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籍
公元1739年,乾隆皇帝詔令太醫院右院判吳謙主持編纂一套大型的漢醫叢書。吳謙,字六吉,安徽歙縣人,他是清朝雍正、乾隆年間的名醫。吳謙奉旨後,下令徵集全國的各種新舊醫書,並挑選了精通醫學兼通文理的70多位官員共同編修。歷時三年的時間,終於編輯完成。《醫宗金鑒》經過三年時間完成,共90卷,15個分冊。即傷寒17卷、金匱8卷,名醫方論8卷,四診1卷,運氣1卷,傷寒心法3卷,雜病心法5卷,婦科心法6卷,幼科心法6卷,痘疹心法4卷,種痘心法1卷,外科心法16卷,眼科心法2卷,針灸心法8卷,正骨心法4卷。該書特點:圖、說、方、論俱備,歌訣助誦。細讀之有著十分明顯的時代性,適應18世紀中國疾病譜。例如:公元17-18世紀,康熙、乾隆由於天花危害甚大,對太醫院壓力更大,因此,太醫院在分科設定上也有明顯的反映,如將痘疹作為一科從幼科中分立出來,在《醫宗金鑒》中也單獨成冊,特別還將《種痘心法》作為一卷與幼科心法並列,可見對天花一病的專門研究與防治得到了高度重視,促成幼科被分解為三科。由於接種人痘的推廣與普及,天花之危害明顯降低,太醫院又將痘疹一科合併回幼科。另外,還有對正骨一科整理提高也十分明顯,通過《醫宗金鑒》的編纂,使中國歷代相傳的正骨理論與技術更加系統,更將宮廷上駟院綽班(正骨)處的豐富經驗融為一體,使太醫院正骨科與上駟院綽班處合併一處,理論與技術均得到提高。
背景
清初,天花流行,危及宮廷,特別順治皇帝死於天花,宮廷十分緊張,康熙亦曾感染天花,幸得隔離治療保全了性命,也正因為康熙曾因天花獲得免疫而得繼承帝位。因此,他在位時十分重視痘疹一科與種痘術之推廣。乾隆即位後,發揚康雍兩朝重視醫學之餘風,接受太醫院院使等鑒於古醫書“詞奧難明”“傳寫錯訛”,自晉以下“醫書甚夥”,“或博而不精,或雜而不一,間有自相牴牾”的奏摺,請求發內府醫書,並征天下秘籍“分門別類,刪其駁雜,采其精粹,發其餘蘊,補其未備”。乾隆於四年(1739)詔令供奉內廷御醫,太醫院右院判吳謙,與康雍乾三朝御醫、院使劉裕鐸,共同領銜編纂醫書,由吳謙與劉裕鐸任總纂修官,其下有纂修官14人,副纂修官12人,校閱官10人,收掌官(書稿保官)2人,謄錄官23人,以及畫家等組成編纂班子。所有參與編纂的御醫等,都是按照清府批文“令太醫院堂官並吳謙、劉裕鐸等將平日真知灼見、精通醫學兼通文理之人,保舉選派”而組成的。若太醫院合格人員不足者,“令翰林院……查派”,“選取字,畫好者以備謄錄。如不敷用,照例行文國子監……秉公考試,務擇字畫端楷,咨送本館以憑選取”可見對所有編纂、繪畫、謄錄人員都是經過嚴格選擇或經考試後擇優錄用的。
編纂完成後,乾隆看後十分滿意,賜書名為《醫宗金鑒》,正式確定該書名為《御纂醫宗金鑒》,於1742年,以武英殿聚珍本與尊經閣刻本印行,在全國推廣,影響巨大。1749年即被定為太醫院醫學教育的教科書,“使為師者必由是而教,為弟子者必由是而學”。
影響
《醫宗金鑒》逐步成為全國醫學教與學的必讀書、準繩。由於廣泛之需求,政府與商家刻本印刷十分頻繁,至今其版本流傳已有50餘家,平均4-5年即有一次新版本問世。這既是由於該書內容的豐富簡約,深受讀者喜愛,同時,乾隆皇帝給予的高度評價與肯定,也助了一臂之力。現代版
書名:醫宗金鑒作者:(清)吳謙,等編
整理:鄭金生
出版社:人民衛生出版社
ISBN:9787117076333(上)9787117078219(中)9787117078227(下)
出版時間:2006-8-1
開本:32開
所屬分類:圖書>醫學>中國醫學
簡介
此書刊行於清乾隆七年(1742),是當時政府編纂的一部醫學叢書。《四庫全書總目》稱讚其“有圖、有說、有歌訣,俾學者既易考求,又便誦習”。今編此書分上、中、下三冊,90卷,包括(訂正仲景全書傷寒論注、金匱要略注等部分。)
由於本書的內容,切合實際,簡明扼要,因此,二百多年來,一直作為廣大中醫初學中醫的必讀書。此次整理,精選底本,增加導讀,附方劑索引,更加方便中醫臨床各科醫生閱讀。
目錄
訂正仲景全書傷寒論注訂正仲景全書凡例
卷一
訂正仲景全書傷寒論注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上篇
卷二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中篇
卷三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下篇
卷四
辨陽明病脈證並治全篇
卷五
辨少陽病脈證並治全篇
卷六
辨太陰病脈證並治全篇
卷七
辨少陰病脈證並治全篇
卷八
辨厥陰病脈證並治全篇
卷九
辨合病並病脈證並治全篇
卷十
辨差後勞復食復陰陽易病脈證並治篇、
卷十一
辨證病脈證並治篇
卷十二
辨溫病脈證並治篇
卷十三
辨痙濕蠍病脈症並治篇
卷十四
辨霍亂病脈並治篇
卷十五
辨可汗病脈證篇
辨不可汗病脈證篇
辨可吐病脈證篇
辨不可吐病脈證篇
辨可下病脈證篇
辨不可下病脈證篇
卷十六
平脈法
辨脈法
卷十七
正誤存疑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