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義
舌疳,病舌。亦名舌菌。《醫宗金鑒》卷六十六:“舌疳心脾毒火成,如豆如菌痛爛紅。”本病發於舌部。多由心脾二經毒火上炎所致。初則舌腫如豆,漸之腫如菌樣,頭大蒂小,故也稱之曰舌菌。若頂部潰破,余處仍堅硬者,稱為綿潰。若穿透腮部和舌體,食入之物漏出者,稱為瘰癧風。本病類似今之舌癌。
舌疳另稱為絳紫舌,是由心經熱毒;熱盛傷陰;肝腎陰虛,虛火上浮;肝膽濕熱蘊毒引起的,外觀舌質絳紫,體胖而邊光瑩,左側中部有0.5×0.5cm的凹陷潰瘍,周圍紫暗,上有白膜。舌面有較薄黃膩苔。
舌疳,病舌。亦名舌菌。《醫宗金鑒》卷六十六:“舌疳心脾毒火成,如豆如菌痛爛紅。”本病發於舌部。多由心脾二經毒火上炎所致。初則舌腫如豆,漸之腫如菌樣,頭大蒂小,故也稱之曰舌菌。若頂部潰破,余處仍堅硬者,稱為綿潰。若穿透腮部和舌體,食入之物漏出者,稱為瘰癧風。本病類似今之舌癌。
小兒疳證,文獻中又稱疳疾,疳積,五疳,諸疳等,是兒科四大證(痘麻驚疳)之一,也是小兒常見病。歷代醫學文獻有關疳證的內容相當豐富,但至今尚未見有其文獻整理...
概念 解讀 中醫套用疳症又稱“疳積”,是由於先後天失調,特別是餵養不當和多種脾胃疾病發展而致的一種以脾胃損傷為主,兼有它髒表現;有積滯內停,又存在氣液耗傷的慢性營養障礙性病...
概述 病因病機 診斷 治療 注意事項疳證,中醫病名。是指由於餵養不當,或因多種疾病的影響,導致脾胃受損,氣液耗傷而形成的一種小兒慢性病證。臨床以形體消瘦,面黃髮枯,精神萎靡或煩躁,飲食異常...
名詞解釋 與西醫病名的關係 病因 病機 診斷依據火疳,病名。見《證治準繩·雜病》,又名火瘍。以白睛深部向外突起呈暗紅色顆粒為主要表現的病證。火疳多因心肺熱毒火邪,從內而發上攻於目,滯積白睛;或肺陰虧耗...
概述 臨床主要症狀 病機 辨證治療 外治法驚疳,即心疳。 心疳,五疳之一。 又名驚疳。
金疳,中醫病名。是指白睛表層生玉粒樣小泡,周圍繞以赤脈的眼病。又名金瘍,因其形如玉粒,頂潰似瘍,故又名金瘍玉粒。金疳之病名首見於《證治準繩·雜病·七竅門...
名詞解釋 與西醫病名的關係 病因 病機 診查要點土疳之名出《諸病源候。目病諸候。針眼候》。又名偷針、土疳、土瘍。相當於西醫所指的麥粒腫。具體詳見麥粒腫。
概述 名稱來歷糜疳,病證名。 指口腔及牙床糜爛。 又名口疳。
疳氣,表現為形體消瘦,面色無華,食欲不振為特點的疳病。西醫稱之為“小兒輕度營養不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