芙蓉龍

芙蓉龍

芙蓉龍(屬名:Lotosaurus)是已滅絕爬行動物的一種,化石發現於中國湖南省桑植縣。它們身長2.5米,高度約1米,尾巴長,四肢短而粗,是體積龐大的四足動物。芙蓉龍是草食性動物,以喙狀嘴部切割樹葉。如同梳棘龍科(Ctenosauriscidae)的其他物種,芙蓉龍的背上有帆狀物。這些帆狀物外表類似二疊紀盤龍目異齒龍與基龍的帆狀物,但並沒那么高。這些帆狀物可能用來調節體溫。

基本信息

無齒芙蓉龍 L. Adentus

芙蓉龍骨架 芙蓉龍骨架
中國古動物館曾經展出的芙蓉龍骨架 中國古動物館曾經展出的芙蓉龍骨架

芙蓉龍是一類奇特的帶背帆、無牙的假鱷類主龍類。1970年,古脊椎所張法奎、邱鑄鼎等在湖南桑植髮掘出相對完整的芙蓉龍頭骨及頭後骨骼。1975年,張法奎研究報導,並初步命名,認為化石時代是中三疊世拉丁期,化石層位(巴東組)為瀉湖相沉積。有關巴東組的地質年齡爭議頗大,後有學者研究認為其為安尼期。

2015年1月,研究團隊在野外進行埋藏學研究 2015年1月,研究團隊在野外進行埋藏學研究

近年,在原產地繼續發掘,發現所有化石埋藏於約30厘米厚的岩層中,出露面積約90平方米。這批原地保存的骨骼數量超過1000塊,其中約1/4是相互關連的。骨骼保存較好,表面沒有啃咬、踩踏及蟲蝕痕跡,骨骼埋藏前基本沒有風化。古脊椎所劉俊研究員團隊在該地點開展了相關研究工作,在埋藏環境方面取得了新進展。

化石層是如何形成的?地層分析指示該地區時為溫暖半乾旱地區泛濫平原上的池塘。化石層位上下發育泥裂、保存葉肢介化石和含鈣質結核的古土壤指示了周期性的乾旱與濕潤交替的環境。據此推測芙蓉龍可能因乾旱大量死亡,隨後被雨季的洪水短距離搬運至池塘中並被迅速掩埋。

通過對沉積物中的碎屑鋯石進行U-Pb測年,表明化石層位可能是拉丁期甚至卡尼期,比之前認為的更晚;通過古水流分析、碎屑鋯石年齡以及Lu-Hf同位素分析表明沉積物部分來自華北克拉通和秦嶺-大別山構造帶,說明當時華北與華南已經連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