臭根子草

臭根子草

臭根子草,所屬植物界,屬禾本科,分布於中國華南、華中、西南等地;世界亞熱帶及熱帶地區均有分布。

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

牧草科名:禾本科

臭根子草臭根子草

牧草科拉丁名:Gramineae
牧草科英文名:GrassFamily
牧草屬名:孔穎草屬
牧草屬拉丁名:BothriochloaKuntze
牧草屬英文名:Bothriochloa
天然牧草:臭根子草
牧草學名:Bothriochloaintermedia(R.Br)A.Camus
牧草英文名:IntermediateBothriochloa

地理分布

臭根子草分布於中國華南華中西南等地;世界亞熱帶熱帶地區均有分布。

形態特徵

多年生禾草。稈高50~120厘米,高的可達210厘米,基部膝曲,稈粗2~4毫米,較堅硬,具5~10個節,節上有短髯毛,被白粉。葉鞘質地較硬而脆,有長柔毛,短於節間;葉舌膜質,長約2毫米,邊緣有長柔毛;葉片狹條形,長18~27厘米,寬2~4(9)厘米,無毛,邊緣粗糙。圓錐花序,長8~21厘米,寬4~7厘米,由5~10個總狀花序組成,下部總狀花序短於主穗軸;穗軸成對生於各節;無柄小穗條形,兩側壓扁,長3~4毫米,有褐色短柔毛;第一穎背部稍凹陷,兩側上部有脊;第二外稃頂端具芒,長8~16毫米,膝曲;有柄小穗不孕,無芒。細胞染色體:2n=40,60。

生物學與生態學特性

為中生上繁類叢生禾草。根系發達,其鬚根可深入土層50厘米以下。通常生於海拔800米以下的丘陵坡地、山石隙縫及路邊、田埂。喜溫暖氣候,2月下旬至3月上旬返青,5月上旬開花,花期非常長,至11月份仍可開花,通常開花後10~20天種子成熟,最適生長溫度為20~30℃。因此,夏季生長速度很快。分櫱力強,再生速度快,葉量較大,多集中於基部,莖葉比例為0.65∶1。開花後開始老化,頂端約有40厘米開始枯黃,下部葉仍保持青綠,並於節上或基部長出新芽和新苗。冬季枯草率較高,占青綠部分的28%。再生草較耐寒,在0℃時,僅葉尖變紅色,在-3℃時約1/2的葉片枯黃,氣溫回升後迅速返青。對土壤要求不嚴,在土壤pH4~8範圍內的多類土壤上均能生長,但在中性或微酸性土壤上生長最好。固土力強,極耐牧,在放牧過度情況下,可呈葡匐生長,能形成單一群落,但通常與狗牙根(Cymodondactylon)、圓果雀稗草(Paspalumorbiculare)、雀稗草(P.Thunbergii)、硬骨草(Panicumrepens)、白茅(Imperatacylindricavar.Major)、青香茅(Cymbopogoncaesius)、鼠尾粟(Sporoboluselongatus)等共生。

飼用價值

葉片較柔軟,適口性良好,牛、羊、馬喜食;返青早,是春、夏之交家畜的良好飼料。其葉片粉碎後有芳香味,家畜需要有短期的適應過程,一經適應後,採食量可大大增加。開花後老化較快,適口性也隨之逐漸下降。但其再生草一年四季均為家畜所喜食。所以,在管理上,為提高其飼用價值,在夏、秋季節要加強利用,增加放牧載畜量或增加放牧或刈割頻度,留茬高度宜為5厘米左右。未採食完的草應及時割除;在冬末、初春,應放火焚燒枯黃臭根子草,以促進分櫱,同時有利於放牧家畜及時採食到幼嫩莖葉。通常,在2月下旬或3月上旬即可放牧利用,如作打草地,可於4月中、下旬開始第一次刈割。一般每公頃鮮草產量為4500~10500千克,如稍加管理,即圍欄保護和每年施尿素2次,每公頃每次施75~105千克,可提高產量3~5倍。臭根子草也可刈割曬乾製成乾草粉餵豬禽。其粗蛋白質含量在常見的禾草中為偏低的,粗纖維較高。在臭根子草草地中補播熱帶、亞熱帶豆科牧草,如格拉姆柱花草(Styosanthrsguianensiscv.Graham)、大翼豆(Macroptiliumatropurpureum)、綠葉山螞蝗(Desmodiumintortumcv.Greenleaf)、銀葉山螞蝗(D.Uncinatumcv.Silverleaf)、黃大豆(Glycinewightii),可提高草地質量,從而提高臭根子草草地的飼用價值。

相關詞條

植物 自然 禾本科 牧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