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語概念
基本解釋
[military depot;army service station] 後勤分部組織和派出的保障機構。分為基地兵站和野戰兵站。一般設立在運輸線上。主要負責儲備、補給和轉運物資,收容、後轉和治療傷病員,組織技術修理,安排過往人員食宿,接收、保管和後送繳獲、回收物品等工作。
引證解釋
軍隊在後方交通線上設定的供應、轉運機構,主要負責補給物資、接收傷病員、招待過往部隊等。
柳青 《銅牆鐵壁》第一章:“受傷的只要有口氣,少不了當地動員人往 烏龍鋪 醫院送;死人也怕要到有兵站的地場。” 劉同聚 《這擔桶》詩:“自從入伍來到兵站,就和這擔桶交了朋友,晚上它睡在我的床下,白天它伴我在山道上行走。”
基本含義
軍隊沿交通運輸線設定的以供應、轉運為主的後勤綜合保障機構。一般設有指揮、勤務部門和武器、彈藥、油料等野戰倉庫,配有野戰醫院和運輸、工程、修理、裝卸、通信、警衛等分隊。通常分為野戰兵站和基地兵站。主要任務是儲備、補給、轉運物資,收容、治療、後送傷病員,修理技術裝備器材,接收和後送繳獲、回收的物品,安排過往人員食宿等。
中國早在商代就郵傳制度,每隔30里設一,並備有良馬、固車,以傳遞情報和運送少量物資。中國西周時期在交通線上設立的“委積”,有向過往軍旅提供糧食等物資的職能,起到了類似兵站的作用。據《周禮·地官·遺人》記載:“凡國野之道,十里有廬,廬有飲食。三十里有宿,宿有路室,路室有委。五十里有市,市有候館,候館有積。”公元前746~前605年,亞述帝國修築驛道,並沿途設站,用以運輸物資和傳遞情報。公元前480年,波斯國王薛西斯一世率軍10餘萬人遠征希臘時,在色雷斯沿岸設儲糧兵站,實施沿途補給。公元1618~1648年,歐洲的三十年戰爭時期,瑞典國王古斯塔夫二世·阿道夫提出並建立兵站,對軍隊實施補給。1650年,法國路易十四的陸軍大臣F.-M .de盧瓦曾主張以倉庫為依託設立兵站網。1846年,俄國軍隊將設在軍用道路上的供應站改為兵站;1890年,為了維護軍用道路,建立了兵站營。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旅順之戰,清軍由前線至遼中,擇設12站,辦理各種軍用物資的分段轉運,供過往軍人食宿。蘇俄在1918年建立兵站和兵站部隊,專門負責軍用道路的檢查、養護和警戒。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日本軍隊建立兵站,負責對部隊實施後勤保障。中國人民解放軍在建軍初期就設有兵站。中國工農紅軍於1932年在中央革命根據地設立了總兵站,不久改稱總兵站運輸部(亦稱總兵站部),並在革命根據地設立大、中、小兵站;抗日戰爭時期,八路軍、新四軍在各抗日根據地建立有固定兵站和流動兵站;解放戰爭時期,發展為由戰區統一指揮的兵站運輸線;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保留了部分兵站並在邊遠地區建立了若干兵站線。中國人民志願軍在抗美援朝作戰中,建立了縱橫交錯的兵站運輸網。
在現代社會,兵站的作用類似於官方驛站,尤其在青藏鐵路沒有修通的時候,兵站更承載了接待遊客的任務,著名的兵站有:沱沱河兵站、唐古拉兵站、新都橋兵站、新都橋兵站、甲格兵站、二道溝兵站等等。兵站既有一個荒無人煙的地方提供食宿的功能,又是一個別樣的景點。在沒有接待任務的時候可以對外接待,住在這裡便宜、安全。如果人多的話可以和最可愛的人們一起聯歡。
中國人民解放軍戰時兵站,一般隸屬於聯勤分部。其主要任務是:組織實施物資器材的請領、儲備、補給和管理;傷病員的醫療和後送;武器、車輛等裝備的修理和後送;野戰倉庫、站區道路、裝卸場地等工程設施的修築和維護;兵站配置地域的防衛。目的是對部隊作戰實施後勤支援,保障作戰的勝利。兵站按所處的位置和任務區分為基地兵站和野戰兵站。基地兵站,是在戰役後方縱深地帶配置的具有較強穩定性的兵站。野戰兵站,是設在戰役後方淺近縱深,具有機動保障能力的兵站。此外,還有常設的中途食宿兵站和口岸兵站。前者為過往部隊和零星人員提供飲食、住宿,通常設定在長途軍事交通線上;後者專門負責轉運出境、入境軍用物資,通常設定在國家邊境的交通線上。
其他國家軍隊也有類似兵站的機構。如蘇軍的飲食取暖站、物資轉運站、醫院野戰後送站、技術援助站,美軍的各類補給站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