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制沿革
公元前21世紀,黃河以西秦嶺以北為雍州,興平屬雍州,是犬戎族聚居之地,故稱“犬丘”。公元前9世紀初,西周懿王時,王室衰,北方獫狁族強盛,對鎬京威脅很大,懿王二年(前908),都城從鎬京(今長安)遷至“犬丘”(今興平縣阜寨鄉南佐村)。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遷都洛邑(今河南洛陽),稱為東周。東周以後犬丘屬春秋戰國時期的秦國之地,改名“廢丘”。《國語韋昭注》曰:“周時犬丘,懿王所都,秦欲廢之,更名廢丘”。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確立郡縣制,廢丘置縣,並在京畿置內史。廢丘屬內史管轄。
公元前206年2月項羽入關,大封諸王。立劉邦為漢王,都南鄭;封秦降將章邯為雍王,都廢丘;封司馬欣為塞王,都櫟陽(今臨潼);封董翳為翟王,都高奴(今延安)。漢王劉邦怨項羽背約,五月領兵從故道出襲雍地,八月塞王、翟王降漢,廢丘章邯被漢兵圍困。
公元前205年五月,漢王劉邦引水灌廢丘,雍王章邯兵敗自殺,廢丘歸屬漢王管轄。
漢高祖三年(前204)改廢丘縣為槐里縣(今阜寨鄉南佐村),屬中地郡轄。
九年廢中地郡,復屬為內史轄治。漢武帝建元二年(前139),在槐里縣茂鄉為武帝修建陵墓。
公元前73年,漢宣帝在茂鄉建“茂陵縣”(縣治在今西吳鄉竇馬村)。與槐里縣同屬右內史轄。後又改為右扶風轄,治所在長安。
公元9年,王莽改漢為“新”,大改官名、地名,改槐里縣為槐治縣,改茂陵縣為宣城縣。
東漢建武元年(25)恢復槐里縣、茂陵縣,把右扶風治所由長安遷到槐里縣。
三國時關中屬曹魏管轄,黃初元年(220),改平陵縣為始平縣,撤銷茂陵縣併入始平縣,又改右扶風為扶風郡。始平、槐里屬扶風郡。
西晉泰始三年(267),在槐里縣置始平郡,轄槐里、始平、武功、鄠縣。
東晉至十六國時期(317~420),興平先後歸屬前趙、前秦、後秦。前秦苻堅永興元年(358),把始平縣治所移到茂陵故城今竇馬村(原城樓上有磚刻“始平舊址”四字,1952年拆掉)。
後秦皇初元年(394),姚興攻殺苻登滅前秦,稱帝於槐里。南北朝時期,槐里、始平先後歸北魏、西魏、北周管轄,仍屬雍州始平郡,右扶風。
北魏太平真君七年(446),撤去始平郡,復名右扶風,治所由槐里遷至長安,轄始平、槐里。
北魏永安元年(528),始平縣治所移至今縣城東北15里處今之固顯村(固顯即故縣之訛音),隸屬扶風郡。
西魏恭帝元年(554),又把始平縣治所遷回舊址。北周明帝元年(557),撤銷槐里縣,其轄地併入始平縣。
北周靜帝大象二年(580),始平縣治所移到今縣城東南10里,章邯所建的文學城(約今西吳鄉王家村、北馬村處),仍屬扶風郡轄。
隋開皇三年(583),撤銷扶風郡,始平縣改屬京兆郡,後始平縣又改屬雍州。
隋大業三年(607),廢雍州,京兆郡轄始平縣。隋大業九年(613),始平縣治所由文學城遷到今興平縣城址,仍屬京兆郡。
唐武德元年(618),廢郡設州,改隋朝時的京兆郡為雍州,轄始平縣。
武德三年(620)劃始平縣西部,在長寧設扶風縣,歸稷州轄。
貞觀元年(627),撤銷稷州和扶風縣,扶風轄地歸始平縣。同時全國劃分為關內等十道,道下設府(州),府下設縣。始平縣屬關內道京兆府。
天授二年(691),復置稷州,轄始平縣。
大足元年(701)又廢稷州,始平縣復屬雍州。
景龍二年(708)中宗李顯送金城公主出嫁吐蕃王贊普,送至馬嵬城,設帳於百頃泊餞別,改始平縣為金城縣,縣治移到馬嵬。
至德二年(757),兵馬使“李奐”統領興平軍駐紮金城縣,因平“安史之亂”有功,取“興唐平叛”之意,故改金城縣為興平縣。自此興平縣名沿用至今。
五代十國時期,興平縣建置沒有變動。其中後梁時隸屬大安府;後唐、後晉、後漢和後周時期均屬京兆府轄。
北宋淳化五年(994),改關內道為永興軍路。
至道三年(997),改永興軍路為陝西路。興平縣屬陝西路、京兆府轄。
熙寧五年(1072),分陝西路為永興與秦鳳兩軍路。興平縣屬永興軍路京兆府轄。
金熙宗皇統二年(1142),改永興軍路為京兆府路(府治長安),轄興平縣。
金海陵王天德二年(1250),置陝西西路統軍司和陝西東路轉運司,京兆府轄長安、鹹寧、興平、鹹陽等十二縣。元代實行省、路、府(州)、縣四級政權機構。
元世祖中統三年(1262),設立陝西四川行中書省;
至元十六年(279),改京兆府為安西路總管府轄興平。
至元十八年(1281),又從其中分出甘州路,設立甘肅行中書省;
二十三年(1286),又分出成都、廣元、順慶、重慶路設立四川行中書省;原陝西四川行中書省改為陝西行中書省。
元仁宗皇慶元年(1312),改安西路為奉元路,轄興平縣。
明代改行中書省為承宣布政使司(省),下設府或直轄州,府轄州和縣。
明太祖洪武二年(1369)三月改奉元路為西安府,轄興平縣。
洪武九年(1376)改陝西行中書省為陝西承宣布政使司,轄興平。
清代實行省、道、府、縣制。清世祖順治元年(1644),陝西沿明治仍為一省。
清康熙二年(1663),陝西省下設西乾、延榆綏和陝安五道。興平縣屬西乾的西安府轄。
民國初期,實行省、道、縣三級制。興平縣隸關中道。
1927年(民國十六年),興平由省直轄。
1938年(民國二十四年)又設立了陝西省第十行政督察區,治所鹹陽,轄興平。
1948年(民國三十七年)陝西省調整各行政督察區轄縣,興平為第十八綏靖區十行政督察專員兼保全司令公署轄。
1949年5月19日,興平縣解放。1950年5月至1952年底,隸屬鹹陽專區。
1953年1月,撤銷鹹陽專區,由寶雞專區轄。
1956年9月撤銷寶雞專區,由省直轄。
1958年8月,劃興平渭河以南的富仁鄉歸周至、宋灘鄉歸戶縣管轄。
1958年12月,扶風、武功併入興平(稱大縣),直屬省轄。
1961年9月,復分設扶風、武功、興平三縣。10月設立鹹陽專區,轄興平。
1983年10月改鹹陽行政專署為鹹陽市人民政府,轄興平縣。
1993年6月撤縣設市,是為縣級興平市。
位置境域
興平市位於陝西省關中平原中部,東經108°17ˊ49〞~108°37ˊ7〞,北緯34°12ˊ50〞~34°26ˊ53〞。東接鹹陽市秦都區,西鄰武功縣,南傍渭河與周至、戶縣相望,北與禮泉、乾縣接壤。北依莽山,南臨渭水,東經鹹陽距西安市50公里,西經法門寺至寶雞市162公里,是一個以大中城市為依託的"衛星城”。興平縣境之四至,南以渭河為界,隔河與周至縣富仁鄉相望;北到店張鎮窯上村北段,與禮泉縣駿馬鄉、尚寨子鄉相鄰;東至田阜鄉段家村與秦都區尹家相接;西至桑鎮苟家坡村、趙村鄉址坊頭村,與武功縣薛固鄉西崆峒、長寧鎮相連。全境東西長28.82公里,南北寬22.95公里。總面積507.43平方公里,約占陝西省總面積的0.24%,占鹹陽市總面積的4.97%。
行政區劃
2011年,撤銷阜寨鄉、田阜鄉合併設立阜寨鎮;撤銷丰儀鄉設立丰儀鎮,撤銷湯坊鄉設立湯坊鎮;撤銷西吳鎮、馬嵬鎮鎮的建制,分別設立西吳、馬嵬街道辦事處。調整後,全市轄5個街道、8個鎮:東城街道、西城街道、店張街道、馬嵬街道、西吳街道、趙村鎮、桑鎮鎮、南市鎮、莊頭鎮、南位鎮、湯坊鎮、丰儀鎮、阜寨鎮。地理環境
地貌
興平地勢西北高而東南低。地貌可分為兩個類型區。即南部渭河階地區,海拔390~460米;北部黃土台原區,海拔460~541.8米。境內從北向南,呈階梯狀傾向渭河,覆蓋物全是第四紀沖積、風積物。土壤
土壤的形成是經過地球化學、粘化、鈣沐浴與澱積、有機質積累和人工培肥五個過程。全市土壤有4個大類,8個亞類,15個土屬32個土種。土壤分布除有生物、氣候帶(土壤地帶性)的影響外,更主要的是人類活動以及母質、地貌和水文條件的影響(土壤的區域化變化);全市從北向南依次為壚土――黃土――壚土――潮土――淤土。土地利用率高,缺乏後備資源。氣候
興平市屬於暖溫帶半濕潤半乾旱大陸性季風氣候。具有雨熱同季、四季分明的特點。春季蒙古高壓逐漸衰退,多有西風帶移動性槽脊活動,熱帶暖氣團逐漸北進,大地回暖快,降水很快增多,由於冷空氣活動頻繁,天氣動盪不寧,易出現寒潮、霜凍、大風等天氣,而且多浮塵,常有春旱發生。
夏季主要受副熱帶高壓影響,氣候炎熱,多雷陣雨,並伴有大風;極端最高氣溫達42.2℃(1966年6月15日),是關中高溫區之一,常有程度不同的夏旱或伏旱出現。秋季蒙古高壓逐漸增加,副熱帶高壓開始南轍,此時北方冷空氣開始南下,由於受秦嶺山系阻擋,鋒區南下遲緩,停滯不前,渭河平原往往秋雨連綿。因此,秋季連陰雨是本市氣候特徵之一。
因地質、地貌、氣候等因素的控制和影響,本市地下水的分布北部與南部差異較大,形成了不同的兩個區域。
渭河平原區:屬第四紀鬆散岩類孔隙水,含水層分布廣,厚度大,埋藏淺,透水性能、儲存條件好,接受豎向和側向補給快,是良好的天然地下水庫,也是渭河平原農田灌溉的主要水源。渭北黃土台原區:屬鬆散岩類孔隙——裂隙水,埋藏深。
渭河是本市唯一的地表水灌溉水源,也是對河漫灘和一級階地地下水影響較大的河流。
人口民族
人口保持低增長水平。據市公安局2012年人口統計年報,年末全市總戶數163625戶,比上年增加3313戶;總人口611266人,增加6651人,其中,城鎮人口366271人,占總人口比重為59.9%。全年出生人口6179人,死亡人口3470人,人口自然增長率為4.48‰。本市以漢族為主,其他生活的少數民族有回族,滿族,蒙古族,朝鮮族,瑤族,藏族,壯族,土家族,維吾爾族,苗族等。
經濟概況
工業
國民經濟恢復與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時期(1950~1957)這一時期,由於指導方針和基本政策對頭,興平經濟恢復發展也比較迅速順利。對私營工業和手工業進行了社會主義改造,1956年全縣實現了全行業的公私合營和合作,到1957年,全縣有國營、公私合營工廠11個,各類手工業社、組98個。工業產值由1952年的223萬元,上升到1957年419萬元,比重也由原來占13.5%,上升到14.9%。
“大躍進”與國民經濟調整時期(1958~1965)
1958年開始第二個五年計畫,並進入全面的社會主義建設時期。廣大民眾在經濟建設和文化建設中積極性很高,修起渭高抽等一批水利骨幹工程,著手開拓一批新的工業項目。1961年、1962年出現了困難時期。
從1961年起,在城鎮,縮短基本建設戰線,精簡職工,增加生活資料生產,穩定市場,國民經濟逐步得到改善。到1965年,全縣工、農業總產值上升到9989萬元,比1952年增長487.9%。
“文化大革命”時期(1966~1976)
1966年開始的“文化大革命”,把剛剛恢復,重新走上發展軌道的興平經濟搞亂,造成嚴重的災難。機關癱瘓,工廠停工,使全縣國民經濟計畫無法執行。正常的社會秩序、工作秩序和生產秩序被打亂,經濟效益明顯下降,工業總產值由1966年的1284萬元,連年下降,1967年為878萬元,1968年831萬元,1969年1077萬元。
改革開放的十二年(1978~1990)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糾正了“左”傾錯誤,確立了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把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搞活經濟的政策,工農業總產值年年大幅度增加,1990年比1975年增加了4.5倍。
2012年,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加快發展,截止年末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達到82戶,淨增加11戶。全年規模工業總產值完成229.27億元,增長26.5%。三大支柱產業迅速發展,2012年,裝備製造、食品、化工三大支柱產業共完成產值213.74億元,占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93.2%。其中,裝備製造工業總產值完成73.1億元,增長14.9%;食品工業總產值完成78.75億元,增長20.6%;化工工業總產值完成61.89億元,增長47.9%。
農業
在封建社會因為生產關係和生產力不相適應,限制了農業生產的發展,加之渠道失修廢棄,自然災害頻繁,戰爭破壞,農業生產水平一直很低。中華民國時期,原上和原坡仍處於靠天吃飯狀態,原下灌區因生產工具落後,受益面積不到一半,畝產100公斤左右。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由於執行了黨的一系列農業政策和技術措施,興修農田水利,改革耕作制度,發展農業機械,使農業生產得到大的發展。
1984年,全縣農業總產值10929萬元(按1980年不變價計算),比1949年的1595萬元增長了6.85倍;糧食總產20087.5萬公斤,比1949年的528.5萬公斤增長了2.8倍;農業人口人均占有糧食528.5公斤,比1949年的197公斤增加了1.37倍。
1989年,全縣農業總產值達26328萬元(按1980年不變價計算),比1984年又增長2.4%;糧食總產比1984年增長7.63%。
2012年,全市農村經濟穩定增長。全年農林牧漁業總產值完成32.55億元,比上年增長5.8%。其中,農業產值18.15億元,林業產值0.08億元,牧業產值13.03億元,漁業產值0.36億元,農林牧漁服務業產值0.93億元。
農業生產條件不斷完善。2012年末,全市農業機械總動力達28萬千瓦,增長3.7%;農田有效灌溉面積439520畝,減少1.06萬畝;全年化肥施用量(折純)16768噸,增加229噸;農藥使用量137噸,減少4噸。年末實有耕地面積537149畝,比上年增加1428畝。
2013年,興平市以打造塬坡生態經濟產業帶為抓手,強化政策扶持引導力度,加快現代農業建設。撬動社會資金1.68億元,規劃建設占地5832畝的禾益、華田2個現代農業園區;以彰顯民俗文化為抓手,突出民俗文化展示、休閒體驗、旅遊觀光等現代旅遊元素,投資5180萬元建設馬嵬驛生態民俗文化觀光園區;以沿渭生態觀光經濟產業帶為抓手,投資1億元實施13.15公里渭河堤頂道路硬化綠化工程和“十里荷香”生態景觀工程,進一步提升清水蓮菜現代農業園區的知名度。截至8月份,累計新增設施蔬菜、清水蓮菜、時令水果1萬畝,現代農業實現產值7.7億元,占農業總產值的45.3%,帶動園區農戶人均增收3718元。
畜牧業
據1947年(民國三十六年)3月興建字第2280號檔案載:“全縣有大家畜1748頭(匹),其中牛750頭,馬398匹,驢300頭,騾子300匹”。建國後,大家畜發展有興有衰。1949年全縣大家畜16300頭(匹),經過土地改革,農業合作化,到1955年達25900頭(匹),比1949年增長59.58%。1962年,因三年(1960~1962)經濟困難,大家畜下降為19100頭(匹),比1955年減少26.25%。
1963年,經過調整經濟政策後,大家畜迅速發展,到1981年,一直穩定在20500~27700頭(匹)之間。1982年以後,由於生產責任制的全面實施,個體農機戶大發展,大家畜雖然體格強壯,但數量顯著下降。1985年,全縣有大家畜13600頭(匹)。1989年大家畜回升為14301頭(匹),其中耕牛12115頭,占84.72%;馬223匹,占1.56%;驢170頭,占1.19%;騾子1104匹,占7.72%;奶牛689頭,占4.81%。
2012年,畜牧業生產穩定增長。全市肉類總產量4.18萬噸,增長5.9%,其中,豬肉3.52萬噸,占肉類總產量比重為84.13%;禽蛋產量1.36萬噸,增長1.5%。年末奶牛存欄1.06萬頭,增加382頭,增長3.8%;豬存欄33.25萬頭,出欄51.4萬頭,出欄率154.7%;羊存欄3.01萬隻,增加228頭;家禽存欄141萬隻,增長5.2%。
社會事業
教育衛生
2012年教育事業全面發展,年末全市普通中學數29所,在校學生數37687人;中等職業學校數2所,在校學生數6307人;國小校數177所,在校學生數37131人。各級學校專職任課教師5964人。學齡兒童入學率達100%。衛生事業健康發展。年末全市擁有各類醫療機構27個,擁有醫院病床位數1518張,增加20張;擁有各類衛生技術人員2934人,其中執業醫師448人,護士721人。[10]
通訊事業
興平通訊業發展迅速,10萬門程控電話遍布全市,固定電話、行動電話、網際網路用戶居陝西省縣(市)區之首。通訊事業發展迅速,至2007年中國電信、中國鐵通、中國網通共鋪設光纜530公里,建成光纜接入網點127處,發展固定電話用戶8.4萬,城鄉居民每百戶擁有電話169部;手機移動用戶21.89萬戶,上網寬頻用戶數3.6萬戶。部程控電話裝機容量達12.10萬戶,網路寬頻用戶1.2萬戶,函件、特快郵寄業務可達國內外2000多個市縣。城鎮建設
依託緊鄰西安鹹陽國際化大都市的區位優勢,明確城市功能定位,推進統籌城鄉發展,全市城市建成區面積達到20.4平方公里,城鎮化率達到58%,市域人口達到59萬。交通運輸
興平交通通訊發達,距西安空港鹹陽國際機場約20公里,隴海鐵路、312國道、西(安)寶(雞)高速公路和西(安)寶(雞)公路中、北線橫貫東西。市級公路14條106公里,鄉級公路22條212公里,專業公路6條15公里,通車總里程達370公里。民俗風情
弦板腔
弦板腔也叫“板板腔”,是我市主要得地方劇種之一。由主要伴奏樂器“弦子”和擊鼓樂器“板子”而得名。流行於乾縣、禮泉、興平及隴東地區,為陝、甘兩省民眾所喜聞樂見。據考證,皮影戲“弦板腔”,起源於宋代。清嘉慶五年(1800)前後,“弦板腔”與“道情”同台演唱,而後獨台演出,形成獨特劇種。
葬父需舅三杴土
千陽有一個尊老習慣,兒子葬父需要父親的舅家人負責:父親病危,給他舅家打招呼,舅家人聽到訊息及時來探望病人,聽病人安排後事;父親死後,兒子穿上孝衣跪在舅家門首報喪,舅家人馬上趕來弔唁,還要詳細察看是不是正常死亡,壽衣、棺材好不好;當父親的棺材下落到墓穴後,兒子跪在墓前雙手將杴舉在頭頂,舅家人接過杴向墓穴鏟三杴土,隨後其他人才動土埋葬,如果舅家人不鏟三杴土,死者就不能埋葬。葬父是這樣,葬母要母親娘家作主,其辦法與葬父一樣。
三杴土簡單樸實,但關係重大。在封建社會裡人剝削人、壓迫人的事常有發生,有的人常常死於非命,為了保護人的生命安全,社會上漸漸形成了一種監護辦法,“兒有舅家,女有娘家”,約定俗成。
抓周
抓周”又叫“試兒”,這種習俗,在民間流傳已久。它是小孩周歲時舉行的一種預測前途和性情的儀式,是第一個生日紀念日的慶祝方式。它與產兒報喜、三朝洗兒、滿月禮、百日禮等一樣,同屬於傳統的誕生禮儀,其核心是對生命延續、順利和興旺的祝願,反映了父母對子女的舔犢深情,具有家庭遊戲性質,是一種具有人倫味、以育兒為追求的信仰風俗,也在客觀上檢驗了母親是如何帶領的,如何進行啟蒙教育的。拜乾親
“拜乾親”就是認義父、義母,是流行全國的一種保育習俗。在北方叫“認乾爹,乾媽”;在南方則稱為“認寄父、寄母”,俗稱“拜過房爺、過房娘”。風景名勝
興平旅遊景點富有特色,興平文物古蹟馳名,旅遊資源豐富,全市古蹟文物總計39處6548件。馬嵬驛民俗文化村
馬嵬驛民俗文化村位於馬嵬街道辦事處李家坡村,地處貴妃墓——黃山宮景區以西1公里。
黃山宮
黃山宮西距唐楊貴妃墓約1公里,為漢代第二個皇帝漢惠帝時期修建的道教勝地。宮內有相傳唐明皇(李隆基)親手栽植的“太上槐”及新石器遺址,又有唐明皇、楊貴妃等富有傳奇色彩的歷史傳說,現為道、佛兩教雙棲之地。
秦五女墓
位於興平市東關外300米處,北臨興渝路,南距東堡子村250米,地勢平坦。為興平市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秦五女墓原為五個墓冢,尚存四冢。“拜乾親”就是認義父、義母,是流行全國的一種保育習俗。在北方叫“認乾爹,乾媽”;在南方則稱為“認寄父、寄母”,俗稱“拜過房爺、過房娘”。
著名人物
興平自古多人傑,西漢雲中太守魏尚,東漢戰將馬援、耿恭、耿秉,經學家馬融,史學家班昭,文學家傅毅,三國戰將馬超,機械發明家馬鈞,西晉十六國時織回文璇璣圖的女詩人蘇若蘭,清代農桑學家楊雙山等名人就出生在這裡。閻溥,字克周,明代本縣人。嘉靖年間考中進士,官授刑部主事。
竇皇后,唐高祖李淵的皇后,京兆始平(今興平縣)人。北周大司馬竇毅的女兒,出身鮮卑貴族。唐高宗李世民的生母。
馬融(76—166),字季長,扶風茂陵(今興平縣)人,東漢時教育家、經學家、文學家。
楊雙山:(1687~1758)清代農學家。鹹陽興平人。他主張推廣教育,興辦實業,一生致力於農事實驗。所著《豳風廣義》4卷,評述植桑、養蠶、織絲諸法,並繪圖說明。另著有《經國王政綱目》8卷,《知本提綱》和《論蠶桑要法》各10卷。
楊法震(1905―1938)又名明經,陝西興平人。中國共產黨早期革命活動家。
墨瀚,本名王墨翰,男,生於1971年,漢族,陝西興平人,中共黨員,大學學歷,中國秦腔網戲曲論壇版主,陝西省戲劇家協會、陝西省青年文學協會會員,鹹陽市戲劇家協會、興平市作家協會理事,興平市戲劇家協會秘書長。
劉宇文,中國作家協會會員,曾任陝西省興平市作家協會主席,著有各類文學作品500餘萬字。由劉宇文先生執筆、著名作家陳忠實題名、峭石作序,長篇小說《獨牛村》九卷已出版發行六卷。第一、二卷評為鹹陽市委宣傳部"五個一"工程獎;省作協505文學優秀作品獎。
城市榮譽
2012年1月13日上午11點11分興平市創建省級衛生城市通過考核驗收
2013年4月,興平市被評為省級園林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