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檔案
【名稱】:黑陶貫耳壺【類別】:陶器
【年代】:新石器時代
【文物原屬】:良渚文化遺物
文物現狀
黑陶貫耳壺是良渚文化的典型器物,造型為高頸直口,略微向外舒展,腹圓自然凸現,頸肩之間巧妙地配裝了兩隻對稱的貫耳,十分顯眼,它既起到裝飾美觀的作用,又可用繩系提水,頸肩連線處有製作的接縫,形成自然的分界線,給人端莊、穩定、實用的印象。外觀漆黑光亮,顯示黑陶的秀美韻致的風格所在。它不像馬家窯彩陶那樣以圖案與花紋來修飾,更能引人注目。黑陶採用輪制而造,技術嫻熟,造型比較勻稱,在皿物接合處,輔以用手捏制部分相配合附加上去。我們稍加留意可看到手工的痕跡。貫耳壺表面還留下不少刻痕,考古學家認為這是原始文字元號,我們猜不出先民要表達什麼願望。
黑陶原料是粘土,用來制陶原不會是黑色的。先民為避免土坯日曬火燒開裂,有意識地摻和事先經過燃燒炭化的植物莖葉和稻殼作為原料,由於加入了黑色的炭末,燒成的陶器顯黑色。黑陶的大量出現,從深層次分析,同崇尚黑色的古代民俗觀念有關。史書上記載公元前628年晉文公病故,出葬時秦軍乘機攻打晉的友國鄭國,鄭國得知後作了準備,秦國只好順勢滅了附近小國揮師回朝。晉國得知秦軍歸途要過晉邊界。這時晉軍在服喪期間,士卒都穿白色喪服。晉人以為出征穿戴白喪服不吉利,晉襄公下令把白色喪服染成黑色出師,結果大勝,並用黑色喪服安葬了晉文公。這則故事說明古人尚黑的習俗。黑陶的黑色光澤之美是令人心醉的,那種細膩潤澤的質感散發沁人、誘人的黑色魅力,正是尚黑的民俗心理與情感的充分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