苷脂沉積症

含有唾液酸的糖脂的神經節苷脂沉積於全身組織,特別是中樞神經組織的先天性脂代謝異常症。

苷脂沉積症

含有唾液酸的糖脂的神經節苷脂沉積於全身組織,特別是中樞神經組織的先天性脂代謝異常症。根據沉積的神經節苷脂的不同,分為Gm2-神經節苷脂沉積症Gm1-神經節苷脂沉積症。其病因,前者是由N-乙醯氨基己糖苷酶異常所引起,後者為半乳糖苷酶缺乏而發生的。

相關資料

神經節苷脂沉積病是因為患兒缺乏酸性β-半乳糖苷酶、阻斷了GM1降解過程所造成。該酶的作用是使GMI和其他含半乳糖的低聚糖分子所結合的半乳糖基水解脫離。

神經節苷脂類廣泛存在於人體各種細胞內,而以腦和神經組織中含量最高。人腦內至少含有10種不同結構的節苷脂,GM1是最主要的一種。GMl的降解必需在溶酶體中經一系列水解酶的作用逐步進行,其中任一酶的缺陷都將造成節苷脂在溶酶體中沉積,進而破壞細胞和臟器,即為神經節苷脂沉積病,其臨床表現以中樞神經系統症狀為主。

1、GMl節苷脂沉積病

【病因和發病機制】GMI節苷脂沉積病是因為患兒缺乏酸性β-半乳糖苷酶、阻斷了GM1降解過程所造成。該酶的作用是使GMI和其他含半乳糖的低聚糖分子所結合的半乳糖基水解脫離,其編碼基因位於3p21。33。基因突變的變異型較多,故在臨床上亦呈現症狀迥異的各種亞型。為方便臨床診斷、預後判斷和遺傳諮詢,本病通常分為嬰兒型(Ⅰ型),幼年型(Ⅱ型)和慢性晚髮型(Ⅲ型)。患者除GMI外,各種組織中還有硫酸角質素等的累積。

【臨床表現】

Ⅰ型患兒常在出生後不久即發病,初起表現為全身肌張力低下,吸吮力差,餵養困難,對外界反應差,出生數月內即可見肝脾腫大,常伴醜陋面容,如前額凸出,大耳,鼻樑低平,齒齦增生和巨舌。患兒精神、動作發育遲緩,至7~8月時尚不能獨坐;對聲音敏感,稍加刺激即可使之驚跳;動作失定向並逐漸出現眼震顫、陣發性痙攣、驚厥,腱反射亢進,腰部脊柱後突,關節強直等症狀。如能存活至1歲以上,患兒常呈去大腦狀態,且易反覆罹患呼吸道感染,每在2歲左右死於支氣管肺炎。患兒的骨髓、肝脾、淋巴結中可找得特殊的泡沫細胞。骨骼X片常顯示多發性骨發育不良、骨質疏鬆,椎體前緣尖突和畸形等現象。約50%患兒眼底檢查可發現櫻紅色斑。

Ⅱ型(晚發嬰兒型,或稱幼年型)的發病年齡稍晚,多數在12~18個月。首發症狀常是步態異常、易摔跌等行走不穩,繼而上肢運動不穩、不能獨坐、獨站和失語,逐漸發展至痙攣性四癱;常見癲癇發作。患兒通常無外周神經受累和肝脾腫大,視網膜和角膜無病變,視力正常;面容正常。骨骼X片可見輕度髖臼和胸、腰椎椎體發育不良,近端掌骨畸形。患兒常因肺部感染在3~lO歲間死亡。

Ⅲ型患兒的發病在4歲以後,多數在兒童期和青春期,亦有遲至三四十歲者。患者常以構音障礙和肌張力改變為初始症狀,病情進展緩慢,可長達數10年,智慧型可能輕度受損,通常無共濟失調、肌陣攣、癲癇等症狀;無面容異常、肝脾腫大;無視網膜、角膜病變。骨骼X片可能見到脊椎椎體輕度扁平。

【診斷】本病患兒尿中可見硫酸角質素排出、外周血淋巴細胞常有空泡形成、骨骼X片有特徵性改變等均有助於診斷。確診需依據外周血白細胞、培養成纖維細胞或肝活檢材料的酸性β-半乳糖苷酶活性測定。

2、GM2節苷脂沉積病

本組疾病是由於缺乏己糖胺酶所致,都是常染色體隱性遺傳病。該酶缺乏時,GM2分子所結合的N-乙醯半乳糖(NANA)即不能被水解脫離,造成GM2降解障礙而沉積在體內。己糖胺酶有兩種同功酶,即己糖胺酶A(HexA)和己糖胺酶B(HexB)。兩者均由兩條多肽鏈組成:HexA者為α和β兩條肽鏈(α,β);HexB則為兩條β肽鏈(β,β)。α和β肽鏈的編碼基因分別位於15q23~q24和5q13,α肽鏈基因突變即導致HexA活性喪失,臨床表現為Tay-Sachs病;β肽鏈基因突變時,HexA和HexB兩酶的活性均喪失,臨床表現為Sandhoff病。由於基因突變的種類繁多,這類疾病的臨床表現變異甚大。
http://disease.39.net/ek/sjjrjb/088/24/623511.html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