞘套式的結構,將松樹幼根外表包起來,菌鞘套內和幼根接觸的菌絲,會侵入幼根間隙,菌鞘外的菌絲則呈絨毛狀向四周岩石細縫或土壤延伸,將土壤和根繫緊緊結合,以其巨大的表面,幫助植物吸收懸崖上的無機物質,並能從泥炭、腐植質、木質素和蛋白質等有機物中吸收被分解的養分,使得松樹能在極端惡劣的環境下,依然挺拔傲立。
世界上的植物,從苔蘚植物、蕨類、裸子植物到被子植物,都可以和囊叢枝菌根菌共生,1980年初期,菌根學家幾乎認為已能瞭解植物和其共生菌根間的關係,然而隨著後續學者調查次數的增加,卻發現了愈來愈多先前所未知的區域。
菌種分類
![菌根](/img/3/d22/nBnauM3X1cDMxMTN2UjNzUzNyITM2ATOwkjMwADMwAzMxAzL1YzLwYzLt92YucmbvRWdo5Cd0FmLwE2LvoDc0RHa.jpg)
除內生菌根和外生菌根外,還有一類外-內生菌根,它兼有外生菌根和內生菌根的特性,常見於木本植物,如由雜色牛肝菌與松樹等形成的菌根就是典型的代表。涉及的菌根真菌有內囊霉屬、Glomus、Acaulospora、實果內囊霉屬、Gigaspora等屬,這類菌根真菌在農業上有很重要的經濟意義。除無隔菌絲形成的內生菌根外,還由有隔菌絲的真菌如層孔菌屬,絲核菌屬等引起。蘭科等植物形成內生菌根。
內生菌根與外生菌根的不同在於內生菌根的菌絲體侵入細胞內部,經受一個胞內發育階段,爾後被寄主細胞消化,這種菌絲被消化和其新菌絲的侵入之間處於一個平衡狀態;而且在寄主細胞間不形成緻密的哈替氏網狀結構。
中國從松樹、柞樹菌根分離得到外生菌根真菌純培養如牛肝菌屬、乳菇屬和滑菇屬等的一些種,曾回接歐洲赤松獲得成功。內生菌根菌絲體侵入根的皮層細胞內,並形成囊狀樹枝形結構,有這種結構的菌根稱為囊狀-叢枝菌根。它主要是由無隔菌絲的真菌引起,在許多被子植物、裸子植物和苔蘚植物中極為普遍。
菌根的作用主要是擴大根系吸收面,增加對原根毛吸收範圍外的元素(特別是磷)的吸收能力。菌根真菌菌絲體既向根周土壤擴展,又與寄主植物組織相通,一方面從寄主植物中吸收糖類等有機物質做為自己的營養,另一方面又從土壤中吸收養分、水分,源源不斷地供給植物。外生菌根具有合成生物活性物質的能力(如合成維生素、赤黴素、細胞分裂素、植物生長激素、酶類以及抗生素等),不僅能促進植物良好的生長,而且能提高植物的抗病能力。某些外生菌根真菌的生活史中所形成的子實體,能為人類提供食用和藥用的菌類資源(如乳菇屬、紅菇屬)。
菌種功能
![菌根](/img/a/dcd/nBnauM3X0EjNwUjM5UjNzUzNyITM2ATOwkjMwADMwAzMxAzL1YzLwUzLt92YucmbvRWdo5Cd0FmLzE2LvoDc0RHa.jpg)
菌根最主要的功能在於增強植物對養分的吸收能力,尤其是磷肥,因為磷本身具有不溶解性,在土壤中常被固定,屬較不易移動的離子,當根系周遭的磷耗盡,即產生養分缺乏的情況,而菌根所產生的菌絲可伸展超出此區域,進而利用原本吸收不到的磷,然而許多學者亦發現在土壤養分優沃的狀態下,菌根的發育卻是受到壓抑的。
增進水分吸收能力以增強對乾旱的抗性,則是菌根的另一項功能,學界已有許多的理論可用來解釋它是如何產生作用的,它可能是藉由磷濃度的調節而進行,藉由增加磷的吸收,亦促進水分的吸收與蒸散作用;亦有人認為可能是菌絲增加了植物根部的吸收面積;此外也有報告指出可能是菌根使植物產生了生長調節劑,而改變植物本身的生理機能,植物荷爾蒙產生於植物的生長點,菌根可促使植物增加生長點的數量,而這些植物荷爾蒙亦會對植物氣孔的傳導功能產生作用,因而影響植物體內水分移動的狀況。
而真菌在幫助植物時,亦能從植物體中獲取生長所需的碳水化合物與胺基酸等,良好的共生關係促使菌根菌得以拓展迅速,其拓展進而增加植物抵抗逆境的能力,形成大自然中菌類與植物間相輔相成、密不可分的微妙關係。
棲地復育
![菌根](/img/2/c91/nBnauM3X1YjNwAjMyUjNzUzNyITM2ATOwkjMwADMwAzMxAzL1YzL3IzLt92YucmbvRWdo5Cd0FmLyE2LvoDc0RHa.jpg)
內生菌根菌又可稱為囊叢枝內生菌根菌,據研究指出,目前大約70%的植物與內生菌根菌共生。以往內生菌根菌的研究多將焦點放在它能促進植物生長的效應上,然而內生菌根菌接種於棲地復育或造林用的苗木上,所產生的效益或許更能顯示其重要性,
菌根菌的共生增強了植物的抗旱力與抗病力,並改善了土壤結構。更有研究指出,植群的物種歧異度亦因而提高,促使整個生態系的機能性更形完整。棲地遭到嚴重破壞後,陽性的草本植物通常會最早侵入,它們通常都有較短的生活史,並且對水分、養分的競爭力亦較強,由於具備這些優勢,導致雜草叢生的棲地中,菌根菌缺乏宿主,而使得菌根菌數量亦減少,因此許多國外的生態學家將菌根視為棲地復育是否成功的一部分。
或許我們會懷疑,既然植物能與菌根菌自然產生共生,為何不讓棲地原生的菌根菌與栽植的苗木形成自然的共生。然而現實的狀況中,諸多的造林跡地及復育棲地,每每都是些生育條件極度惡劣的不良地。這些棲地由於森林火災、地震造成的崩塌,或長期的不當放牧等因素,皆會使土壤中微生物消失,尤其是菌根菌,而形成造林不易成功的惡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