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渚黑陶壺

良渚黑陶壺

1986年,上海青浦福泉山遺址出土一批新石器時期(距今6000至4000年)良渚文化的玉器、石器、陶器.其中一件黑陶雙鼻壺彌足珍貴。(圖示為三足黑陶壺)

處理方法

新石器時代的陶器作為隨葬品入土埋葬,歷經四、五千年,由千上海地處東南沿海,地下水位較高,再加上地層疊壓、器物與泥土粘在一起,出土時幾乎沒有完整者。少則碎成幾十塊。多則碎成百十來塊。發掘時,考古人員連泥帶土切割成比器物稍大些的土塊,現場略做處理,然後送進工作室或專業場地做進一步處理。

修復

修復時,首先將器物與泥土分離,將陶片器物取出。在土塊上澆少量水,使上質濕潤軟化,用富有彈性的牛角刀剔去泥塊,或者用小型皮管接通水源,邊沖邊洗。水管要細,水流要緩。泥土軟化後將陶片逐一取出,再用軟質毛刷蘸水後仔細清洗。清洗時要注意以下幾點:其一,灰沙陶、酥陶不得入水清洗,以防陶器人水後散架;其二,彩繪陶、加彩陶器不要入水清洗,以防色彩掉落;其三,細刻花的陶器要謹慎處理,不得使用質地堅硬的刷子洗刷,小心圖案被處理模糊。沖洗完畢,將陶片的接茬處處理乾淨,以防拼接時錯位。

清洗

清洗時既要將器物表里處理乾淨,又要儘量保持其原來的面貌。

接下來是拼合粘接,拼接的方法有三種;由底至上,即底部、腹部、頸部、口沿一塊一塊逐步向上拼合粘接而成;或由上至下,口沿:頸部、腹部、底部逐一完成;另外也可以局部拼接,整體合攏。對破損嚴重、塊數較多的器物。可將器物的各部分分類拼接,由小而大逐塊拼接,最後整體合攏。對於破損特別嚴重的器物,可以將碎片逐塊編號,按編號順序逐塊拼接,最後整體合攏。

粘接

粘接陶器的粘接劑品種較多,有乳膠、蟲膠、清漆、502快速膠及環氧樹脂膠等。

目前修復用膠一般是環氧樹脂膠,該膠由甲乙兩組組成,甲劑為粘接劑,乙劑為固化劑。接比例調配膠體,取少量環氧樹脂塗於陶片拼接處,用力合攏,使之凝固。使用環氧樹脂,寧少勿多,塗膠完畢,用棉花球沾酒精,將多餘的膠體理乾淨,常溫下2至3小時,膠體便完全固化。

拼接粘合後的殘缺部位,需補缺復原,不論是考古發掘品,還是傳世品,補缺一定要有科學依據,不可主觀臆造。補缺的原則是寧缺勿濫,修復的原則是修舊如舊。目前陶器補缺材料一般採用石膏。

取醫用橡皮碗,操作時先放水後放石膏,將石膏粉沫均勻地撒人水中,以水浸沒石膏為準,用不鏽鋼工具攪拌調勻、不得有沉積物,不得留有氣泡。調至漿糊狀時,迅速將石膏糊填入殘缺部位,速度要快,切人要準,動作要輕。常溫下10分鐘左右,石膏即發熱固化成形。待石膏定型後,用金屬利器將多餘部分清除,修正造型,輕微的凹凸不平處可用木質細砂紙打磨,直至平整,補缺即告完畢。

一般考古發掘品修復殘缺處用白色石膏處理,使補缺處與原器有明顯的區別。有些器物需展覽陳列,用礦物質顏色做進一步做色,使補缺處與原器物顏色相近,以增加展示的藝術效果。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