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性高血壓病

良性高血壓病

高血壓(hypertension)是以體循環動脈血壓持續升高[成年人收縮壓≥140mmHg(18.4kPa)和或舒張壓≥90mmHg(12.0kPa)]為主要表現的疾病。良性高血壓病(benign hypertension)也稱緩進型高血壓病,一般起病隱匿,病程長,進展緩慢,多見於中、老年人,最終常死於心、腦病變。

概述

良性高血壓病(benignhypertension)也稱緩進型高血壓病,一般起病隱匿,病程長,進展緩慢,多見於中、老年人,最終常死於心、腦病變。根據病變進程可將本病分為三期。

功能紊亂期

基本病變為全身細小動脈痙攣,無血管及心、、腦、眼底等器質性病變。患者血壓升高,但血壓時而升高時而正常。患者可有頭痛、頭昏。頭痛多發生於清晨,枕部明顯,活動後減輕。可能與晨間頸外動脈擴張、搏動增強有關。活動後因肢體血管相對舒張,腦部血管充血減輕,因而症狀緩解。

動脈系統病變期

圖示圖示

(1)細動脈硬化:細動脈硬化表現為細動脈玻璃樣變,是緩進型高血壓的基本病變。發生於全身各器官的細動脈(直徑<1mm的、中膜僅有1~2層SMC的最小動脈,如視網膜動脈、脾小體中央動脈、腎小球進球動脈﹚。由於細動脈反覆痙攣,內皮細胞和基底膜受損,內皮細胞間隙擴大,內膜通透性升高,血漿蛋白注入內皮下間隙;同時內皮細胞及中膜SMC分泌ECM增多,繼而SMC凋亡,導致管壁發生玻璃樣變性。光鏡下,細動脈管壁呈均質紅染,管壁增厚,管腔變小。心電圖顯示左心室輕度肥大。
(2)肌型小動脈硬化:主要累及腎弓形動脈、小葉間動脈及腦的小動脈等。由於肌型小動脈長期處於高壓狀態,其內膜亦有血漿蛋白滲入,內膜膠原纖維及彈力纖維增生,內彈力膜分裂。中膜SMC增生、肥大,膠原纖維和彈性纖維增生。最終導致血管壁增厚,管腔狹窄。
(3)彈力肌型及彈力型動脈:這些大動脈可伴AS性病變。
此期患者血壓進一步升高,並持續在較高水平,失去波動性。尿中可有少許蛋白。

內臟病變期

(1)心臟:

良性高血壓良性高血壓

心臟的病變主要為左心室肥大。由於外周阻力增加,血壓持續升高,左心室因壓力性負荷增加發生代償性肥大。心臟肥大,重量增加,可達400g(正常約250g~350g)以上。左心室壁增厚,可達1.5~2.5cm(正常為<1.2cm),乳頭肌和肉柱增粗變圓,但心腔不擴張,甚至略縮小,稱為向心性肥大(concentrichypertrophy)。光鏡下:心肌細胞變粗、變長,核大而深染。病變繼續發展,肥大的心肌細胞與間質毛細血管供血不相適應,肥大心肌細胞逐漸出現供血不足,心肌收縮力減弱,左心室失代償,心腔擴張,稱為離心性肥大(eccentrichypertrophy),如果合併AS,可進一步加重心肌供血不足,促進心力衰竭。
由高血壓引起的心臟病稱為高血壓性心臟病(hypertensiveheartdisease)。病人血壓常在180mmHg(24kPa)/120mmHg(16kPa)以上。臨床上表現為左心界擴大及反覆發作的左心衰竭。心電圖示左室肥大及勞損。

(2)腎臟:

良性高血壓患者晚期,腎臟可以表現為原發性顆粒性固縮腎(primarygranularatrophyofthekidney)或細動脈性腎硬化(arteriolarnephrosclerosis):①雙側腎對稱性體積縮小,質地變硬,重量減輕,單側腎重量一般小於100g(正常成年人單腎重約150g);②表面呈均勻瀰漫的細小顆粒狀;③切面腎皮質變薄(≤2mm,正常厚3~5mm),皮髓質分界模糊;④腎盂周圍脂肪組織增多。光鏡下,腎進球動脈的玻璃樣變及肌型小動脈(弓形動脈、葉間動脈)硬化,病變嚴重區域的腎小球因缺血發生萎縮、纖維化和玻璃樣變,所屬腎小管因缺血及功能廢用而萎縮、消失。間質結締組織增生及淋巴細胞浸潤。該處由於腎實質萎縮和結締組織收縮而形成凹陷的固縮病灶。周圍相對健存的腎小球發生代償性肥大,所屬腎小管擴張,使局部腎組織向表面隆起,形成肉眼所見的無數細小顆粒狀。
患者可有輕至中度蛋白尿、管型尿。病變嚴重時,腎功能逐漸下降,可有多尿、夜尿、低比重尿;血中非蛋白氮、肌酐、尿素氮升高,甚至出現尿毒症。由於高血壓心、腦病變出現較腎早且嚴重,因此多數病人常在此前己死於心、腦併發症。

3)腦:

腦出血腦出血

高血壓時,由於腦的細小動脈痙攣和硬化,患者可出現一系列腦部變化。腦水腫:由於腦內細小動脈痙攣,硬化,缺血,引起毛細血管通透性增加,發生腦水腫,可出現頭痛、頭暈、眼花等。高血壓腦病(hypertensiveencephalopathy):由於腦細、小血管病變及痙攣致血壓驟升,毛細血管通透性升高,引起急性腦水腫和顱內高壓,導致以中樞神經功能障礙為主要表現的症候群稱高血壓腦病。其臨床表現為血壓顯著升高,劇烈頭痛、嘔吐、抽搐,甚至昏迷。腦軟化(softeningofthebrain):由於腦的細、小動脈硬化、痙攣,導致其供血區域腦組織缺血性梗死,形成質地疏鬆的直徑<1.5cm的篩網狀病灶,稱之為腦軟化(cerebralsoftening)。腦軟化灶數量多且較小,稱微梗死灶(microinfarct),亦稱腦腔隙狀梗死(cerebrallacunarinfarct)。最終壞死組織被吸收,由周圍膠質細胞產生膠質,形成膠質瘢痕。常發生於殼核、丘腦、橋腦和小腦。由於腦軟化較小,一般不引起嚴重後果。腦出血(cerebralhemorrhage):俗稱中風(stroke),是高血壓最嚴重且常導致死亡的併發症。多為大出血,常發生在基底節、內囊,其次為大腦白質、橋腦和小腦,約15%發生於腦幹。出血區域腦組織完全被破壞,形成囊腔,其內充滿壞死組織和凝血塊。有時,出血範圍甚大,可破裂入側腦室。引起腦出血的原因為腦血管壁病變致使其彈性下降,當失去壁外組織支撐時(如微小軟化灶),可形成微小動脈瘤(microaneurysm),如再遇到血壓突然升高,可致微小動脈瘤破裂出血;腦血管的細、小動脈硬化使血管壁變脆,血壓升高時可破裂出血;腦出血多見於基底節區域(尤以豆狀核最常見),因為供應該區域的豆紋動脈從大腦中動脈呈直角分出,直接承受壓力較高的血流衝擊,易使已有病變的豆紋動脈破裂出血。
臨床表現常因出血部位的不同、出血量多少而異。患者常表現為呼吸加深、脈搏加快、肢體弛緩、鍵反射消失、大小便失禁,甚至突然昏迷等。嚴重者瞳孔及角膜反射消失,出現陳-施(Cheyne-Stokes)呼吸。內囊出血者可引起對側肢體偏癱及感覺喪失。出血破入腦室時,患者發生昏迷,常導致死亡。橋腦出血可引起同側面神經麻痹及對側上、下肢癱瘓。左側腦出血常引起失語。腦出血尚可引起顱內高壓,並引起腦疝。小的血腫可被吸收,膠質瘢痕修復。中等量的出血灶可被膠質瘢痕包裹,形成血腫或液化呈囊腔。

(4)視網膜:

視網膜中央動脈亦常發生細動脈硬化。眼底血管是人體內唯一能被窺視的小動脈。高血壓眼底改變包括血管和視網膜病變,按Keith-Wagener氏分類法分為四級,即Ⅰ級為視網膜小動脈輕度狹窄和硬化,動脈變細、Ⅱ級為小動脈中度硬化和狹窄,動靜脈交叉壓迫現象,動脈反光增強呈銀絲狀、Ⅲ級為視網膜水腫、滲出和出血和Ⅳ級為視乳頭水腫。因視乳頭水腫,視網膜滲出和出血,患者視物模糊。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