疣革菌

疣革菌

疣革菌,非褶菌目,革菌科,革菌屬。子實體較小或中等大,軟革質,由多數扇形或半圓形、近平展的菌蓋組成,肉桂色帶灰色或肝褐色,或暗紫褐色,蓋面粗糙,具粗毛組成的鱗片,且有環帶,邊緣薄呈撕裂狀或鋸齒狀。菌肉近軟革質,菌絲褐色具鎖狀連合。下側子宰層面疣狀突起及凹凸不平,靠近邊緣似有環紋。擔子近棒狀,65-90μm×8-10.5μm。孢子淺銹色,不規則角形,6-11μm×5-9.5μm。具4小梗。生針葉林或落葉松林或針、闊混交林中地上,叢生。分布地區在江蘇、雲南、黑龍江、香港、西藏等。

基本信息

信息簡介

中文學名:疣革菌

拉丁學名:Thelephoraterrestris(Ehrh.)Fr.分類地位:非褶菌目、革菌科、革菌屬生態習性:生針葉林或落葉松林或針、闊混交林中地上,叢生。分布地區:江蘇、雲南、黑龍江、香港、西藏等。經濟用途:食毒不明。可能是松等樹木的外生菌根菌

形態特徵

疣革菌成熟疣革菌結構特徵

疣革菌的子實體較小或中等大,軟革質,由多數扇形或半圓形、近平展的菌蓋組成,肉桂色帶灰色或肝褐色,或暗紫褐色,蓋面粗糙,具粗毛組成的鱗片,且有環帶,邊緣薄呈撕裂狀或鋸齒狀。菌絲體是疣革菌的營養體,是一種疏鬆狀態的綿白色的物質,存在在土表或枯枝爛葉下面。
它可以從土壤或其它有機物中中吸收養分,營腐生生活。這些菌絲體彼此纏結在一起,吸收養分,不斷發育生長,形成菌蕾,再經過生長伸出地面,成為新的疣革菌個體。疣革菌菌肉近軟革質,菌絲褐色具鎖狀連合。
疣革菌下側子宰層面疣狀突起及凹凸不平,靠近邊緣似有環紋。擔子近棒狀,65-90μm×8-10.5μm。孢子淺銹色,不規則角形,6-11μm×5-9.5μm。具4小梗。生針葉林落葉松林或針、闊混交林中地上,叢生。
疣革菌內側排列著許多放射狀的薄片,稱為菌褶,菌褶兩面能夠產生單細胞的棒狀擔子,擔子產生孢子。傘柄上常常會有環狀的膜,也就是菌環。疣革菌的繁殖是靠擔孢子進行的。擔孢子成熟以後,會散落下來,如果散落的位置條件合適,就會萌發,成為菌絲體。
疣革菌主要分布地區在江蘇雲南、黑龍江、香港、西藏等。

所屬科目

疣革菌乾疣革菌

疣革菌非褶菌目,屬於革菌科。革菌科,無隔擔子菌綱多孔菌目的一科。子實體從平伏、平伏-反卷到有菌蓋、有柄或珊瑚狀。子實層表面平滑,齒狀、孔狀或不完全地褶狀。菌肉通常帶褐色,骨架菌絲不很發達。
菌絲體是疣革菌的營養體,是一種疏鬆狀態的綿白色的物質,存在在土表或枯枝爛葉下面。它可以從土壤或其它有機物中中吸收養分,營腐生生活。這些菌絲體彼此纏結在一起,吸收養分,不斷發育生長,形成菌蕾,再經過生長伸出地面,成為新的疣革菌個體。它們往往鮮艷、顏色易變、生長在比較骯髒的地方,生長地清潔,顏色樸素。
疣革菌屬於革菌科的革菌屬。革菌屬菌類的繁殖是靠擔孢子進行的。擔孢子成熟以後,會散落下來,如果散落的位置條件合適,就會萌發,成為菌絲體
生殖菌絲疏鬆地交織在一起,分枝,有或無鎖狀聯合,近無色,但通常褐色。擔子從棒狀到近圓柱形,偶有泡囊狀,2~4個孢子,孢子成堆時微黃色、褐色或暗褐色,從球形到橢圓形或不規則形,依據菌絲和擔孢子的不同,該科下分18屬。

生長要素

疣革菌疣革菌

疣革菌生長發育需要碳素氮素和各種礦物質養分等。它是腐生性菌類,同其它真菌一樣,不含葉綠素,不能自己進行光全作用製造養分,而完全依靠現成的有機物質營生活。在它的發育過程中,所需要的碳素、氮素、礦物質及生長素等,均從栽培料內獲得。
疣革菌菌絲生長的濕度範圍為10-35℃,最適宜生升溫謨25-27℃。溫度低於10℃,菌絲基本停止生長;低於20℃,菌絲生長緩慢。溫度高於30℃,菌絲生長、稀疏,色澤變黃,易於老化;溫度高於37℃,菌絲停止生長。子實體生長的溫度範圍較廣,在10-32℃條件下都能出菌,這是與其它真菌不同的地方。
原基形成和菌蕾生長最適宜溫度是15-20℃,溫度低於10℃,很少再產生原基。低於15℃,子實體生長緩慢。溫度高於25℃,菌蕾生長快,成熟早,菌蓋成熟時多呈漏斗狀。出菌階段,如果有較大的晝夜溫差刺激,原基容易產生。
菌絲體生長的基本要求含水量65%,從原基形成至了實體成熟,要求空氣相對濕度為85-90%,空氣相對濕度低於70%時,原基產生少,菌朵易乾萎。相對濕度高於95%時,子實體易變軟腐爛。

酸鹼度疣革菌能耐受較低酸度,菌絲體生長的pH為4.4-6.4。空氣菌絲體和子實體生長發育都需要較充足的新鮮空氣。通風不良,二氧化碳濃度過大,會誘使疣革菌子實體畸形。疣革菌菌絲宜在黑暗條件下培養。暴露於明亮光線下,氣生菌絲會枯萎、倒伏。疣革菌子實體的形成需要散射光。散射光充足時,菌蓋才會出現美麗的鮮紅色。

生長狀況

疣革菌疣革菌結構

疣革菌年幼時往往長成半球形,隨著它們慢慢長大,菌蓋逐漸展開,成為一把把光滑細嫩的傘。傘的內側排列著許多放射狀的薄片,稱為菌褶,菌褶兩面能夠產生單細胞的棒狀擔子,擔子產生孢子。疣革菌時腐生菌的一種,是林木的分解者。這種菌還常常落戶於樹木的新莖上,使其窒息。除了加工枯木的工作以外,這種菌還和針葉林木的根共生出菌根(即蘑菇的菌絲體和高等植物的根組成的共生體)。
傘柄上常常會有環狀的膜,也就是菌環。疣革菌的繁殖是靠擔孢子進行的。擔孢子成熟以後,會散落下來,如果散落的位置條件合適,就會萌發,成為菌絲體。菌絲體是蘑菇的營養體,是一種疏鬆狀態的綿白色的物質,存在在土表或枯枝爛葉下面。
疣革菌所擁有的這種“化學武器”效力非凡,它甚至可以單獨完成對一段枯木最初期的加工轉化工作,使原本已經死亡的有機物質重新回到森林生態系統的循環中去,使之再一次成為對動物和植物的生長都有用的物質。
疣革菌可以用它們的整個菌絲體表面吮吸生長所必需的有機溶液,在森林裡厚厚的落葉層中我們可以看見枯枝、枯死脫落的樹皮,還有枯葉,它們都是生產纖維素或者叫纖維質的原料。疣革菌的纖維絲不斷釋放出生物酶,之後它們就開始盡情享用“調配”好的營養液。它可以從土壤或其它有機物中中吸收養分,營腐生生活。這些菌絲體彼此纏結在一起,吸收養分,不斷發育生長,形成菌蕾,再經過生長伸出地面,成為新的蘑疣革菌個體。
疣革菌的纖維絲還和樹根緊密地交錯共生在一起。這種交錯生長的根被稱為菌根。利用菌根,疣革菌可以從樹木那裡獲得營養,同時也為樹木提供它們從落葉層中吸收上來的礦物鹽。在加工轉化著大部分已經死亡的有機物。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