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塢

船塢

船塢是用來修造船舶的水工建築物,安裝在修造船廠內,主要是用來船舶修理。船塢是造船廠中修、造船舶的工作平台,是修理和建造船舶的場所。是船廠中經人工處理的用於修造船的場地設施,船舶的建造和大修就是在船塢中進行的。船塢是中國宋朝人張平發明的。據史料記載,張平在公元925年生於臨朐楊善,歷任北宋馬步都虞侯、監市木、供奉官、監陽平都木務兼造船廠、崇儀副使、如京使、客省使、鹽鐵使等職,公元987年病逝,回原籍御葬,"在村西起陵冢,墓前石人石羊,十分顯赫"。當船舶進入乾船塢修理時,首先用灌泄水設施向塢內充水,待塢內與塢外水位齊平時,打開塢門,利用牽引設備將船舶慢速牽入塢內,之後將塢內水體抽乾,使船舶坐落於龍骨墩上。

歷史

船塢是中國宋朝人張平發明的。據史料記載,張平在公元925年生於臨朐楊善,歷任北宋馬步都虞侯、監市木、供奉官、監陽平都木務兼造船廠、崇儀副使、如京使、客省使、鹽鐵使等職,公元987年病逝,回原籍御葬,"在村西起陵冢,墓前石人石羊,十分顯赫"。公元977年,張平任供奉官、監陽平都木務兼造船廠,住今陝西省寶雞市以東之陽平鎮。當時,在渭河邊造船,容易被水將船沖走,只好派一船三戶守護,一年徵調民工上千戶,勞民傷財。張平遂命民工在岸邊挖一大坑,在其中造船,船造好以後,掘開一口子,引水入坑,船漂起,駛入河中。大坑稱之為"船塢"。

船塢種類

乾船塢乾船塢

船塢有兩種:乾船塢和浮船塢。

乾船塢

乾船塢的三面接陸一面臨水,其基本組成部分為塢口、塢室和塢首。塢口用於進出船舶,設有擋水塢門,船塢的排灌水設備常建在塢口兩側的塢墩中;塢室用於放置船舶,在塢室的底板上設有支承船舶的龍骨墩和邊墩;塢首是與塢口相對的一端,其平面形狀可以是矩形、半圓形和菱形,塢首的空間是塢室的一部分,在這裡拆裝螺鏇槳和尾軸。乾船塢配有各種動力管道及起重、除銹、油漆和牽船等附屬設備。當船舶進入乾船塢修理時,首先用灌泄水設施向塢內充水,待塢內與塢外水位齊平時,打開塢門,利用牽引設備將船舶慢速牽入塢內,之後將塢內水體抽乾,使船舶坐落於龍骨墩上。修完或建完的船舶出塢時,首先向塢內灌水,至塢門內外水位齊平時,打開塢門,牽船出塢。

浮船塢

船塢船塢

是一種可以移動並能浮沉的凹字形船艙。它不僅可用於修、造船舶,還可用

於打撈沉船,運送深水船舶通過淺水的航道等。我國於1974年建成了第一艘25000噸的“黃山號”浮船塢。此船塢全長190米,高15.8米,38.5米寬,沉入水下最大深度是13.2米,具有13000噸的舉力。它能抬起25000~30000噸載重量的海輪進行塢修。浮船塢的自動化和電氣化程度較高,船塢的浮沉是由中央指揮台操縱,塢上設有電站(發電量可供十萬人口的城鎮照明用),以及機工、電工、木工等車間。

沈括《船塢》

作品概況

作品名稱:船塢

作者:沈括

出處:《夢溪筆談》

作品原文

國初,兩浙獻龍舟,長二十餘丈,上為宮室層樓,設御榻,以備游幸。歲久腹敗,欲修治,而水中不可施工。熙寧中,宦官黃懷信獻計,於金明池北鑿大澳,可容龍船,其下置柱,以大木樑其上。乃決水之澳,引船當樑上,即車出澳中水,船乃笐(hang)於空中。完補訖,復以水浮船,撤去樑柱。以大屋蒙之,遂為藏船之室,永無暴露之患。

註:

【澳】河道中可以停船的較寬闊的地方。

【笐】用木頭、竹竿搭成的架子,這裡指懸空架起。笐,音hāng。

作品譯文

國朝初年,兩浙進獻一條龍船,長二十多丈,上面建造了宮室樓閣,並設有龍床,以備皇上出遊巡幸。由於年歲久遠,船的腹部朽敗了,想要修理,但是水中不能施工。熙寧年間,宦官黃懷信提出一條方案,在金明池北挖一個大澳,可以容納龍船。在澳底安置木柱,用大木架在立柱上當做橫樑。於是決金明池水使流入澳中,將龍船牽引到梁的上面,隨即車乾澳里的水,龍船便架在空中。修補完畢,再引水使船浮起來,撤走樑柱。用大屋復蓋住大澳,它就成為藏船的屋室,從此再也沒有暴露在外面的憂慮了。

作品賞析

在宋代,隨著造船業的發展,開始出現了船塢。船塢是一種建在水域岸邊供修船和造船用的長方形水工建築物。它的建造方法是修建一個三面封閉的深水池,另一面與河道相通,裝上可以啟閉的閘門,並在池底安放一套支撐架。引水灌滿深池,把需要修理的船駛進池中正對著支撐架。然後關閉閘門,抽乾池裡的積水,船便懸空在架上,這樣就可以施工修理了。這種船塢是固定式乾船塢(相對於浮動式浮船塢而言),有的船廠仍然使用這種裝置修造船舶。

《船塢》記載北宋中期在汴京修建的一座船塢。這個船塢可以容納二十多丈的龍船,在當時應當是很大規模的了。

據文獻記載,我國第一座船塢是在北宋太宗時(公元976—997年)由一位名叫張平的船官建造的。在西方,直到1495年,英皇亨利七世才在朴茨茅斯修建了歐洲第一個船塢。這比我國已經晚了五百年,較之沈括的記載也晚了四百餘年。

作者簡介

沈括沈括

沈括,字存中,宋仁宗天聖九年(公元1031年)生於浙江錢塘(今杭州)一官僚家庭。自幼勤

奮好讀,在母親的指導下,14歲就讀完了家中的藏書。24歲開始踏上仕途,三年後,被推薦到京師昭文館編校書籍,在這裡他開始研究天文歷算。晚年他在夢溪園認真總結自己一生的經歷和科學活動,寫出了聞名中外的科學巨著《夢溪筆談》和《忘懷錄》等。宋哲宗紹聖二年(公元1095年)沈括逝世。

《夢溪筆談》是中國科學史上的坐標,是沈括一生社會和科學活動的總結。書中內容極為豐富,包括天文、曆法、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地理、地質、醫學、文學、史學、考古、音樂和藝術等共600餘條。其中200多條屬於科技方面,記載了他的許多發明、發現和真知灼見。《夢溪筆談》中還第一次明確地談到磁針的偏角問題。

海洋學相關知識(七)

赤道輻合帶
礁坪
赤道流
資源增殖
貧營養水
質量轉移
質量收支
質量平衡
貝類學
礁前
調查船
規則波
生物粘著
西邊界流
西加毒魚類
褐粘土
裙板
磁蟹幼體
裂流水道
裂流
磁條帶
表觀耗氧量
磁場平靜帶
表層水
表層取樣器
補充群體
補充型捕撈過度
碳酸鹽極限深度
碳酸鹽旋迴
蝌蚪幼體
生物碎屑
疣足幼體
碳同化作用
藻類化學
藻礁
藻株
蘊藏量
蒸汽槍
生物相
營養缺陷生物
界面通量
界面交換過程
電磁海流計
苔蘚蟲幼體
碎波
船行波
船用分光光度計
電磁振盪震源
生物界面
航空遙感觀測
自返式沉積物取芯器
自生沉積
生物清除
自體抑制物質
腺介幼體
腐生浮游生物
矽質軟泥
硅藻軟泥
能流
育幼場
甲板裝置
聚爆式震源
破壞機率
耐冷細菌
翼足類軟泥
羽角
羽腕幼體
羽狀移動
破壞性板塊邊界
生物沉積
石面生物
石蛤毒素
石內生物
短輕涌
羅蒙諾索夫海流
短狂涌
短峰波
缺氧海盆
缺氧水
缺氧事件
絕對鹽度
短中涌
細菌膜
細菌黏膜
細結構
瞬間死亡率
瞬變示蹤劑
真光層
直立式防波堤
系泊設施
系泊力
糠蝦期幼體
粘性卵
生長效率
鹽躍層
鹽誤
箱式取樣器
管狀構件
管棲動物
管柱
等鹽線
鹽舌
等深流沉積
等深流
等效風時
等效風區
突堤
穴居生物
穩定同位素期
穩定同位素地層學
稚期
稀釋旋迴
稀有種
移動式平台
種群過密
生長型捕撈過度
生物測試
生物污著
離散邊界
生物輸入
鹽度校正
神經毒素
示蹤劑
礁頂
生物轉移
脫鎂葉綠素
箱式模型
群樁
疲勞斷裂
被動大陸邊緣
鹽侵
補償深度
腐殖化
碰撞帶
貝尼奧夫帶
鹽度計
耳狀幼體
礁灘
破裂帶
群聚
碎冰
藻類學
群體生態學
種群生態學
網采浮游生物
甲殼動物學
縱盪
船塢
鹼度
赤道潛流
鹽生生物
裂谷系
肥力
群落生態學
粉砂
電火花震源
落潮
羅斯貝波
終生浮游生物
縱搖
碎波帶
生物量
西風漂流
表層流
補償流
蜃景
蟲黃藻
營養級
生物降解
菌株
船閘
航道
自養生物
群落
蓋奧特
生物海洋學
索餌洄游
粘土
鹽指
種群動態
生物測定
離子交換膜
禁漁期
磷循環
疏浚工程
碳循環
碟狀幼體
電滲析
硫循環
營養
群島
硼酸
碼頭
鹽沼
鹽度
紅樹林海岸
等溫線
種群
碳酸
生物污染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